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07-27 10:12

  本文关键词:《伤寒论》中大黄的应用规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年

《伤寒论》的人参应用规律研究

刘忠第  

【摘要】: 人参为五加科多年草本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 A. Mey]的根,我国现存最早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见智。”人参因其独特而神奇的临床功效,享有“百草之王”的美誉。 最早根据辨证论治原则,用人参配伍组方治病者,首推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但本论文研究只限于《伤寒论》,故《金匮要略》暂且不纳入研究范围。 在六经病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的治则指导下,,“汗、和、吐、下、温、清、消、补”八法灵活应用于方证之中,补法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治法,时刻顾护着人体的阳气、胃气、阴液,并与其它七法的灵活组合应用,达到变化万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人参作为补法中一种核心药物,在诸多人参方剂中担负着重大的主导或支撑作用。笔者打个比方,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人参也如同一枚硬币一样,大补元气和生津止渴就如同人参的两面,通过诸多人参方剂辨证论治的灵活应用,从根本上时时刻刻地顾护和补充着伤寒病人在六经病证转变中不断消耗的阳气和阴液,发挥着极其重大的临床治疗作用。 《伤寒论》中有23首人参方剂,占全书113首方剂的2096,相关人参方证条文有43条,占全书398条条文的11%。 1.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伤寒论》中人参性平,味甘、微苦,归脾、肺、心经。其有五大功效主治:一、大补元气以救逆固脱、强心复脉,应用代表方剂是通脉四逆汤加人参;二、补脾益胃以消痞满、止呕吐、止泄利,应用代表方剂是甘草泻心汤;三、益气扶正以祛邪,应用代表方剂是小柴胡汤;四、益气生津以止渴,应用代表方剂是白虎加人参汤;五、益气温阳以止痛,应用代表方剂是附子汤。 2.配伍应用《伤寒论》中23首人参方剂中使用37种药物,其中与人参配伍2次及以上有16种药物。最多与炙甘草配伍17次,大枣12次,干姜、半夏各11次,生姜9次,黄芩8次,桂枝6次,黄连6次,附子5次。 《伤寒论》中共有8首方剂是人参配黄芩,两者剂量比例始终均是1:1;同样共有5首方剂是人参配附子,两者剂量比例也始终均是1:1,回阳救逆、补火助阳用生附子,温经通脉、散寒止痛则用炮附子。 在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三方中,人参、黄芩、黄连、半夏、大枣等5种药物剂量比例均为一致。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加芒硝汤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四方中,人参、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等6种药物剂量比例均为一致。 23首人参方剂中,与人参1:1剂量比例配伍的药物,最多次数是黄芩8次,半夏、炙甘草各7次,附子、干姜各5次。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中有12种药物,却有人参、柴胡等9种药物的用量均是1.5两。理中汤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全方4种药物均用3两。 3.剂量应用《伤寒论》中的人参常用剂量的是2两和3两,共有16首人参方剂,约占23首人参方剂的70%。最少剂量为1两,最多剂量为乌梅丸的6两人参,乃一料丸剂的剂量。 23首人参方剂中,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中人参1两剂量占全方药物剂量的3%,为最低,通脉四逆加人参的人参2两占22%,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和理中汤的人参3两占25%,为最高。这说明人参剂量占全方药物剂量的比例是随着人体脾胃气血的亏虚程度而成正比的。 23首人参方剂中,乌梅丸全方药物剂量最多,为84两。全方药物剂量最少的汤剂是四逆加人参汤5.5两,最多的是炙甘草汤41两,两者人参剂量相差1倍,全方药味相差2倍,全方药物剂量相差7.5倍。前者药少力专,功在回阳救逆;后者量多力宏,功在强心复脉。 每首人参方剂中每种药物平均剂量最少的是柴胡加芒硝汤的1.2两,最多的是白虎加人参汤的6.8两,乌梅丸为8.4两,但是丸剂不纳入汤剂。 人参方剂中每种药物的平均剂量若是3.6两或以下的方剂有18首,约占23方的80%。这18首人参方剂中人参剂量与每种药物平均剂量的差别上下波动不超过1.5两,其中有17方两者剂量相差上下波动不超过1两,另外1方是吴茱萸汤,两者相差1.5两。 4.人参方剂应用在23首人参方剂中,治疗呕吐类病症最多,共有14首方剂,占全部方剂的60%。治疗泻利类病症有9首方剂,烦躁类有8首方剂;治疗心下痞类、疼痛类、恶寒类、发热类病症则各有7首方剂,占全部方剂的三成。 《伤寒论》中使用辛开苦降甘调法治疗呕吐的五首人参方剂中,人参剂量所占全方药物剂量的比例由11%逐渐增加至25%,其呕吐症状由欲呕吐逐渐加重至食入口即吐。 《伤寒论》人参方剂应用的舌象仅为白虎加人参汤的舌上干燥,小柴胡汤的舌上白苔。脉象有洪大、沉、沉迟、沉紧、细、结代、微等六种。炙甘草汤证脉结代,人参2两占全方药物剂量的4%,为最低。通脉四逆汤加人参证脉微,人参2两占全方药物剂量的22%,为最高。 5.人参方剂煎服法去滓再煎法,使药性醇和,调和脾胃。凡人参、炙甘草、大枣三药同用者,其中有五方煎煮服用法是一样的。如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旋覆代赭汤均以水一斗,小柴胡汤以水一斗二升,同样“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6.后世医家师仲景人参经方立法立方颇多,如独参汤、参附汤、附子理中丸、生脉散、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参苏饮、败毒散、补中益气汤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222.2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2
  • 文献综述:人参的药理作用12-21
  • 1.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13
  • 2.增强机体免疫功能13
  • 3.增强机体造血功能13-14
  • 4.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14
  • 5.对物质代谢的影响14-15
  • 6.抗应激和抗疲劳作用15
  • 7.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15-16
  • 8.保护肾脏作用16-17
  • 9.保护肝脏、抗溃疡和抗炎作用17
  • 10.延缓衰老和抗骨质疏松作用17
  • 11.抗肿瘤作用17-18
  • 12.综合分析18
  • 13.不良反应18-19
  • 14.参考文献19-21
  • 前言21-23
  • 第一部分 历代本草文献对人参的认识23-27
  • 1.1 本草考证23-25
  • 1.2 性味归经、功效主治25-26
  • 1.3 炮制种类26
  • 1.3.1 生晒参或生晒山参26
  • 1.3.2 红参26
  • 1.3.3 糖参26
  • 1.4 《伤寒论》的人参品种26-27
  • 第二部分 《伤寒论》的人参功效主治和人参方证27-43
  • 2.1 大补元气以救逆固脱、强心复脉28-30
  • 2.1.1 四逆加人参汤~阳衰液脱证28
  • 2.1.2 通脉四逆汤加人参~阴盛格阳证28-29
  • 2.1.3 茯苓四逆汤~阴阳两虚烦燥证29
  • 2.1.4 炙甘草汤~心阴心阳两虚证29-30
  • 2.2 补脾益胃以消痞满、止呕吐、止泻利30-38
  • 2.2.1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脾虚气滞腹胀证31
  • 2.2.2 理中汤~中焦虚寒证31-32
  • 2.2.3 吴茱萸汤~中焦虚寒呕吐证32-33
  • 2.2.4 桂枝人参汤~中焦虚寒兼表证33-34
  • 2.2.5 半夏泻心汤~脾胃不和,寒热错杂证34
  • 2.2.6 生姜泻心汤~脾胃虚弱、水饮食滞不化证34-35
  • 2.2.7 甘草泻心汤~脾胃虚弱、痞利俱甚证35-36
  • 2.2.8 旋覆代赭汤~脾胃虚弱、痰气痞满证36
  • 2.2.9 黄连汤~上寒下热证36-37
  • 2.2.10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脾寒胃热、寒热相拒呕吐证37
  • 2.2.11 乌梅丸-蛔厥吐蛔及寒热错杂的久利证37-38
  • 2.3 益气扶正以祛邪38-41
  • 2.3.1 小柴胡汤~少阳病主证38-39
  • 2.3.2 柴胡桂枝汤~少阳病兼表证39
  • 2.3.3 柴胡加芒硝汤~少阳病兼里实误下证39-40
  • 2.3.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少阳病兼烦惊谵语证40-41
  • 2.4 益气生津以止渴41-42
  • 2.4.1 白虎加人参汤~阳明热盛、气津两亏证41
  • 2.4.2 竹叶石膏汤~病后余热不清,气津两伤证41-42
  • 2.5 益气助阳以止痛42-43
  • 2.5.1 桂枝新加汤~营气不足身疼痛证42
  • 2.5.2 附子汤~阳虚寒湿身疼痛证42-43
  • 第三部分 《伤寒论》中主要人参药对的配伍比例、功效和应用规律43-62
  • 3.1 配炙甘草、大枣,养心补脾、缓急复脉43-47
  • 3.2 配生姜健脾和胃、散邪止呕,配干姜温补中焦、回阳救逆47-50
  • 3.3 配半夏,健脾和胃、化痰止呕50-51
  • 3.4 配柴胡、黄芩,益气扶正、和解少阳51-52
  • 3.5 配黄芩、黄连,益气健脾、清解湿热、和中止呕、消痞止利52-57
  • 3.6 配桂枝,益气解肌、助阳止痛57-58
  • 3.7 配附子,大补元气、回阳救逆、温经通脉、散寒止痛58-59
  • 3.8 配白术,健脾益胃、止泻止利59-60
  • 3.9 配麦冬,补脾益胃、生津止渴60-61
  • 3.10 配石膏,清热和中,益气止渴61-62
  • 第四部分 《伤寒论》的人参剂量应用规律62-80
  • 4.1 人参剂量与主治病症62-63
  • 4.2 与人参1:1剂量配伍比例的具体药物及应用规律分析63-68
  • 4.3 人参剂量与人参方剂全方药物剂量的应用规律分析68-77
  • 4.4 人参方证的舌象、脉象与人参剂量的应用规律77-78
  • 4.5 《伤寒论》各种药物剂量的古今剂量折算表78-80
  • 第五部分 《伤寒论》的人参方剂应用规律80-91
  • 5.1 人参方剂的功效主治和应用规律80-83
  • 5.2 治疗呕吐的五首人参方剂与"辛开苦降甘调"法83-87
  • 5.3 人参的加减规律87-88
  • 5.4 人参方剂的煎煮服用法规律88-91
  • 第六部分 《伤寒论》的人参方剂在后世的发挥、演变和古今临床医案举例91-95
  • 6.1 人参方剂在后世的演变、发挥91-93
  • 6.2 人参方剂的古今临床医案举例93-95
  • 结语95-96
  • 参考文献96-99
  • 附录:《伤寒论》中43条人参方证相关条文99-107
  • 致谢107-108
  • 个人简介108-109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志远;杜新芝;杨仁旭;;桂枝加附子汤的应用体会[J];河南中医;2011年09期

    2 郭天禄;郭宇琪;;《伤寒论》“痞证”浅识[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3 张燕平;;浅论中医眼科六经辨证[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年09期

    4 郭强中;;《伤寒论》“控水论”之吐法探微[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1年07期

    5 郝玉莲;;学习姜枣在《伤寒论》中运用体会[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年06期

    6 宋承吉;;陶弘景在人参药用历史上的贡献(三)[J];人参研究;2011年02期

    7 薛燕星;;外感热病首先要精研《伤寒论》——薛伯寿教授治疗外感热病学术思想系列之二[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年08期

    8 程宾;董晓斌;;《伤寒论》针灸禁忌探讨[J];中医学报;2011年07期

    9 刘玉良;杨杰;;《伤寒论》脉症合参思辩方法探微[J];中医杂志;2011年13期

    10 张友堂;庚晓慧;;麻杏甘石汤证的脉证研究[J];河南中医;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晶;;试析《伤寒论》药量变化规律[A];全国第3届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陈彩凤;;《伤寒论》和法辨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十六次全国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C];2010年

    3 赵伯涛;钱骅;陈斌;;人参花超微粉碎扫描电镜观察及人参皂苷含量测定[A];第十届全国药用植物及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孙得利;;桂枝在《伤寒论》中的临床应用[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10年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田康康;;《伤寒论》针灸疗法临床应用探讨[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6 徐进民;;谈谈《伤寒论》中附子的应用[A];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刘玉良;;《伤寒论》脉症合参思辨方法探微[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蒋小敏;;《伤寒论》中脾胃病辨证思维探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三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9 黄贵华;纪云西;蒋历;韦义展;刘熙荣;;《伤寒论》结胸证诊治当兼顾脾胃探讨[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三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黄贵华;纪云西;蒋历;韦义展;刘熙荣;;《伤寒论》太阳病失治后脾虚诸证的治法探讨[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三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芳;[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5年

    2 山西省晋中市第三人民医院 张英栋;[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3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 冯世纶;[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4 北京聚医杰医药科学研究院 江淑安;[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5 冯世纶 中日友好医院;[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6 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 马文辉;[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7 山西省大同新建康医院 周益新;[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8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华成坤;[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9 山东中医药大学 贾延利;[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10 吴志璘;[N];医药经济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新杰;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创建与研究述要[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2 汤尔群;基于不确定性推理方法的《伤寒论》方证知识挖掘[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龚轩;《伤寒论》中的术数[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龚轩;《伤寒论》中的数术[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曲夷;《伤寒论》权变诊疗思想与方法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6 谢茂源;《伤寒论》水病的辨治规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樊毓运;《伤寒论》气化学说理论和临床应用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8 蒋跃文;《伤寒论》泄热三方对AS模型大鼠炎症机制影响的比较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2年

    9 樊讯;《伤寒论》温阳三方干预心梗后心衰心阳虚证候大鼠心室重构的比较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张涛;《伤寒论》六经的诠释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忠第;《伤寒论》的人参应用规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张小勇;《伤寒论》或然证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张丽;《伤寒论》虚词“而”与“颇”析义[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王艳杰;人参花生药学及炮制配伍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王梦琼;《伤寒论》剂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

    6 戴慧文;《伤寒论》同病异治之治疗原则的研究[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林振邦;《伤寒论》中大黄的应用规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8 何秉儒;《伤寒论》的腹证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冯艳赏;《伤寒论》疼痛辨治的文献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林佩莉;《伤寒论》药对配伍规律的研究[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伤寒论》中大黄的应用规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765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765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a8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