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背静脉割治放血疗法治疗贝尔麻痹的疗效观察
本文关键词:耳背静脉割治放血疗法治疗贝尔麻痹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评价耳背静脉割治放血疗法对贝尔麻痹临床疗效,从而为临床探索一种疗效确切,易于操作的治疗方法。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面瘫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耳背静脉割治放血组(治疗组)30例和针刺组(对照组)30例。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面神经功能分级(H-B分级)比较,以及患者自身躯体功能(FDI躯体功能评分)、社会功能(FDI社会功能评分),最后获得的数据录入SPSS20.0系统进行统计研究。结果:1.两组间疗效比较:三个疗程结束后,两组的痊愈、显效及有效率比较,经秩和检验,无显著性差异,说明耳背静脉割治放血疗法与针刺治疗贝尔麻痹的疗效相当。2.两组治疗前后H-B分级组内比较: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的H-B分级均有改善,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改善面神经功能方面均有效。3.两组治疗前后FDI评分比较:改善患者躯体功能方面,对照组和治疗组均有改善,两者比较无明显差别;在改善患者社会功能方面,对照组和治疗组均有改善,经t检验,两组治疗前后FDI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4.在治疗后即刻效应方面,两组效果比较,经卡方检验,无显著差异。结论:1.两组疗效比较:三个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痊愈10例,显效16例,有效2例,无效2例。对照组痊愈9例,显效15例,有效3例,无效3例,经秩和检验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疗法对贝尔麻痹的治疗效果相当。2.两组治疗前后H-B评分比较:三个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H-B评分比较,经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H-B评分比较,经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组间H-B评分比较,经t检验,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H-B评分均有显著降低,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在改善面神经功能方面均有效。3.FDI评分:分为躯体功能评分和社会生活功能评分两部分。三个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FDI躯体、社会功能评分比较,经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FDI躯体、社会功能评分比较,经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FDI躯体功能评分比较,经t检验,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FDI社会功能评分比较,经t检验,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改善患者躯体功能以及社会功能方面,两种疗法均有疗效,两者无明显差别。4.在治疗后即刻效应方面,两组效果比较,经卡方检验,无统计学意义。5.耳背静脉割治放血疗法治疗贝尔麻痹安全、有效。研究表明,耳背静脉割治放血疗法对于贝尔麻痹的疗效确切,无论是临床症状的减轻还是面神经功能的改善,均与针刺治疗效果相当,而针刺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贝尔麻痹的有效疗法,因此通过二者之间的对比,可以认为耳背静脉割治放血疗法对贝尔麻痹有效。此外,该疗法较针刺疗法而言,还具有操作简便的优点。临床上可作为贝尔麻痹患者治疗的优选方案。
【关键词】:贝尔麻痹 耳背放血 割治疗法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46.6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缩略词表10-11
- 引言11-12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12-49
- 1. 中医对贝尔麻痹的认识12-30
- 1.1 中医对贝尔麻痹的命名12
- 1.2 中医对贝尔麻痹病因病机的认识源流概述12-15
- 1.3 从经络归属角度去认识本病15-17
- 1.4 中医外治贝尔麻痹研究进展17-24
- 1.5 中医内治法治疗贝尔麻痹的进展24-29
- 1.6 名老中医对贝尔麻痹的诊治经验29-30
- 2. 耳部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30-37
- 2.1 耳尖放血30-31
- 2.2 耳背割治31-32
- 2.3 耳穴压豆32-33
- 2.4 耳穴针刺33-34
- 2.5 耳穴点刺放血34-35
- 2.6 塞耳疗法35
- 2.7 苇管灸35-36
- 2.8 耳穴磁疗36-37
- 3. 西医对贝尔麻痹的认识37-49
- 3.1 贝尔麻痹的概念37
- 3.2 贝尔麻痹的流行病学调查37
- 3.3 贝尔麻痹的诊断与鉴别诊断37-38
- 3.4 贝尔麻痹病因学说的发展及研究现状38-40
- 3.5 贝尔麻痹的病理过程40-41
- 3.6 贝尔麻痹的治疗方案41-46
- 3.7 贝尔麻痹的面神经功能评定及后遗症46
- 3.8 贝尔麻痹的电生理诊断与预后判断46-49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49-68
- 1. 研究对象49-50
- 1.1 受试者来源49
- 1.2 诊断标准49
- 1.3 纳入标准49
- 1.4 排除标准49-50
- 1.5 脱落标准50
- 1.6 剔除标准50
- 2. 研究方法50-53
- 2.1 病例分组50
- 2.2 治疗方法50-52
- 2.3 割治及针刺意外事故处理52
- 2.4 观察指标52
- 2.5 疗效评定标准52-53
- 2.6 不良事件观察与分析53
- 2.7 安全性评价53
- 2.8 随访53
- 2.9 数据处理与分析统计53
- 3. 研究结果53-68
- 3.1 两组治疗前的可行性比较54-58
- 3.2 三个疗程结束后组内比较58-61
- 3.3 每个疗程后组间比较61-66
- 3.4 治疗结束后两组间疗效比较66-68
- 第三部分 讨论68-76
- 1. 耳背静脉割治放血疗法的理论依据以及机理68-70
- 2. 关于割治放血疗法的具体事项的讨论70-73
- 3. 耳背静脉割治放血疗法的优缺点分析73-74
- 4. 三个月后随访的情况分析74-75
- 5. 对临床试验疗效的的再分析75
- 6. 不足与展望75-76
- 结语76-77
- 参考文献77-88
- 附录88-104
- 致谢104-105
- 个人简历10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瑞堂;魏科祥;;电针治疗贝尔麻痹预后与2型糖尿病相关性研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2 闫军峰;;贝尔麻痹[J];兰州医学院学报;1992年01期
3 邱建厦 ,童绥君,林晓芳;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73例贝尔麻痹疗效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02年05期
4 王华东,侯艳妮,赛宗军;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误诊为双侧贝尔麻痹1例报告[J];宁夏医学杂志;2005年09期
5 吴秀书,张术华,李亚军,彭国光,钟士江;脑生素治疗贝尔麻痹疗效观察[J];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5年01期
6 仝彩花;;中北大学学生贝尔麻痹发病情况及治疗体会[J];中国校医;2011年06期
7 戚佃军;马春晓;王秀启;;面神经总干封闭治疗贝尔麻痹66例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2年02期
8 周章玲;左聪;程抏泺;邵伟薇;刘丽平;;分级评定面神经功能在电针治疗贝尔麻痹中的应用[J];中国针灸;2013年08期
9 苏娜;董欢欢;刘玲;;刘玲中西医结合诊治贝尔麻痹经验[J];湖北中医杂志;2013年11期
10 门杰;针推结合治疗贝尔麻痹38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梁繁荣;余曙光;李瑛;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证实:针灸治疗贝尔麻痹疗效确切[N];中国医药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任有庆;耳背静脉割治放血疗法治疗贝尔麻痹的疗效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李艳;针药结合治疗贝尔麻痹的疗效及针刺手法对疗效影响的临床观察[D];湖北中医学院;2009年
3 林栩;针灸对贝尔麻痹患者面神经功能改善及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影响[D];福建中医学院;2009年
4 董欢欢;神经心理因素对针药结合治疗贝尔麻痹疗效影响的临床观察[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牟琴;贝尔麻痹急性期不同针刺间隔时间对疗效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757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775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