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五行针灸学术源流与诊疗特点研究
本文关键词:英国五行针灸学术源流与诊疗特点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英国 五行针灸 诊疗特点 西方中医 中医文化海外传播
【摘要】:目的:五行针灸流派作为在英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诞生的海外中医针灸流派,其学术思想、理论内容与临床实践受到英国当地文化和现代医学的影响,在欧美针灸流派中独具特色。以五行针灸为研究范本,有助于理解中医西传文化现象,分析中医海外传播规律,并丰富和补充中医文化内涵。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田野调查法,分析五行针灸的创立背景,结合对广西五行针灸分支的田野调查,总结英国五行针灸的学术源流,从其东西方哲学和医学基础、基本概念、诊断和治疗四方面对五行针灸学术思想进行系统梳理研究。结果:针灸在英国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英国政府对针灸的重视不断加强,民众对针灸接受度逐渐提高,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英国为五行针灸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五行针灸创始人华思礼继承了中国(台湾、香港)、日本、韩国、法国、德国、越南、新加坡等多地针灸流派的传统;五行针灸中的哲学和医学基础是对东、西方哲学和医学传统的融合;五行针灸的基本概念主要融合了中国和日本针灸中与五行相关的概念;五行针灸强调对疾病起因(Causative Factor,CF)的诊断;五行针灸治疗着重以人为本,身心同治,尤其注重治“神”。结论:英国五行针灸是对东西方哲学和医学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不拘一格,古为今用,中为西用,对五行学说的观点加以继承和发展,并充分结合了西方心理学方法,充分发挥“身心同治、以人为本”的理念,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西方中医针灸流派,对中医自身理论方法的丰富和中医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海内外针灸传播与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英国 五行针灸 诊疗特点 西方中医 中医文化海外传播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中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46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9
- 前言9-11
- 1 针灸在英国的传入与发展11-17
- 1.1 针灸在英国的早期传入11
- 1.2 针灸在英国的起步与局部发展11-12
- 1.3 针灸在英国的快速发展12-13
- 1.3.1 针灸热潮的国际背景12
- 1.3.2 英国针灸行会的成立和教育发展12-13
- 1.3.3 英国针灸立法13
- 1.4 小结13-17
- 2 英国五行针灸流派的形成与中国分支17-35
- 2.1 华思礼(J. R. Worsley)个人简介17-18
- 2.2 华思礼师承人物关系18-32
- 2.2.1 华思礼与“三位老师”19-25
- 2.2.2 华思礼传承隐线25-32
- 2.3 英国五行针灸在中国的分支32-34
- 2.4 小结34-35
- 3 英国五行针灸的中西方哲学、医学基础35-46
- 3.1 英国五行针灸的中国古代哲学、医学基础35-38
- 3.1.1 英国五行针灸对“道”与“气”的认识35-36
- 3.1.2 英国五行针灸对阴阳与五行的认识36-38
- 3.2 英国五行针灸的西方哲学、医学基础38-44
- 3.2.1 英国五行针灸中的西方“灵魂”观点由来38-41
- 3.2.2 英国五行针灸源于四行体液学说的分类方式41-42
- 3.2.3 英国五行针灸产生的心理学思想基础42-44
- 3.3 小结44-46
- 4 英国五行针灸基本概念特点46-58
- 4.1 英国五行针灸对五行的描述46-47
- 4.2 CF(Causative Factor)与护持一行47-48
- 4.3 十二官48-49
- 4.4 腧穴定位与分组49-55
- 4.4.1 腧穴定位特点49-52
- 4.4.2 腧穴分组原则52-55
- 4.5 阻滞55-57
- 4.5.1 附体(Possession)55-56
- 4.5.2 AE(邪气,Aggressive energy)56
- 4.5.3 夫妻不和(Husband/Wife Imbalance)56
- 4.5.4 出入阻滞(Entry-Exit blocks)56
- 4.5.5 瘢痕阻滞56-57
- 4.6 小结57-58
- 5 英国五行针灸诊断特点58-66
- 5.1 传统诊断方法特点58-61
- 5.1.1 强调医患关系58
- 5.1.2 四诊法的使用特点58-61
- 5.2 辅助诊断方法61-62
- 5.2.1 扪诊方法61-62
- 5.2.2 赤羽氏测试62
- 5.3 五行针灸对CF和阻滞的诊断62-64
- 5.3.1 CF的诊断62
- 5.3.2 阻滞的诊断62-64
- 5.4 小结64-66
- 6 英国五行针灸治疗特点66-74
- 6.1 治疗法则66
- 6.2 治疗技术66-67
- 6.2.1 针刺特点66-67
- 6.2.2 艾灸特点67
- 6.3 治疗的特殊方法67-70
- 6.3.1 经气转化67-69
- 6.3.2 时令/子午流注治疗69-70
- 6.4 治疗顺序70-73
- 6.4.1 祛附体70-71
- 6.4.2 祛邪71
- 6.4.3 纠正夫妻不和71
- 6.4.4 纠正中央动脉71
- 6.4.5 纠正身体两侧经脉的经气失衡71
- 6.4.6 原穴治疗71
- 6.4.7 出入阻滞治疗71-72
- 6.4.8 “神”性穴位的应用72-73
- 6.5 病愈规律(Law of Cure)73
- 6.6 小结73-74
- 7 结语74-76
- 参考文献76-79
- 文献综述(已发表)79-87
- 参考文献85-8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87-88
- 致谢8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子建;;五行的生成[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5年01期
2 谭春雨;方力行;陶御风;;五行与四时的文化相关性探考[J];辽宁中医杂志;2006年12期
3 王冰梅;;对五行的理解以及五行与三羧酸循环的比较[J];医学与社会;2007年01期
4 梁学敏;郑燕霞;杜淑娟;李冰洁;;五行网络结构——体现以“气”为中介的感应原理[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年04期
5 郝万山;;关于五行的讨论[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6 陈少藩;李盈;杨秋晔;;五行杂和的含义与应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年02期
7 刘建栋;;五行蔬菜汤保健有奇效 消费者经营者都说好[J];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09年12期
8 杨天明;;“五行”在临床治疗中的运用举——五行相生[J];内蒙古中医药;2012年01期
9 章增加;;“中土五行”说质疑[J];中医药通报;2013年02期
10 周健;;论“五行相制疗法”的理论基础[J];重庆中医药杂志;199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山;;“五行”本义新探[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蒙爱军;;谈水家鬼神观与《水书》五行观中的认识结构[A];水家学研究(二)——贵州省水家学会第一届学术讨论会及贵州省水家学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1989年
3 布景林;;《周易》五行符号与人生密码[A];第三届中和亚健康论坛暨2009·亚健康产业展览会论文集[C];2009年
4 肖党生;俞玲娣;余国友;杨云梅;;干细胞与中医五行相生[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二届老年病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年会学术论文集[C];2007年
5 董仲舒;;五行相生[A];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4年
6 张星平;;“五行胜复”理论正误[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戴永生;胡则林;叶金竹;;三探中医五行辨证[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成立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李志更;;从《医贯》谈五行与临床治法治则[A];中医理论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林国雄;;新儒学经济活动中五行始生之序[A];《国学论衡》第二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10 董馨;石峰;;五音与人体关系探讨[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七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演讲人 贺娟;五行与中国传统文化[N];光明日报;2009年
2 中国中医科学院 孟庆云;五行与诗联[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3 张铁鹰;医院岂容封建迷信存在[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4 高 德 高德哲学与医学网 □ 付兰英 包头市第四医院;中医“五行”哲学实质的探讨[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5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 谭春雨;重探五行思想的起源建构(上)[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6 高 德 高德哲学与医学网 □ 付兰英 包头市第四医院;中医“五行”哲学实质的探讨[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7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所 刘鹏;《黄帝内经》五行乘侮理论探微[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8 中国中医科学院 张雪亮;五行配五脏 平衡关乎健康[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9 石映照;《大易识阶》里的道[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10 特约记者 郑吉平;大方:“五行法则”发展工业经济[N];毕节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金海浩;五行相生间接补法古代应用规律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吴新明;中医学“风”的理论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雨;晚期乳腺癌化疗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因素分析及五行针灸的干预效果评价[D];河南中医学院;2015年
2 祁天培;英国五行针灸学术源流与诊疗特点研究[D];云南中医学院;2016年
3 叶金竹;肺脏病机五行传变的研究[D];贵阳中医学院;2007年
4 赵子萱;关于病理状态下五脏五输穴与五行配属关系的探讨[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年
5 吴筱枫;脾脏病机五行传变的研究[D];贵阳中医学院;2006年
6 刘伟娜;中医外治综合疗法(五行音乐与导引按摩)辨证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胡则林;心脏病机五行传变的研究[D];贵阳中医学院;2007年
8 任德旺;《内经》对人体构成因素认识的初步研究[D];云南中医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8078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807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