芩连抑幽汤治疗脾胃湿热兼肝郁型Hp感染的临床观察
本文关键词:芩连抑幽汤治疗脾胃湿热兼肝郁型Hp感染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通过芩连抑幽汤对脾胃湿热兼肝郁型Hp感染者的治疗,观察Hp的根除率及临床症状体征变化情况。方法:采用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研究,将入选时经西药一次或多次规范治疗而Hp未根除,且中医辨证属于脾胃湿热兼肝郁证者60例,予以芩连抑幽汤治疗。每日早饭前30min及晚饭前30min各服用一次,每次剂量为150m1,疗程4周。治疗过程结束后,观察其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体征积分变化情况。于停药4周后行13C-UBT,观察患者Hp根除率及Hp治疗前后13C数值变化情况。结果:1.经芩连抑幽汤的治疗后,Hp的根除率为39.29%。据卡方检验分析,有χ2=27.38,P0.01,可认为Hp根除情况在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治疗前与治疗后13C数值进行比较分析,t=22.15,P0.01,有显著差异,且治疗后13C数值明显低于治疗前¨C数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中医症候临床疗效的有效率是96.43%。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总积分及各单项中医症状积分经统计学比较分析,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芩连抑幽汤对西药一次或多次规范治疗而Hp未根除,且中医辨证为脾胃湿热兼肝郁证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能够提高其根除率。2.芩连抑幽汤能够显著改善脾胃湿热兼肝郁型Hp感染者的中医症状。尤其是在改善胃脘痞胀或疼痛、善太息、恶心呕吐方面疗效显著。
【关键词】:芩连抑幽汤 幽门螺杆菌 脾胃湿热兼肝郁证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59
【目录】:
- 缩略语对照表5-6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9
- 前言9-10
- 文献综述10-19
- 1. 探讨中医湿热证与HP感染的相关性10-12
- 1.1 中医学对Hp的认识10
- 1.2 湿热证与Hp感染的关系10-11
- 1.3 清热燥湿药对Hp的影响11-12
- 2. 现代医学对HP耐药性的研究12-15
- 2.1 Hp耐药现状12-13
- 2.2 Hp根除失败的原因13-14
- 2.3 Hp根除失败后的处理策略14-15
- 3. 探讨中西医药物对HP的治疗15-19
- 3.1 西药治疗Hp的进展15-16
- 3.2 中药治疗Hp的进展16-18
- 3.3 中西结合治疗Hp的进展18-19
- 资料与方法19-23
- 1. 临床资料19-20
- 1.1 研究对象19
- 1.2 诊断标准19
- 1.3 病例纳入标准19-20
- 1.4 病例排除标准20
- 1.5 病例脱落及剔除标准20
- 2. 研究方法20-23
- 2.1 治疗方法20
- 2.2 观察疗效指标20
- 2.3 疗效判定标准20-21
- 2.4 统计分析21-23
- 结果23-26
- 1. 病例完成情况及病例资料23
- 2. 幽门螺杆菌根除率23-24
- 3. 幽门螺杆菌治疗前后~(13)C数值比较24
- 4. 中医症状临床疗效判定结果24-25
- 5. 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的比较25-26
- 5.1 治疗前后中医症候总积分的比较25
- 5.2 治疗前后中医单项症状积分的比较25-26
- 讨论26-33
- 1. 治疗幽门螺杆菌取长补短26
- 2. 芩连抑幽汤立法依据26-27
- 3. 方义分析及药理研究27-29
- 3.1 方义分析27-28
- 3.2 现代药理研究28-29
- 4. 体质因素对Hp感染的影响29-31
- 4.1 体质因素影响Hp的发病29-30
- 4.2 体质因素影响Hp的病理变化30
- 4.3 体质因素影响Hp的预后转归30-31
- 5. 芩连抑幽汤临床疗效分析31
- 5.1 提高Hp根除率31
- 5.2 改善临床症状31
- 6. 问题与展望31-33
- 结论33-34
- 致谢34-35
- 参考文献35-42
- 附录42-45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45-47
- 作者简介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宇平,王长洪;慢性胃病脾胃湿热证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5年03期
2 杨春波;;脾胃湿热理论的形成及临床应用[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3 吴鸿志,吴为群;脾胃湿热123例治疗观察[J];福建中医药;1995年05期
4 吕冠华,劳绍贤;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脾胃湿热的关系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4年01期
5 何立群;脾胃湿热理论在肾脏病治疗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4年01期
6 杨雪梅;王君;林端宜;;明清脾胃湿热方用药关联规则挖掘[J];江苏中医药;2007年01期
7 张群豪;郑家铿;魏德煜;许少锋;王学章;;慢性胃病脾胃湿热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观察[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8 杨春波;脾胃湿热理论的应用与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8年03期
9 汤晓旭;;从脾胃湿热论治痤疮[J];河南中医;2013年03期
10 杨雪梅;林端宜;翁晓红;肖林榕;;明清脾胃湿热方的用药频数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虹;;小儿脾胃湿热理论初探及其临床应用[A];刘弼臣教授从医六十五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与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分会全国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4年
2 杨春波;;“脾胃湿热”证在胃肠慢性炎症性疾病中的研究[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2006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3 杨春波;;脾胃湿热理论在消化系统的应用[A];中国中西医结合第十九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暨国家级中西医结合消化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4 杨春波;;“脾胃湿热”诊治经验[A];第二十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专题报告及论文集[C];2012年
5 史飞;王毅侠;蔡瑞康;白明;张思;许灿龙;;儿童银屑病(进行期)脾胃湿热证候分布探讨[A];2013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6 武一曼;葛振华;周凡;柯晓;陈玲;杨春波;;慢性胃炎脾胃湿热患者胃窦粘膜内EGF和TFF1表达的意义[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7 胡玲;劳绍贤;罗琦;崔娜娟;邢海伦;程明;;不同证型Hp相关胃病与HSP70和NF-κB炎症通路表达的关系[A];第二十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消化疾病诊治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1年
8 柯晓;陈硕;周凡;付肖岩;胡光宏;黄恒青;王文荣;任彦;杨春波;葛振华;;隆起糜烂性胃炎中医证型与Hp感染及HSP60、HSP70表达的相关性研究[A];第二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国家级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9 王艳玲;;中药内服外洗治疗湿疹[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疡科分会第十一次全国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洪军;防治脾胃湿热[N];健康报;2003年
2 牛忻群 牛国考;流感辨治[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3 ;天气转暖多喝水有助“战痘”[N];保定日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代明龙;芩连抑幽汤治疗脾胃湿热兼肝郁型Hp感染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林逸伦;台湾地区脾胃湿热的养生保健[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年
3 庄高福;脾胃湿热在消化系统中多种疾病的诊治规律[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4 李毅宁;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热休克蛋白60、70及增殖细胞核抗原的相关研究[D];福建中医学院;2006年
,本文编号:8550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855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