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房颤中医证治规律分析
本文关键词: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房颤中医证治规律分析
【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运用数据挖掘的相关方法对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房颤症状、证候要素、用药等方面进行分析挖掘,并试图挖掘证候要素与血栓风险(CHA2DS2-VASc)和出血风险(HAS-BLED)评分之间的关系以及新方的挖掘。方法:信息工程师从我院临床科研信息一体化平台中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228例。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历信息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中,采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对方剂数据库进行四气、五味、归经分布,频次统计、证型分布、组方规律、新方分析。对所有纳入病例进行血栓风险(CHA2DS2-VASc)和出血风险(HAS-BLED)评分,利用SPSS17.0分析证素间的关系。结果:1.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症状以胸闷(159,69.74%)、心悸(130,57.02%)、眠差(112,49.12%)、咳嗽(107,46.93%)、口干(79,34.65%)、乏力(76,33.33%)、头晕(76,33.33%)、气短(75,32.89%)等为主。涉及舌像23个,苔像12个,脉象15个以舌暗红、苔薄白、脉弦为主。2.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证素分布情况从高到低依次为血瘀气虚痰浊阴虚阳虚热蕴湿邪水饮气滞血虚寒凝。单一证素较少,大多由两个证素至四个证素组合而成。出现10次以上的证素组合从高到低依次为:气虚+阴虚+血瘀+痰浊气虚+血瘀气虚+阴虚血瘀+痰浊气虚+阴虚+血瘀。证候以虚实夹杂为主。三种不同房颤的证素分布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果显示阴虚与CHA2DS2-VASc评分相关系数为0.149,P=0.0240.05,有统计学意义;血虚与HAS-BLED评分相关系数为0.134,P=0.0430.05,有统计学意义。其余证素与评分间P0.05,无统计学意义。3.本研究分析广安门心内科治疗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房颤的常用药物有:茯苓、黄芪、麦冬、炙甘草、党参、桂枝、生地黄、丹参、五味子、当归、太子参、瓜蒌等。药物四气分布以温、寒、平为主。五味分布以甘、苦、辛为主。药物归经分布为脾肺胃心肝肾大肠胆膀胱心包小肠三焦。而病变涉及脏腑分布为:心脾肾肺肝脑胃胆膀胱。4.将支持度设置为61,置信度设置为0.6,得到常用药物的组合模式24种,主要有:①黄芪,茯苓;②炙甘草,茯苓;③党参,茯苓等。得到关联规则13条:主要为:①泽泻-茯苓;②炒白术-茯苓;③五味子-麦冬等。设置相关度为8,惩罚度为4,基于复杂网络熵聚类的核心组合38种有:①竹茹-胆南星-石决明、②淡豆豉-茜草-焦栀子、③麦冬-五味子-牡蛎-太子参等。基于熵层次聚类的治疗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房颤的新处方19个有:①竹茹-陈皮-枳实-胆南星-石决明。②淡豆豉-栀子-麦芽-茜草-焦栀子。③麦冬-附子-太子参-五味子-牡蛎等。结论:1.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证素分布以血瘀、气虚、痰浊、阴虚为主,多为虚实夹杂;三种不同房颤的证素分布无明显差异;阴虚证患者血栓风险较高。2.广安门心内科治疗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房颤以益气养阴为主,辅以活血化瘀、健脾祛湿;再此基础上通过复杂网络熵聚类分析得出新方组合19个,有待临床的进一步验证。
【关键词】:非瓣膜性房颤 冠心病 证候要素 新方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59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英文缩略语10-11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11-25
- 综述一 冠心病与房颤相关性分析11-20
- 1. 流行病学11
- 2. 冠心病与房颤的危险因素分析11-12
- 3. 急性冠脉综合征引发房颤的机制12-13
- 4. 冠心病与房颤的治疗13
- 5. 总结与展望13-14
- 6. 参考文献14-20
- 综述二 中医对冠心病合并房颤的认识20-25
- 1. 胸痹、心悸病名的来源20
- 2. 病因病机20-22
- 3. 治疗22-23
- 4. 讨论23-24
- 5. 参考文献24-25
- 第二部分 临床数据挖掘25-61
- 前言25-26
- 1. 研究目标及内容26
- 2. 资料26-28
- 3. 研究方法28-29
- 4. 结果29-49
- 4.1 一般资料29-31
- 4.2 临床体征31-34
- 4.3 证素分布规律34-39
- 4.4 抗栓治疗情况39-40
- 4.5 药物分布规律40-42
- 4.6 新方分析42-49
- 5. 讨论分析49-53
- 5.1 临床体征分析49
- 5.2 证候规律分析49-50
- 5.3 抗栓治疗情况分析50-51
- 5.4 药物分布规律分析51
- 5.5 新方分析51-53
- 6. 结语53-54
- 7. 参考文献54-58
- 8. 附录58-61
- 附录1 房颤的临床分类和定义58
- 附录2 CHA2DS2-VASc评分58-59
- 附录3 HAS-BLED评分59
- 附录4 论文中涉及证素标准59-61
- 致谢61-62
- 个人简历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烨;王齐兵;吕迁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药物临床应用情况分析[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13年03期
2 张亚辉;胡文标;;慢性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心电图f波特点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年33期
3 Pérez-Gómez F. ,Alegra E. ,Berjón J ,杜媛;瓣膜性和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或二者联合应用的随机多中心研究[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2005年03期
4 王超权;刘初民;;糖代谢异常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分析[J];安徽医药;2008年01期
5 李春元;抗凝剂与阿司匹林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风效果比较[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3年04期
6 王海彦;非瓣膜性房颤并发脑栓塞的临床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05年07期
7 王丹;董平栓;;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中纤维化指标的水平及意义[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年03期
8 刘强;徐智;毛威;;中西医结合治疗非瓣膜性房颤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药;2011年09期
9 赵欣,刘志华,王立志;非瓣膜性房颤并发脑栓塞的危险因素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年03期
10 杨志宏,洪梅,秦永文;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性脑卒中的预防[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皆春;;非瓣膜性房颤与脑栓塞[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彭若宇;梁燕琼;陈佑明;侯庆臻;戴文华;彭芊芊;周轶;;非瓣膜性房颤脑梗死患者凝血因素和c-反应蛋白的临床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暨血栓栓塞性疾病(血栓与止血)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习班论文摘要汇编及学习班讲义[C];2007年
3 苏江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暴露水平与聚集分析[A];第四届全国血脂分析与临床学术研讨会暨第九届全国脂蛋白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4 吴俊;许俊堂;;非瓣膜性房颤高凝状态指标与抗栓治疗监测[A];第四届全国临床检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孙燕;赵金龙;;华法林在预防非瓣膜性房颤血栓栓塞中的安全性评价[A];2006年浙江省心血管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6 蔡若蔚;洪志林;王凌星;;非瓣膜性房颤并发脑栓塞溶栓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7 孙颖;谢国璐;张学义;王志浩;钟明;张运;郑兆通;张薇;;非瓣膜性房颤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对脑卒中的贡献及房颤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C];2010年
8 刘强;沈金龙;蒋超鹏;毛威;;粘附分子的表达与非瓣膜性房颤的相关性研究[A];2013年浙江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9 吴俊;;非瓣膜性房颤高凝状态指标与抗栓治疗监测[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10 蔡宏文;叶武;华军益;毛威;;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并发脑栓塞的临床观察[A];2007年浙江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莫让房颤致卒中[N];中国医药报;2014年
2 本报记者 连漪;只有实践能让创新梦想成真[N];健康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裘炯华;市场落点在技术和材料[N];医药经济报;2014年
4 刘云涛;一场关于心与脑的对话[N];中国医药报;2005年
5 记者 朱国旺;房颤抗凝不用犹豫[N];中国医药报;2011年
6 伊瑶;拜瑞妥获准用于卒中预防[N];医药经济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岩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卒中评分对比及抗凝治疗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吕岩红;达比加群酯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彭赛力;吸烟者非瓣膜性房颤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D];南华大学;2015年
4 吕新会;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房颤中医证治规律分析[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5 冯少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脑卒中类型及发病机制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08年
6 张兴;中国中老年人群中肥胖与房颤关系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7 韩冰;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纤溶因素的变化及抗凝治疗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1年
8 施春燕;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脑卒中危险因素分析及血栓前状态干预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9 傅德建;非瓣膜性房颤心房内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2年
10 孙颖;非瓣膜性房颤、颈动脉粥样斑块及脑卒中关系的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018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901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