眶内及眶外针刺对兔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中Bax及Bcl-2表达影响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眶内及眶外针刺对兔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中Bax及Bcl-2表达影响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眶内穴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细胞凋亡 针刺
【摘要】:背景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 AION)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视神经相关性视力损伤的疾病,主要见于50岁以上人群。本病长期以来病理机制都未得于清晰阐释,而有效治疗方法的证据更是缺乏,使得临床工作者对本病的处理一直止于非特异性应用糖皮质激素等基础措施。而中医药虽得到不少临床研究的支持,但既缺乏样本量足够大、研究足够严谨的循证医学证据,亦缺乏设计精密的基础研究。但近年来,对本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均有增多的趋势。一大原因也得益于与人类疾病自然病理生理特征拟合度高的动物模型的建立,使得本病的病理机制得到一步步揭示,从而出现了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研究。而对于中医药从业人员,该模型的建立亦为中医药的基础研究拓展了探索空间,同时,也为一些对疗效及不良反应有争议的治疗方法争取了尝试的可能。而对于本病的病理基础,多家学者发现,其主要的机制是视神经受到缺血缺氧的刺激后,启动了细胞凋亡机制,造成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死亡,数量减少,从而进一步导致视功能的损伤。同时,针刺治疗本病的疗效亦得到了许多中医临床工作者的认可,尤其是眶内针刺的运用渐趋流行,不少学者认为有很大的临床推广价值。但眶内针刺的风险亦为业内所共知,眶内针刺对疗效是否有影响,是否有临床推广价值,并未得到临床或基础实验证实,需谨慎对待。而针刺对于其他疾病的细胞凋亡干预作用已得到了广泛研究。本课题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针刺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病理机制,有可能是对疾病发生过程中所激活的细胞凋亡的线粒体途径有一定的干预作用。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动物模型,一方面验证针刺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的线粒体途径的干预作用,一方面评价眶内针刺的安全性和对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权衡利蔽,为广大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新西兰白兔12只,将左眼采用光动力方法制作成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兔眼模型。随机分为四组(n=3):模型组、眶内针组、眶外针组、眶内+眶外针组,再随机选取3只左眼组成空白对照组,分别施以相应的治疗,眶内针组选取睛明、承泣、球后,眶外针组选取攒竹、鱼腰、窍明。眶内+眶外针组为上两组穴位的合并。攒竹、鱼腰及窍明平刺0.3~0.5寸,睛明、承泣、球后均避开眼球,从眶缘向内直刺0.3寸。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治疗3天后,所有动物处死获取眼后节标本,制作石蜡病理切片,分别进行HE染色、Bax和Bcl-2免疫组化染色,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测量视网膜内层厚度,计数免疫组化阳性RGCs,计算Bax/Bcl-2比值。每个标本选取3个切面进行每个指标的检测,即N=9。结果1、HE染色见视网膜结构的改变,模型组明显水肿,结构疏松,眶内针组及眶外针组的改善程度不明显,而眶内+眶外针组结构较为紧密。但视网膜内层厚度的测量,各组无统计学差异。2、Bax阳性RGC计数:(1)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差异,模型组Bax阳性RGC较正常组多:(2)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均无统计学差异;(3)与正常组相比,眶外针组与眶内+眶外针组有统计学差异,正常组Bax阳性RGC计数较上两组少,而眶内针组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4)各治疗组相互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从趋势上看,模型组眶内+眶外针组眶外针组眶内针组正常组。3、Bcl-2阳性RGC计数:(1)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P0.01,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模型组Bcl-2阳性RGC较正常组少;(2)与模型组相比,眶外针组与眶内+眶外针组P值均0.01,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模型组Bcl-2阳性RGC计数较上两组少,而眶内针组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3)与正常组相比,眶内针组与眶外针组P值均0.05,有统计学差异,正常组Bcl-2阳性RGC计数较上两组多,而眶内+眶外针组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4)与眶内针组相比,眶外针组与眶内+眶外针组P值均0.05,有统计学差异,眶内针组Bcl-2阳性RGC计数较上两组少;(5)眶外针组与眶内+眶外针组相比Bcl-2阳性RGC计数无统计学差异;(6)各组从趋势上看,正常组眶内+眶外针组眶外针组眶内针组模型组。4、Bax/Bcl-2比值:(1)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P0.01,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模型组Bax/Bcl-2较正常组高;(2)与模型组相比,眶外针组与眶内+眶外针组P值均0.01,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模型组Bax/Bcl-2较上两组高,而眶内针组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3)与正常组相比,眶内针组与眶外针组P值均0.05,有统计学差异,正常组Bax/Bcl-2较上两组低,而眶内+眶外针组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4)与眶内针组相比,眶外针组与眶内+眶外针组P值均0.05,有统计学差异,眶内针组Bax/Bcl-2较上两组高;(5)眶外针组与眶内+眶外针组相比Bax/Bcl-2无统计学差异;(6)各组从趋势上看,模型组眶内针组眶外针组眶内+眶外针组正常组。结论1、在本实验条件下,眶内+眶外针组与眶外针组均能下调Bax/Bcl-2比值,对细胞凋亡的线粒体途径的上游反应有一定抑制作用;2、单纯眶内针刺虽未表现出与模型组的统计学差异,但在眶外针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对下调Bax/Bcl-2有一定增益作用;3、三个治疗组综合来看,表现出了眶内十眶外针组眶外针组眶内针组的趋势,眶内针与眶外针联合治疗对Bax/Bcl-2下调作用最强。
【关键词】:眶内穴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细胞凋亡 针刺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45
【目录】:
- 摘要6-9
- Abstract9-13
- 英文缩略词13-14
- 文献综述14-38
- 1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14-17
- 1.1 概述14
- 1.2 病因及发病相关因素14-15
- 1.3 临床表现与鉴别15-16
- 1.4 西医治疗16-17
- 2 AION的动物模型17-20
- 2.1 传统AION动物模型17-18
- 2.2 光动力方法制备AION模型18-20
- 3 神经节细胞的凋亡和Bax/Bcl-220-23
- 3.1 细胞凋亡及Bax/Bcl-220-21
- 3.2 AION与细胞凋亡21-23
- 4 中医对AION的认识23-29
- 4.1 病因病机23-25
- 4.2 针刺治疗目疾25-27
- 4.3 针刺与细胞凋亡27-29
- 参考文献29-38
- 前言38-39
- 实验研究39-45
- 1 实验动物39
- 1.1 动物来源39
- 1.2 动物分组39
- 2 主要仪器设备39-40
- 3 主要实验试剂40
- 4 方法40-45
- 4.1 AION兔眼模型的制备40-41
- 4.1.1 模型制备40-41
- 4.1.2 模型评价41
- 4.2 针刺治疗41
- 4.3 标本采集及处理41-42
- 4.4 HE染色42-43
- 4.4.1 步聚42-43
- 4.4.2 观察方法43
- 4.5 免疫组化染色43-44
- 4.5.1 步骤43-44
- 4.5.2 观察方法44
- 4.6 统计学方法44-45
- 结果45-53
- 1 造模评价45
- 1.1 眼底检查45
- 1.2 FFA检查45
- 2 治疗评价45-53
- 2.1 HE染色45-47
- 2.1.1 总体形态改变46
- 2.1.2 视网膜内层厚度46-47
- 2.2 Bax及Bcl-2免疫组化染色47-53
- 2.2.1 Bax免疫组化染色48-49
- 2.2.2 Bcl-2免疫组化染色49-50
- 2.2.3 阳性RGC计数Bax/Bcl-2值50-53
- 讨论53-57
- 1 实验模型53-54
- 2 结果分析54-55
- 2.1 形态学改变54
- 2.2 细胞凋亡情况54-55
- 3 安全性分析55
- 4 针刺的临床应用55-56
- 5 小结56-57
- 结论57-58
- 参考文献58-60
- 致谢60-61
- 个人简历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单既利;韩淑臻;荆汝泉;李香;徐丽洁;李堂;;Bax抑制肽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J];临床儿科杂志;2014年03期
2 郭玲玲,孔北华,张荣阁,李红,周志强;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探讨[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3 臧家兰;李春红;曹鸿雁;蔡莉;;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聚集素的表达及其与Bax的关系[J];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07年03期
4 马英红,陈俊杰;Bax的基因结构与功能[J];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1997年05期
5 ;杜邦BAX~汶系统被定为病原菌检测标准方法[J];中国食品学报;2008年04期
6 杜红俊,惠延年,王雨生,韩泉洪,马吉献;柔红霉素和Bax过表达对培养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19期
7 侯琦;;Staurosporine诱导人乳腺癌MCF7/GFP-Bax非受体依赖途径的细胞凋亡对Bax自胞浆至线粒体转移定位的影响[J];药学学报;2008年04期
8 杨波,谭颖徽,张建设,韩宇平;Bax促凋蛋白在抗DDP的人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中的表达[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5年02期
9 解燕茹;赵和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肝组织Bcl-2和Bax的表达及其意义[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9年06期
10 于丽,管英俊,李如江,李锋杰,滕海林;高温致神经管畸形中bcl-2和bax变化的动物实验研究[J];潍坊医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菲;刘郁;;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大鼠脑内凋亡相关基因Bax的表达[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复苏、灾害、中毒专业联合学术交流会资料汇编[C];1999年
2 彭解英;张睿;张凯;马立为;;口腔黏膜下纤维化中细胞凋亡及Bcl-2和Bax的表达[A];第七届全国口腔黏膜病暨第五届口腔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樊丽琳;陈东风;;Bcl-2、Bax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表达及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07年
4 方绳权;熊世禄;张洁清;李力;高琨;;热疗对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敏感性及癌组织中p53、BaX表达的影响[A];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5 李陈莉;王慧娟;赵秀丽;康文华;;脑缺血对神经细胞凋亡调控基因BAX变化的免疫组化研究[A];解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2002年年会文摘汇编[C];2002年
6 崔玉芳;丁彦青;高临路;徐菡;靳巍;柳晓兰;董波;毛建平;毛秉智;;致死剂量γ线照射小鼠脾淋巴细胞凋亡特征及与Bax和Bcl-X_L表达的关系[A];全国非电离辐射与电离辐射生物效应及防护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7 王军;杨丽娟;周长美;朱红梅;张绍美;;参附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海马神经元Bax、Bcl-2表达的影响[A];第十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8 方志军;徐荷芬;薛慧宁;张健;;冬仙胶囊对荷瘤小鼠肿瘤细胞凋亡及BAX、bcl-6、Hsp27表达的作用[A];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彭华;郭洪志;赵忠新;;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并发MODS肺、肠Bax和Bcl-2表达变化[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10 王鸿程;辛彩霞;王超;蓝秀;宋本艳;;STAT4,bax与c-myc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1(第十二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杜红俊;柔红霉素和Bax过表达对培养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凋亡和兔实验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雁;辛伐他汀预处理对神经源性肺水肿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Bcl-2和Bax的影响[D];南华大学;2015年
2 沈捷;眶内及眶外针刺对兔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中Bax及Bcl-2表达影响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赵君;凋亡蛋白酶8及BAX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作用的实验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4 张辉;Bax-抑制肽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神经细胞保护作用[D];青岛大学;2013年
5 张阳;凋亡调节蛋白Bcl-2与Bax在Ⅱ型胶原建立自身免疫性内耳病中的表达[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6 刘建熙;雄黄对Bcl-2和Bax在原代培养的人脑胶质母细胞瘤细胞中表达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1年
7 刘健;针刺对多发梗塞性痴呆模型大鼠脑细胞凋亡相关基础bcl-2与bax的影响[D];天津中医学院;2002年
8 于恒海;bcl-2和bax在肝移植受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达的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8年
9 刘兆春;maspin、bax与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相关性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10 潘钰;高压氧对成年大鼠持续性局灶脑缺血细胞凋亡及Bcl-2、Bax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9277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927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