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中国现代针法流派的临床特色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7 09:40

  本文关键词:中国现代针法流派的临床特色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现代 针灸流派 针法 临床


【摘要】:近年来,针灸学术流派的传承与创新已成为业界研究热点。本论文在以时间为线梳理针灸学术流派研究概论的基础上,提出“现代针法流派”的概念。现代针法流派形成于新中国成立后,是在现代针灸学理论指导下,以新针法为特色的流派总称,表现为半个多世纪以来产生的丰富多彩的新针法及研究思潮的形成,是现代针灸流派的一部分。现代针法流派形成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①传统针灸学的局限性是现代针法流派形成的内在因素;②中西医结合的国家政策为现代针法流派形成创造了适宜的环境条件;③现代科学技术为现代针法流派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然后,本文从诊断方式、取穴原则、选用针具、针刺手法及善治病种五方面系统整理了现代针法流派中具有代表性的十种新针法的临床特点。通过比较分析,总结归纳出现代针法流派的临床特色:诊断上并不拘于中医传统的诊断方氏,而是灵活运用辨病、辩证辩症中的一种或几种;对穴位的认识突破传统经穴体系,取“穴”方式更加多样化:针具方面在材质和形状上均有革新,一次性无菌针灸针成为现代应用毫针,同时又产生出更多的新型针具;针刺手法上不拘于补泻,并在形式上多有创新:临床适应症广,但善治病种局限在脑病和疼痛性疾病两个方面。最终,本论文认为:未来针灸学的发展需要中西医结合,发扬创新精神:抛弃偏见,取长补短;突破传统,走现代针灸学之路。
【关键词】:现代 针灸流派 针法 临床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46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9
  • 前言9-10
  • 第一部分 针灸学术流派研究概况10-14
  • 1 针灸学术流派研究的文献概况10
  • 2 关于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的时间界定10
  • 3 古代针灸流派10-11
  • 4 近代针灸流派11-12
  • 5 现代针灸流派12-13
  • 6 小结13-14
  • 第二部分 现代针法流派的形成14-17
  • 1 现代针法流派的定义14
  • 2 现代针法流派形成的原因14-17
  • 2.1 传统针灸学的局限性是现代针法流派形成的内在因素14-15
  • 2.2 中西医结合的国家政策为现代针法流派形成创造了适宜的环境条件15
  • 2.3 现代科学技术为现代针法流派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15-17
  • 第三部分 现代主要新针法的临床特色17-33
  • 1 耳针疗法17-19
  • 1.1 定义17
  • 1.2 创立过程17
  • 1.3 临床特色17-19
  • 2 头针疗法19-20
  • 2.1 定义19
  • 2.2 创立过程19
  • 2.3 临床特色19-20
  • 3 腕踝针疗法20-21
  • 3.1 定义20
  • 3.2 创立过程20
  • 3.3 临床特色20-21
  • 4 彭氏眼针疗法21-22
  • 4.1 定义21
  • 4.2 创立过程21-22
  • 4.3 临床特色22
  • 5 针刀疗法22-24
  • 5.1 定义22-23
  • 5.2 创立过程23
  • 5.3 临床特色23-24
  • 6 新九针疗法24-26
  • 6.1 定义24
  • 6.2 创立过程24-25
  • 6.3 临床特色25-26
  • 7 靳三针疗法26-28
  • 7.1 定义26
  • 7.2 创立过程26-27
  • 7.3 临床特色27-28
  • 8 薄氏腹针疗法28-30
  • 8.1 定义28
  • 8.2 创立过程28
  • 8.3 临床特色28-30
  • 9 平衡针疗法30-31
  • 9.1 定义30
  • 9.2 创立过程30
  • 9.3 临床特色30-31
  • 10 浮针疗法31-33
  • 10.1 定义31
  • 10.2 创立过程31-32
  • 10.3 临床特色32-33
  • 第四部分 现代针法流派的临床特色探讨33-38
  • 1 诊断方式的个性与共性比较33-34
  • 2 取穴原则的个性与共性比较34-35
  • 3 选用针具的个性与共性比较35-36
  • 4 针刺手法的个性与共性比较36-37
  • 5 善治病种的个性与共性比较37-38
  • 第五部分 现代针法流派的形成对针灸学发展的启示38-40
  • 1 中西医结合,发扬创新精神38
  • 2 抛弃偏见,取长补短,方能不断进步38-39
  • 3 突破传统,走现代针灸学之路39-40
  • 结语40-41
  • 1 得出的结论40
  • 2 本论文的创新点40
  • 3 存在的不足40-41
  • 参考文献41-4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44-45
  • 致谢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国峰;李敏;覃小兰;;平衡针疗法治疗急性腹痛63例[J];中国针灸;2007年02期

2 徐火金;;手针疗法治疗呃逆67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0年03期

3 罗玉光;王鸿烈;;耳针疗法及其机制初步探讨[J];人民军医;1960年12期

4 贾如宝;;耳针疗法理论与实践[J];山西医学杂志;1960年04期

5 ;在农村开展手针疗法的体会[J];新中医;1972年01期

6 ;头针疗法在国外[J];中医药研究杂志;1984年01期

7 刘国军;挑针疗法治疗冠状动脉供血不足[J];中华养生保健;2004年10期

8 ;山西省针灸研究所新九针疗法培训进修班招生通知[J];中国针灸;2000年12期

9 欧阳钢,王东岩;头针疗法作用途径初探[J];河北中医;2000年11期

10 王永平;发际针疗法为主在颈性头晕头痛中的应用[J];现代康复;200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茅释之;张虹;;浅谈面针疗法在美容中的应用[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2 张春理;;空针疗法治疗心绞痛21例[A];中国特种针法应用与针灸临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0年

3 陈华德;;头针疗法及其在脑病康复中的临床应用[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保健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六次学术年会暨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8年

4 徐国峰;李敏;覃小兰;王文远;;平衡针疗法治疗急性腹痛63例临床观察[A];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八届年会暨CASP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9年

5 李振全;;滞针疗法[A];中国针灸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下集)[C];2009年

6 邱泽亮;王惠芳;林彬;;头症从颈治设想及颈针疗法初探[A];中国针灸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7 陈杰奎;刘振寰;;头针疗法对促进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患儿神经发育的临床观察[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八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年会资料及论文汇编[C];2011年

8 洪恩四;;椎针疗法介绍[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9 陈杰奎;刘振寰;;头针疗法对促进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患儿神经发育的临床观察[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10 陈杰奎;刘振寰;;头针疗法对促进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患儿神经发育的临床观察[A];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全国第十九届针灸临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石家庄真仁中医钩活术医院院长 魏玉锁;治疗顽固性颈源眩晕的特异针疗法——钩活术[N];健康报;2009年

2 湖北省襄阳市中医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医师 鄢燕 整理 李丽;治疗强脊 滞动针疗法见效快[N];健康报;2012年

3 侯智利;土家族麝针疗法[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4 山西临汾永旺脑病医院 高允旺;脑中风足针疗法[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5 张欣;苗医外治法——药针疗法[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6 梁兆一;方法独特 效果突出[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龙新兵;平衡针疗法对颅脑损伤急性期影响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杨鹏燕;中国现代针法流派的临床特色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周志伟;电项针疗法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脑缺血发作性眩晕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年

3 黄泰铮;揿针埋针疗法治疗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王雨晴;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头针疗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临床疗效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聂志慧;梅花针疗法对斑秃患者血浆中P物质含量的影响[D];遵义医学院;2012年

6 劳沛良;江家程浅针疗法治疗眼病经验总结[D];南方医科大学;2008年

7 刘姗姗;耳穴名称和定位标准化的文献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8 金秀兰;平衡针改善肩周炎功能活动度的数据分析及疗效评价[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9 徐贞杰;杵针干预亚健康的临床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289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9289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7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