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得气对寒凝证原发性痛经患者三阴交针刺即刻镇痛效应影响特点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8 20:16

  本文关键词:得气对寒凝证原发性痛经患者三阴交针刺即刻镇痛效应影响特点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得气 寒湿凝滞证原发性痛经 特点 三阴交穴 针刺镇痛效应


【摘要】:背景:我国传统针灸理论认为,得气是临床上针灸治疗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取得临床疗效的主要标志。针刺得气不仅是受试者和针灸医师双方的主观感受,更是机体在针刺刺激下,机体机能状态的一种反应。目前,针刺得气已引起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医家和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得气作为患者及医生对针刺的反应,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经过多年研究,针刺得气与疗效的相关性已得到部分认可,然而针刺得气对临床疗效的影响特点及规律的研究尚缺乏。现国内外得气相关研究中,普遍将患者对针刺的感受(即得气感)作为判断针刺得气及针刺疗效的主要依据,并应用得气量表来量化具体评价患者的得气感。通过课题组前期对73例量表信度效度检验试验数据的分析,结合得气理论内涵与临床实际,在梳理得气相关概念及分析现有判断得气与否和得气强度方法的基础上,初步确立了对双侧同名经单穴一次针刺治疗中针感量表记录结果进行得气与否和得气强度的判断方法,现期望利用此方法进一步探究得气对针刺效应的影响特点及规律。目的:拟通过分析96例寒湿凝滞证原发性痛经患者的临床试验数据,初步探索得气对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特点及规律,从而验证针灸临床对得气感特点的认识,为得气理论提供循证医学临床依据。方法:以《受试者针感临床评价量表》为得气评价工具、以各时点VAS差值作为临床效应的评价指标,对96例毫针针刺得气寒湿凝滞证原发性痛经患者三阴交穴的临床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统计不同针刺方法得气强度、得气感出现时间、得气感持续时间、得气传导及放射、得气感成分及强度的情况。采用相关分析、组间得气特点比较与组内得气特点亚组比较等方法,分析毫针针刺寒湿凝滞证原发性痛经患者三阴交穴的得气特点和规律以及得气对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特点。结果:(1)针刺寒湿凝滞证原发性痛经患者三阴交穴的得气特点:①毫针粗针深刺施平补平泻手法干预三阴交穴的得气特点:多为强得气,占65.1%;得气感出现时间均为行针lmin内出现为主,占88%;得气感持续时间以0-20min为多,占62.8%;得气感中出现传导及放射的为主,占74.4%;近心方向的以传至穴与膝之间为主,远心方向的以传至足底为主;得气感成分出现率超过50%的有胀满感、麻木感、传导感与酸感;得气感成分强度双侧评分之和大于1.5分的有胀满感、麻木感、传导感与酸感。②毫针细针浅刺不施手法干预三阴交穴的得气特点:以弱得气强度为主,占88%;得气感出现时间为行针1min内出现为多,占56%;得气感持续时间以0-20min为主,占80%;得气感中出现传导放射感略多,占52%;其中,近心方向以传至穴与膝之间的为主,远心方向以传至足底为主;得气感成分出现率超过50%的有胀满感与麻木感;得气感成分强度双侧评分之和大于1.5分的有胀满感、麻木感。③合并两种毫针针刺干预方式后三阴交穴的得气特点为:以弱得气强度为主,占54.4%;得气感出现时间以行针1min内出现为主,占76%;得气感持续时间以0-20min为多,占69.1%;得气感出现传导及放射为多,占66.2%;其中近心方向以传至穴与膝之间为主,远心方向以传至足底为主;得气感成分出现率超过50%的有胀满感、麻木感、传导感与酸感;得气感成分强度双侧评分之和大于1.5分的有胀满感、麻木感、传导感、酸感。④粗针深刺行平补平泻手法较细针浅刺不施手法针刺三阴交穴得气强度更强、得气感持续时间更长、出现传导感更明显,且胀满感、传导感和酸感强度更强。(2)得气特点与针刺镇痛效应的相关性:①在期得实得组中,得气感成分中的沉重感与针刺即刻镇痛效应有显著轻度正相关(r=0.3160.03,P=0.0390.05);得气感持续时间、麻木感与针刺后镇痛效应有显著轻度正相关(r=0.3140.03,P=0.040.05;r=0.3360.03,P=0.0270.05);出现近心传导与针刺后镇痛效应有显著中度正相关(r=0.6140.05,P=-0.0450.05)。②在期不得实得组中,得气感成分中的跳动感与针刺后镇痛效应有显著中度正相关(r=0.5290.05,P==0.0070.05)。③在总实际得气组中,出现近远心传导与针刺后镇痛效应有显著中度正相关(r=0.5260.05,P=-0.0250.05)。(3)得气特点对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①在期得实得组中,有无得气传导及放射两组组间针刺即刻及持续镇痛效应比较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0.005均0.05),得气强度、得气感出现、持续时间、得气传导放射方向、其余得气感成分的有无组间针刺效应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②在期不得实得组中,得气特点的有无组间针刺效应的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③在总实际得气组,有无得气传导及放射组组间针刺持续镇痛效应比较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0.05),得气强度、得气感出现、持续时间、得气传导方向、其余得气感成分组间针刺镇痛效应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结论:(1)针刺寒湿凝滞证原发性痛经患者三阴交穴的得气特点(所有得气者):得气强度以弱得气略多,得气出现时间以针刺1min内为主,得气持续时间以0-20min为多,出现得气传导及放射为多,近心方向传导以传至穴-膝之间为主,远心方向传导以传至足底为主,得气感成分主要为胀满感、麻木感、传导感与酸感;(2)得气特点对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所有得气者):出现得气传导及放射能获得更好的针刺持续镇痛效应,近心方向传导、近远心方向传导及跳动感与针刺后镇痛效应中度相关,麻木感、得气感持续时间与针刺后镇痛效应轻度相关,沉重感与针刺即刻镇痛效应轻度相关;(3)前期研究发现,粗针深刺施手法干预方式较细针浅刺不施手法更易产生得气,实际得气率更高。本研究显示:得气率高时(粗针深刺施手法)较得气率低时(细针浅刺不施手法)得气强度更强、得气感持续时间更长、得气传导及放射出现频率更高,胀满感、传导感和酸感强度更强。
【关键词】:得气 寒湿凝滞证原发性痛经 特点 三阴交穴 针刺镇痛效应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46.3
【目录】:
  • 摘要5-8
  • ABSTRACT8-12
  • 英文缩略词表12-13
  • 综述部分13-27
  • 综述一 得气对针刺效应的影响及其特点13-20
  • 前言13-14
  • 1 得气强弱与疗效的关系14-15
  • 2 得气迟速与疗效的关系15
  • 3 得气感持续时间与疗效的关系15-16
  • 4 得气感成分与疗效的关系16-17
  • 5 得气传导与疗效的关系17-18
  • 小结18-19
  • 参考文献19-20
  • 综述二 针感的产生机制及影响因素20-27
  • 前言20-21
  • 1 针感的产生机制21-23
  • 2 针感的影响因素23-24
  • 小结24-25
  • 参考文献25-27
  • 前言27-29
  • 参考文献28-29
  • 研究部分29-77
  • 研究一 针刺寒湿凝滞证原发性痛经患者三阴交穴得气特点的研究29-48
  • 前言31
  • 1 材料与方法31-34
  • 2 分析方法34-35
  • 3 结果35-43
  • 4 讨论43-44
  • 5 结论44-46
  • 附表 146-47
  • 参考文献47-48
  • 研究二 三阴交穴得气特点对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研究48-77
  • 前言50
  • 1 材料与方法50-53
  • 2 分析方法53
  • 3 结果53-72
  • 4 讨论72-74
  • 5 结论74-75
  • 附表 275-76
  • 参考文献76-77
  • 结语77-79
  • 附录79-91
  • 致谢91-92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92-9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静;刘玉祁;李春华;苑鸿雯;张鹏;林驰;辛思源;郭峥嵘;马良宵;朱江;;关于机体相关因素对针刺得气影响的探讨[J];中国针灸;2013年04期

2 傅德元;;谈针刺得气[J];辽宁中医杂志;1987年12期

3 王水清;促进针刺得气的一些方法与体会[J];中国医刊;2000年10期

4 张海杰;针刺与得气及其临床应用[J];中医函授通讯;2000年06期

5 杨晓桦;针刺治疗眼病体会[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1年02期

6 潘光辉,田莉娅;针刺治疗中风后呃逆37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1年08期

7 廉治军,曲燕;王耀斌教授针刺经验辑略[J];针灸临床杂志;2004年05期

8 周立志,赵大贵,彭力;针刺致声音嘶哑之管见[J];上海针灸杂志;2005年01期

9 潘永清;;针刺治疗郁证的临床研究进展[J];光明中医;2007年01期

10 由克举;;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38例[J];河南中医;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虹;;有感于针刺“得气”——王毅刚老师经验[A];重庆市针灸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朱荣英;李泳庭;;针刺得气在痛症中的应用[A];2006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第十四届全国针灸学术研讨会针药结合论坛[C];2006年

3 邢方印;张莉;;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针刺治疗[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4 陈秀荣;;针刺的护理[A];河南省科普、五官、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5年

5 梁粤;皮敏;;针刺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A];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李育红;;针刺戒烟研究进展[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七届精神疾病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2年

7 金钰红;金钰钧;;矩阵针刺治疗高血压病临床观察[A];中国针灸学会全国中青年针灸推拿学术经验交流会论文汇编[C];1999年

8 邝伟川;;分期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偏瘫的研究[A];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9 陈述荣;;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刘延东;崔秋红;于桂芬;;针刺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A];中国康复医学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程莘农院士名医工作室 杨金生 王莹莹 程凯 王宏才 朱兵;三要得气至上[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2 北京中医药大学 张良登;针刺头穴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好[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3 ;针刺对乳腺组织影像和血流动力有影响[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4 刘俊岭;专家认为针灸是对生物医学模式的挑战[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5 ;头部围针治中风失语症[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6 ;针刺治疗肩周炎[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7 ;调卫健脑针法治失眠[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乐微;基于多模态磁共振技术对针刺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认知功能改善的中枢机制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刘西通;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腧穴配伍规律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雷红;针刺“得气”古籍数据库的建立及“得气”对Bell's麻痹临床疗效影响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龚岚;针刺治疗干眼症的实验研究及临床疗效观察[D];复旦大学;2005年

5 黄波;针刺治疗Bell’s面瘫得气、心理因素与疗效关系的临床观察及心理因素与面瘫发病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曹纤;针刺结合康复在中风恢复期的临床应用[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7 王和生;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最佳疗效方案探讨[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8 李承俊;针刺及超声波、低周波治疗对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颅多普勒超声仪检测临床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2004年

9 黄博辉;不同时期针刺干预治疗缺血性中风病临床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6年

10 高琼璧;针刺治疗腰痛分子机制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雯雯;针刺干预对颅脑损伤模型大鼠脑组织内ERK表达及凋亡细胞的影响[D];陕西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张月;针刺对甲基苯丙胺成瘾者认知功能影响的初步临床观察[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徐洋;针刺结合刺血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刘艳平;针刺脾相关穴位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5 肖婷婷;针刺对环磷酰胺化疗小鼠血清集落刺激因子含量影响的量效研究[D];河南中医学院;2015年

6 陈玲;针刺结合心理疏导对甲基苯丙胺成瘾者异常情绪影响的初步临床观察[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年

7 朴林林;针刺治疗中风后半身不遂的临床观察[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5年

8 周晓红;针刺配合艾灸治疗腰肌劳损系统评价[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9 文巧;射频消融术与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随机对照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10 吕君玲;辨位循经针刺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镇痛效应的临床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378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9378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9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