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刘氏菖郁汤治疗风痰阻络型缺血性中风病的疗效观察

发布时间:2017-09-30 09:40

  本文关键词:刘氏菖郁汤治疗风痰阻络型缺血性中风病的疗效观察


  更多相关文章: 刘氏菖郁汤 急性缺血性中风病 风痰阻络证 疗效观察


【摘要】:脑血管病是危害人体的一大类疾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其中最常见的类型,占所有脑血管疾病的70%以上。缺血性脑卒中可归祖国医学“中风病”范畴,其病因病机复杂、多变,是自古以来公认的顽症,治疗困难。急性期是临床治疗最关键的时期,如处理妥当,预后或可明显改善。刘氏菖郁汤为已故全国名老中医刘仕昌教授的处方,用于风痰阻络型中风病,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尤其对于目前尚无公认有效治疗方法的球麻痹吞咽困难等症,疗效颇佳。研究目的:调查3年来我院脑病科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患者一般资料及中医辨证分型特点。观察刘氏菖郁汤在风痰阻络型急性缺血性中风病患者的疗效,尤其在球麻痹吞咽功能方面的作用。研究方法:理论研究:广泛收集古代名医名著及当今中医有关缺血性中风病的资料,重点关注中风病的病因学、发病机理及临床中医药治疗。临床研究:1.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病房和嘉禾系统中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住院患者资料,筛选出西医第一诊断属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患者,统计出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125例按所服中药汤剂分为观察组(刘氏菖郁汤组)39例和对照组(半夏白术天麻汤组)86例,比较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危险因素、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医症候积分和吞咽功能分级,用Excel工作簿录入数据,并使用SPSS 2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2.回顾分析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真性球麻痹患者资料,从中医角度进行疗效分析。研究结果:缺血性中风病患者大多伴有高血压、动脉病变、血脂异常、糖尿病、心脏疾患、吸烟、酗酒等多个相关危险因素,男性较女性多发,发病年龄多分布在59岁至75岁之间。1081例急性缺血性中风病患者中医大多属中风-中经络,占93.71%,属中脏腑者相对较少,占6.29%;中经络者大部分属于风痰阻络型,占81.24%;其次为气虚血瘀型、风火上扰型、阴虚风动型,其它证型少见。在神经功能改善方面,刘氏菖郁汤组总有效率为94.87%,半夏白术天麻汤组总有效率为94.19%。两组用药前及用药治疗10天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药后相关症状体征较治疗前改善。两组在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医症候积分疗效评定方面,刘氏菖郁汤组总有效率为92.31%,半夏白术天麻汤组总有效率为90.70%。两组用药前及用药第10天中医症候积分疗效评定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相关症状体征较治疗前改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吞咽功能疗效评定方面,刘氏菖郁汤组总有效率为92.31%,半夏白术天麻汤组总有效率73.68%。两组用药前及用药第10天后吞咽功能评定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治疗后吞咽障碍均有改善,刘氏菖郁汤组优于半夏白术天麻汤组(P0.05)。纳入病例中并未观察到服用刘氏菖郁汤或半夏白术天麻汤患者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中医证型以风痰阻络证多见。刘氏菖郁汤对风痰阻络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中医症候积分减少等有良好的疗效,尤其在球麻痹吞咽障碍等方面效果更突出。
【关键词】:刘氏菖郁汤 急性缺血性中风病 风痰阻络证 疗效观察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77.7;R249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引言10-12
  • 第一章 文献研究12-24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概况12-14
  • 一、一般概况12
  •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12
  • 三、危险因素12-13
  • 四、西医诊断13
  • 五、西医治疗13-14
  • 第二节 中医对缺血性中风病的认识概况14-20
  • 一、古代中医的认识14-16
  • 二、现代中医的认识16-20
  • 第三节 中风后球麻痹概况20-24
  • 一、现代医学对球麻痹的认识概况20-21
  • 二、中风后球麻痹的治疗进展21-24
  • 第二章 临床研究24-32
  • 第一节 资料和方法24-27
  • 一、研究目的24
  •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24-27
  • 第二节 研究结果27-32
  • 一、我院脑病科3年来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中医辨证分布特点27-28
  • 二、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基线资料对比28
  • 三、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分布28-29
  • 四、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9-30
  • 五、中医症候积分30-31
  • 六、吞咽功能疗效评定31-32
  • 第三章 刘氏菖郁汤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真性球麻痹病例回顾32-34
  • 病例资料一32-33
  • 病例资料二33-34
  • 讨论与小结34-39
  • 一、一致性比较分析34
  • 二、观察结果探讨34
  • 三、半夏白术天麻汤在缺血性脑卒中及其危险因素中的运用34-36
  • 四、刘氏菖郁汤的来源与组方分析36-38
  • 五、刘氏菖郁汤用治脑卒中急性期球麻痹中医机理探讨38-39
  • 结语39-40
  • 一、论文结论39
  • 二、创新性39
  • 三、存在的问题与今后设想39-40
  • 参考文献40-46
  • 附录46-50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50-51
  • 致谢51-52
  • 附件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丽;曹晓岚;刘清;;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综合治疗的理论及现实意义[J];中国中医急症;2008年12期

2 宋会都,宋宜菊,李迎新,王学宽,毛东风;中风口服液系列治疗缺血性中风病100例[J];山东中医杂志;1997年12期

3 刘益;刘旺兴;;36例缺血性中风病患者的疗效观察[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刁殿军;张增瑞;;缺血性中风病机探析[J];天津中医药;2012年04期

5 郭可红,宫洪涛,秦润笋;补肾活血化痰法在缺血性中风病中的应用[J];山西中医;2004年02期

6 王淼;裴丽;耿晓娟;朱亚萍;董梅;李良军;许颖智;张军平;;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的病机演变初探[J];天津中医药;2009年03期

7 梁婷;杨志波;林亚明;;缺血性中风病痰瘀阻络证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3年01期

8 许爱丽;黄立武;;符合中医学特点的缺血性中风病临床科研设计与评价[J];环球中医药;2013年02期

9 杨永鹏,王海燕;自拟救瘫灵治疗缺血性中风病100例小结[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年05期

10 孟繁丽;侯思怡;袁东超;杨关林;;缺血性中风病辨证分型的现代文献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忆怀;谢颖桢;孟繁兴;李宗衡;;希臣通舒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病30例临床观察[A];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杨关林;张哲;张会永;吕美君;齐文诚;裴宇鹏;马原;袁东超;卢玉娟;张帆;夏伟;刘北石;李国信;赵建军;杨东东;闵连秋;刘国庆;侯立军;齐向华;额尔敦朝鲁;孟智宏;单晓晶;;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病临床药效评价的随机平行对照临床研究[A];第七届中医/中西医结合循证医学方法研讨会会议材料[C];2013年

3 孟繁丽;侯思怡;袁东超;杨关林;;缺血性中风病辨证分类的现代文献研究[A];第七届中医/中西医结合循证医学方法研讨会会议材料[C];2013年

4 康广盛;李冀;毕明刚;;利用方剂文献资料库研制治疗风痰瘀血型缺血性中风病的方剂[A];全国中医药创新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5年

5 张文生;刘振权;;缺血性中风病分子机制及中药干预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7年

6 祝美珍;;缺血性中风病证本质的客观化研究与探讨[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成立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谌剑飞;马雅玲;丁萍;李创鹏;关少侠;蔡绍华;;糖尿病缺血性中风病因与内皮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及高凝状态的关系探讨[A];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1年

8 孙塑伦;范吉平;;清开灵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研究[A];全国急症学术大会论文专辑[C];1996年

9 "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中医综合治疗方案规范化研究"课题组;曹晓岚;;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山东)(临床推广稿)[A];山东省第三次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曹晓岚;赵世珂;胡浩;田立;王白玲;陶素爱;陈建强;付巍;王金桥;李东晓;;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疗效及卫生经济学评价[A];山东省第三次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魏戌;中医药干预缺血性中风病3年随访结局研究与风险模型的构建[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3年

2 周凤龙;缺血性中风病常见症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变化关系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3 喻杉;缺血性中风病中医全程干预方案的临床评价及社区转化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年

4 周峻伟;清开灵有效组份对缺血性中风病“毒伤脑神”证的理论及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5 马进;缺血性中风病证候诊断量表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2年

6 郑志新;缺血性中风病证候要素的提取及分布演变过程的初步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7 杨薇;基于医疗电子数据的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中西药物群组模块方法学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庞琳琳;沈阳卒中量表的考评[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李泽希;刘氏菖郁汤治疗风痰阻络型缺血性中风病的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任丽;溶栓颗粒对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的脑保护作用[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3年

4 杨志波;缺血性中风病一分为三辨证方法的临床再研究[D];云南中医学院;2013年

5 岳丹;缺血性中风病辨证分型规律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孟繁丽;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辨证规范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4年

7 卢薇;缺血性中风病中医证候特征和演变规律[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9年

8 肖雪;安宫牛黄丸治疗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疗效及安全性观察[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2年

9 李岩;144例缺血性中风病证候分布情况与演变规律的调查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胡木林;缺血性中风病血瘀证与候选基因SNPs的关联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9年



本文编号:9474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9474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e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