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香柏波外用治疗头部脂溢性皮炎(湿热证)的临床观察

发布时间:2017-10-05 04:26

  本文关键词:香柏波外用治疗头部脂溢性皮炎(湿热证)的临床观察


  更多相关文章: 香柏波 头部脂溢性皮炎 酮康唑洗剂 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本课题以头部脂溢性皮炎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香柏波治疗前后患者的红斑、鳞屑、脂溢、瘙痒症状以及皮损面积的变化,评价香柏波治疗脂溢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进一步开发中药新药提供科学的临床依据。方法:收集72例符合诊断标准的头部脂溢性皮炎的病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36例,其中治疗组使用自制香柏波,对照组使用2%酮康唑洗剂(采乐,西安杨森公司生产),每次5m1,每周用药3次,疗程共4周。于治疗前、用药2周、用药4周进行访视,对靶皮损进行拍照,对患者红斑、鳞屑、脂溢、瘙痒症状及皮损面积进行记录,记录不良反应。同时在用药前、用药结束后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的检查,监测药物的安全性。结果:符合方案集的病例共71例,治疗组36例,对照组35例。治疗组痊愈5例,显效10例,有效13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7.8%,愈显率为41.7%;对照组痊愈2例,显效4例,有效16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62.9%,愈显率为17.1%,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比较,经统计无明显差异(P0.05),而两组愈显率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红斑、鳞屑、脂溢、瘙痒、皮损面积各项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红斑、鳞屑、脂溢、瘙痒、皮损面积各项症状改善方面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目理化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整个试验中,治疗组未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1例不良反应,停药后症状缓解。结论:香柏波治疗头部脂溢性皮炎疗效显著,在整体疗效上优于0.2%酮康唑洗剂,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香柏波 头部脂溢性皮炎 酮康唑洗剂 临床疗效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75.9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符号说明8-10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10-36
  • 综述一 传统医学的认识与研究进展10-24
  • 1. 古代医家对脂溢性皮炎的认识10-11
  • 2. 近现代医家对脂溢性皮炎的认识及研究进展11-19
  • 3. 小结19-20
  • 4. 参考文献20-24
  • 综述二 西医对脂溢性皮炎的认识和研究24-36
  • 1. 病因及发病机理24-26
  • 2. 治疗26-30
  • 3. 小结30-31
  • 4. 参考文献31-36
  • 前言36-37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37-48
  • 1. 研究方法37
  • 1.1 设计类型37
  • 1.2 随机方法37
  • 1.3 治疗方法37
  • 2. 病例来源与选择37
  • 3. 诊断标准37-38
  • 3.1 西医诊断标准37-38
  • 3.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38
  • 4. 纳入标准38
  • 5. 排除标准38-39
  • 6. 观察指标39
  • 6.1 临床观察指标39
  • 6.2 安全性观察39
  • 7. 疗效评定39-40
  • 7.1 皮损症状指标疗效39-40
  • 7.2 综合疗效评价40
  • 8. 统计学方法40-41
  • 9. 研究流程41
  • 10. 研究结果41-45
  • 10.1 病例入组情况41-42
  • 10.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42
  • 10.3 两组治疗前后靶皮损面积的比较42
  • 10.4 总积分疗效评价42-43
  • 10.5 各症状积分疗效评价43-45
  • 10.6 不良反应45
  • 11. 讨论45-48
  • 11.1 导师对脂溢性皮炎的认识及治疗经验45
  • 11.2 香柏波药物组成及分析45-47
  • 11.3 研究结果分析47
  • 11.4 存在问题及展望47-48
  • 结语48-49
  • 参考文献49-50
  • 附录50-54
  • 致谢54-55
  • 个人简历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乐平,蒋之昂;“治中焦如衡”与湿热证治浅析[J];内蒙古中医药;2000年S1期

2 缪江霞;生殖生态学与妇科湿热证实质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年12期

3 刘德传,吴仕九;中医湿热证的研究进展及其方向[J];中国中医急症;2000年S1期

4 王志高;李赛美;;湿热证理论及临床研究进展[J];甘肃中医;2006年09期

5 唐芸;王洪琦;;广东地区湿热证候易感性成因分析[J];中医药导报;2009年03期

6 李小会;谢桂权;;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与湿热证[J];辽宁中医杂志;2010年04期

7 齐文杰;张淑文;王宝恩;;论湿热证本质探讨——动物模型的选择[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年12期

8 呼永河;钟梁;;四川地区湿热证候探讨[J];西南国防医药;2011年02期

9 李小会;谢桂权;;肾病湿热证的现代研究进展[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李妮矫;王君;姚树坤;;湿热证与肝脏炎症指标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柴文若;李宿根;;湿热证治体会[A];中国中医药学会建会20周年学术年会专辑(下)[C];1999年

2 李妮矫;王君;姚树坤;;湿热证与肝脏炎症的关联性研究[A];第二十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消化疾病诊治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0年

3 刘玲霞;;湿热合剂治疗湿热证举隅[A];全国中西医结合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刘敏;朱章志;戴莲仪;吴仕九;;消渴病湿热证探析[A];广东省第五届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5年

5 李赛美;李易崇;李伟华;;糖尿病湿热证证候特征及演变规律探讨——附1000例临床资料分析[A];广东省第五届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5年

6 陈雪功;王辉;周雪梅;;唾液微炎症因子变化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湿热证诊断价值的临床研究[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万强;刘越洋;;寒湿热证存在的临床意义及其在泄泻病中的应用[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李春庆;孙伟;周栋;;慢性肾病湿热证实验研究进展[A];第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9 王亿平;茅燕萍;曹恩泽;方琦;胡顺金;张莉;;清肾颗粒对慢性肾衰竭急剧加重湿热证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Ⅰ的干预作用[A];第十九次全国中医肾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6年

10 陈寿菲;;杨春波治疗脾胃病湿热证验案3则[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九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山西中医学院 裴晋云 冯文全;湿热证治各有别[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2 河南中医学院 郭淑云邋鲁嵬;李振华治疗湿热证临床经验[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3 陶春祥;慢性胃病多湿热证[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4 陶春祥 陶钧;慢性胃病的湿热证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2年

5 王有奎;非典病机是“湿热蕴毒”吗[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钟云良;湿热因素对PNS临床病情的影响及肾综湿热证蛋白质组学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2 王峥;PNS湿热证抗炎因子水平及黄葵胶囊的干预影响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黄欣杰(Ng Shin Kiat, Clement);糖尿病湿热证的辨治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4 唐芸;HLA基因多态性与广东汉族人群湿热证候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5 张艺平;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治疗温病湿热证的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莉慧;温病学理论指导马来西亚地区湿热证辨治规律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李煌;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法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黄疸湿热证的临床观察[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尹诗;除湿愈肤汤治疗湿疹(湿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蔡作英;湿毒方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湿热证)的临床观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5 聂恒磊;蒲金麻甘颗粒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湿热证的临床观察[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年

6 郑曼舒;早期糖尿病肾病尿中KIM-1、β_2-MG含量变化与湿热兼夹证关系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

7 陈雪燕;香柏波外用治疗头部脂溢性皮炎(湿热证)的临床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8 张秋仔;湿热证患者证素特征及其与部分相关因素关系的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2年

9 杜丽荣;糖尿病湿热证的证候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10 孙小兵;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湿热证与感染相关性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747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9747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e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