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过“三关”
当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很多地方都出现了投资热潮,一批批企业闪亮登场、一个个工程项目上马开工。可不过几年光景,“产能过剩”、“濒于破产”等字眼却更多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挂上了钩,给热火朝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泼了一盆冷水。
以信息、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顺应国际产业变革和世界新科技革命趋势的一种战略选择,也是我国实现“转方式、调结构”的重大举措。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方向没错,但在理念上还存在一些问本文由收集整理题,使得战略性新兴产业遭遇了三道难关。
第一道难关是产业主体不明晰。产业要发展,企业是主体。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来配置资源、规划生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一样,如果企业成为产业发展的主体,那么发展哪些产业、如何组织产业的生产流程等,都应该由企业唱主角。但在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主要推动作用的却是政府。从产业规划到投资立项、产业布局,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些重要环节几乎都被政府包办。究其原因,在于一些政府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当作给自己带来经济增长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他们认为只要把资金大把地投下去,笔耕论文新浪博客,很快就能拉动GDP的增长,换来地方经济的一时繁荣。这种只重短期不顾长远的做法,显然缺乏“战略性”眼光。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第二道难关是“技术创新能力”。产业的发展要靠技术创新能力的支撑,即使是引进的产业也必须不断加固技术基础。我国确定的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大多是引进国外已有的工艺流程和设备。这样一方面确实大大缩短了起步时间,能够较快实现规模化生产。但另一方面,产业快速扩张,对国外技术的消化吸收不够,加上国内相应的科技支撑和配套跟不上,没有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只能停
本文编号:35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3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