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港地区非行少年之处遇研究——司法程序与社会工作途径之对比
本文关键词:台港地区非行少年之处遇研究——司法程序与社会工作途径之对比
【摘要】:世界各国多数藉由司法转向之小区处遇,做为处理非行少年事件之方法,监禁乃不得已的最后手段;以社会工作为途径,协助当事人改过向善,实践更生之刑事政策思想。本研究比较台湾采用的司法程序作为,以及香港依循的社会工作方法,在实践更生理想上效度之差异。采用质化的研究方法,其搜集所得之资料,包括台、港有关之法律,以及对社工教育学者与观护从业人员所做之访谈。研究发现,纵然辅导向善的政策目标相同,香港法律对少年违法行为,实施较为弹性的认定,年龄界定较为宽松,保护亦相对较为周全;由社工专业人员执行小区处遇,更能有效淡化刑罚的色彩。台湾以司法程序作为,进行非行少年之社会工作,在专业程度上略逊香港一筹。可以说,香港社工为体司法为用的运作体制,是处遇非行少年之较佳做法。
【作者单位】: 美和科技大学社工系;
【关键词】: 小区处遇 司法转向 更生理论 司法社会工作
【分类号】:D917
【正文快照】: 一、问题说明司法与社会工作看似隶属于互不相干的两个领域,然而事实上,司法的运作却有和小区发生互动关系的政策与作为;例如非行少年犯的观护(probation),即系在小区中执行。英美将这项以小区进行矫治(correction)的作为,整合而名之为司法社工(judicial social work)。多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同昱;;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分析及处理对策[J];中国市场;2009年01期
2 李锡海,王林松;西方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几个问题[J];山东社会科学;1992年05期
3 张宁红;;试谈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预防[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6期
4 赵荣生;;我国青少年生涯辅导现状及问题分析[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向晓春,陈世伟,李旭东;我国青少年黑社会性质犯罪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6 牛丽萍,王英元;青少年肩关节X线片的骨龄研究[J];法医学杂志;2002年04期
7 仇凤琴,黄永兰,孙文英;犯罪青少年的父母养育方式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年04期
8 冯宇平;论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9 柳阳;;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预防对策[J];科教文汇(上半月);2006年04期
10 曲殿彬;于秀艳;;青少年网络游戏的不良影响、成因及对策[J];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玉霞;张威岩;;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心理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2 刘彦红;赵成正;赵傮;安玉泉;;青少年毒品问题文献分析[A];第七届全国药物依赖性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3 金碧华;;对我国青少年网络犯罪心理形成原因的分析[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青少年网络不良行为防范[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5 甄杰;;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犯罪[A];湖南省犯罪学研究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8年
6 韩旭;;在虚拟与现实之间:青少年网络危机及其应对[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7 李玲;董常青;;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8 叶海辉;靳占阳;;试论青少年网络违法犯罪及对策[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9 杜震华;;青少年网络违法犯罪问题的对策[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10 王立花;张妍萃;侯超;;对青少年网络成瘾导致违法犯罪的心理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河南省公安厅副厅长 华敬锋;公安机关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问题与对策[N];人民公安报;2009年
2 班怡 刘新辉;侦查监督部门必须正确理解和掌握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N];新乡日报;2005年
3 课题组成员 曹建国 杨明德 广文革 尤青 王磊 任用前;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正确适用罪刑相适应原则[N];人民法院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李光明 本报实习生 范天娇;记者调查遭遇三缄其口[N];法制日报;2009年
5 华东政法大学司法研究中心主任 法学教授 游伟;经济犯罪规律与刑事政策的确定[N];检察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顾芷蘅;我省出台十二条“禁令”[N];贵阳日报;2007年
7 董瑞华邋赵涌;城阳公安烟草联手跨省追烟贩[N];人民公安报;2008年
8 正阳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 王长安;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分化瓦解犯罪分子[N];驻马店日报;2008年
9 沈俊峰;九江异地缴纳交通违法罚款[N];人民公安报;2007年
10 王富康 焦宣 文权;轻微交通事故有望协商处理[N];连云港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季;少年违法犯罪与少年司法体系[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2 方道茂;我国司法鉴定管理体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3 刘革新;构建中国的司法鉴定体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4 陈屹立;中国犯罪率的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慈健;贿赂犯罪防控对策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6 刘津慧;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07年
7 胡承浩;中国社区矫正发展的路径选择[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靳高风;论犯罪学的基本问题[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9 郭金霞;鉴定结论适用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10 郑莉芳;成年人犯罪动机的生成与发展[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屈迎昕;青少年犯罪的文化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琳;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社会中的行为及思想政治教育新对策[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3 王静;青少年自我意识及其家长父母意识与亲子冲突的相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鹏;中国男性青少年活体年龄推断[D];苏州大学;2008年
5 张国华;暴力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死亡认知及攻击性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6 于书宝;中国对“保安处分”制度借鉴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沈慧;贿赂犯罪的新特点及其刑事对策[D];苏州大学;2008年
8 梁晓彤;刑事政策视野下的道路交通事故预防[D];内蒙古大学;2008年
9 刘明;试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公安工作中的实现[D];山东大学;2008年
10 胡廷霞;有组织犯罪的概念、成因及对策[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781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1078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