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治安法论文 >

从钓鱼岛事件看热门微博对网众舆论价值观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10-23 03:28

  本文关键词:从钓鱼岛事件看热门微博对网众舆论价值观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钓鱼岛问题 价值观 事件 网络 舆论 民族情绪 评论 言论 社会人 转发


【摘要】:正一、调查研究背景中日钓鱼岛主权归属争端,源于19世纪末日本对外扩张,是历史遗留问题。在官方还在寻求外交途径解决钓鱼岛问题的时候,民间已经无法容忍日本的猖狂行为。虽然两岸三地共赴钓鱼岛保钓的计划落空,但香港保钓人士依然百折不挠。2012年8月15日下午4点20分,一批香港保钓人士乘坐"启丰二号"登陆钓鱼岛,日本警方以"非法入境"的荒唐名义先后逮捕了14人。中国外交部立即展开外交交涉。此事件一经报道,立刻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数日之后,全国多个地方爆发保钓游行活动,更是让这一话题在网络上沸沸扬扬。
【作者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关键词】钓鱼岛问题 价值观 事件 网络 舆论 民族情绪 评论 言论 社会人 转发
【分类号】:D631
【正文快照】: 调查研究背景中日钓鱼岛主权归属争端,源于19世纪末日本对外扩张,是历史遗留问题。在官方还在寻求外交途径解决钓鱼岛问题的时候,民间已经无法容忍日本的猖狂行为。虽然两岸三地共赴钓鱼岛保钓的计划落空,但香港保钓人士依然百折不挠。2012年8月巧日下午4点20分,,一批香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晓英;黄慧;王存文;;人格、自我控制、价值观对青少年犯罪影响的Logistic回归[J];医学与社会;2006年08期

2 张金武;;价值观的重建与社会关系的恢复——浅谈社区矫正工作中对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的再社会化[J];法治论坛;2008年01期

3 袁广林;;论法治视野下我国警察教育价值观[J];政法学刊;2007年05期

4 许安敏;;石油公安管理文化的比较和发展[J];传承;2009年06期

5 刘阳怀;;应急警务指挥价值观略论[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6 张荆;;关于犯罪学文化冲突理论的研究与评价[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5年06期

7 吴启孝;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嬗变综合症对犯罪的影响[J];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年03期

8 吴兴民;浅谈农村违法犯罪者价值观的失范[J];政法学刊;1995年03期

9 何茹;当前人民警察价值观情况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18期

10 肖毅;论价值取向与违法犯罪[J];犯罪研究;199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海泉;;浅谈海警部队如何正确处置海上群体性事件[A];中国航海学会内河船舶驾驶专业委员会港区、渡口船舶航行安全与管理论文集[C];2009年

2 徐玉玺;陈德满;;谈大学生毒品犯罪与预防[A];北京高教保卫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杨君玉;;且议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及其防控措施[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7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一)[C];2007年

4 陈晓明;;阶层分化与犯罪态势[A];犯罪学论丛(第七卷)[C];2009年

5 井世洁;;社会转型期城市青少年犯罪原因的实证研究——以上海市S区为例[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6 蒋晓琳;;青少年犯罪特点原因预防对策[A];湖南省犯罪学研究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8年

7 姜兰昱;;犯罪学中的社会控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8 伍大荣;;诱发青少年犯罪的陷阱及其预防对策[A];湖南省犯罪学研究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8年

9 马丽娟;;青少年涉网犯罪现状及预防对策[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10 许宝宇;;试论网络游戏与青少年犯罪[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册)[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方敏 钟文;防城港局制止违法加贴UL事件[N];中国国门时报(中国出入境检验疫报);2000年

2 闫宝义;加强道德修养 预防职务犯罪[N];山西经济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王若冰;社会治安呼唤软实力建设[N];九江日报;2008年

4 记者 张毅;农业部通报两起暴力抗法事件[N];人民日报;2001年

5 潘成山;发人深省的教材[N];北方法制报;2006年

6 张江涛;宿迁教育民警算好三笔账[N];人民公安报;2007年

7 胡新桥邋实习生 余飞;不良情绪泛滥可致职务犯罪[N];法制日报;2008年

8 吴晓杰;社会转型:“80后”犯罪的深层原因[N];检察日报;2007年

9 罗隼;培育新时期人民警察精神[N];人民公安报;2006年

10 沿河自治县和平镇第二完小 周厚德;浅谈青少年犯罪成因及其对策[N];贵州民族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曲建平;和谐社会建设中群体性事件应对的理论与实践[D];复旦大学;2008年

2 周新静;犯罪人员人格特征问卷的编制及相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周衍;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与对策[D];复旦大学;2008年

4 陈和坤;论从亚文化视角构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战略[D];厦门大学;2007年

5 彭志红;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预防高职学生犯罪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6 范媛媛;我国未成年人因网络犯罪问题分析及预警机制建立[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7 王晨;当前工读学生违法犯罪成因的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8 赖勇龙;女性犯罪个体心理因素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0814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10814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f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