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犯罪中电子证据取证相关问题探析
本文关键词:网络犯罪中电子证据取证相关问题探析
【摘要】:电子证据是打击网络犯罪最重要、最有力的要素。电子证据的高科技性、无形性、多样性和易被破坏性,使得网络犯罪的取证面临诸多的困难。分析当前我国网络犯罪中电子证据在取证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困难,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对于遏制网络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 沧州广播电视大学;河北广播电视大学;
【基金】: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刑事电子证据取证研究》(项目编号201203286)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D918
【正文快照】: 近年来,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犯罪呈现高发态势,严重危害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网络犯罪是指危害电子信息网络中信息系统及信息内容安全的犯罪行为和利用电子信息网络技术实施的各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因为网络犯罪是在虚拟的空间中伴随着电子数据的传输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徐静村;电子证据——证据学的一个新领域[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郝文江;;对网络犯罪案件中电子证据的思考[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3 王玲,钱华林;计算机取证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软件学报;2003年09期
4 刘品新;;论电子证据的定案规则[J];人民检察;2009年06期
5 伊伟鹏;网络犯罪中的电子证据及其采信规则[J];人民司法;2002年04期
6 崔皓;;网络犯罪中电子证据的法律思考[J];犯罪研究;2007年02期
7 乔洪翔;宗淼;;论刑事电子证据的取证程序——以计算机及网络为主要视角[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淼;孙睿;;计算机取证综述[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2 赵振洲;乔明秋;;基于ATT-3000的动态仿真取证技术研究[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杜江;王石东;;计算机取证中的数据恢复技术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4 陈龙;田健;;基于Steiner三连系的细粒度数据完整性检验方法[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5 胡亮;王文博;赵阔;;计算机取证综述[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0年04期
6 游春晖;刘乃琦;代立松;;数据恢复技术在计算机取证系统中的应用[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7 魏新红;;基于Chameleon聚类的Linux日志取证算法研究[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薛金蓉;张洪斌;;可信时间戳的网络服务器取证技术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S3期
9 孟庆新;;计算机取证面临的问题及发展趋势[J];电脑学习;2006年03期
10 钟秀玉;计算机取证问题分析与对策[J];电脑开发与应用;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方敏;;基于分层有限状态机的计算机取证推理方法[A];2008年计算机应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2 刘志军;王宁;麦永浩;;计算机取证的应用及发展[A];第十九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3 丁丽萍;王永吉;;论我国计算机取证工作的规范化[A];第十九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杨志勇;;计算机取证综述[A];第二十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5 刘晓宇;翟晓飞;杨雨春;;计算机取证分析工具测试方法研究[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三卷)[C];2008年
6 王国强;;信息时代数字取证面临的挑战及相关对策[A];第26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7 黄静宜;陈龙;;计算机取证中一种估计事件发生时间的方法[A];2008'中国信息技术与应用学术论坛论文集(二)[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炳龙;文档碎片取证关键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2 孙波;计算机取证方法关键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软件研究所);2004年
3 綦朝晖;计算机入侵取证关键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4 张有东;网络取证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5 于志宏;视频安全与网络安全若干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吴姚睿;基于主动获取的计算机取证方法及实现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陈龙;计算机取证的安全性及取证推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震宇;电子证据可靠性问题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红;论刑事证据种类体系的重构[D];苏州大学;2010年
3 陈利明;网络裸聊的刑法适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唐河林;我国电子证据立法问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王彬;网络取证分析技术的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6 吴嘉琨;电子证据证明力认定的相关问题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7 贺建勇;试论我国民事诉讼视听资料证据效力[D];南昌大学;2011年
8 王纳新;计算机证据获取技术研究与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9 段玲;网络取证模型及相关技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10 石华;基于系统文件特征属性分析的计算机取证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彩云;网络犯罪中电子证据有关问题之探析[J];当代法学;2003年07期
2 刘品新;论电子证据的定位——基于中国现行证据法律的思辨[J];法商研究;2002年04期
3 何家弘;;从司法证明模式的历史沿革看中国证据制度改革的方向[J];法学家;2005年04期
4 游伟,夏元林;计算机数据的证据价值[J];法学;2001年03期
5 龙宗智;印证与自由心证——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模式[J];法学研究;2004年02期
6 李建明;;刑事证据相互印证的合理性与合理限度[J];法学研究;2005年06期
7 龙宗智;;“大证据学”的建构及其学理[J];法学研究;2006年05期
8 伊伟鹏;网络犯罪中的电子证据及其采信规则[J];人民司法;2002年04期
9 杨青;计算机犯罪的侦查取证[J];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6期
10 董杜骄;论电子证据收集的三个认知误区[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吕新;民事诉讼电子证据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2 李晔;电子证据证明力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燎原;徐文;;办理网络犯罪案件疑难问题初探[J];江东论坛;2010年03期
2 彭文华;徐继超;;浅论电子取证[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孟凡民;张剑寒;;网络犯罪侦查取证措施探析[J];信息网络安全;2010年11期
4 姜曙滨;喻为霞;沈葆春;;浅议网络犯罪[J];法制与经济(下半月);2008年04期
5 斯进;;电子证据提取的障碍与对策探讨[J];信息网络安全;2008年10期
6 曾勤;黄华;;现场电子证据的勘查[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09年03期
7 彭迪;杨进友;;电子证据中的同一认定研究[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5期
8 梁平,杨力平;计算机犯罪证据的收集研究[J];广西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9 王军;网络犯罪侦查中证据体系的建立[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3年10期
10 罗欣;;“假淘宝诈骗案”现五大司法难题 网络犯罪管辖棘手[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成;;青少年网络犯罪研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2 陈建民;;网络犯罪监察与防范体系建设的思考[A];第十六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1年
3 沈惠芳;;浅析我国网络犯罪的青少年预防[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4 陈荔;;预防和惩治网络犯罪机制探索[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三卷)[C];2008年
5 徐蕾;;网络犯罪特征、成因及预防大学生网络犯罪对策分析[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6 卓翔;;网络犯罪对策研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2年
7 邓小刚;;青少年网络被害与防范[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8 李双其;;虚拟社会的犯罪防控[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2年
9 尹丹;杨天识;;网络犯罪的法律问题研究[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二卷)[C];2007年
10 滑建忠;温晋英;;网络犯罪成因与侦防策略研究[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二卷)[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消费者报 何志平;打击网络犯罪遭遇4大难题[N];中国消费者报;2005年
2 王艳;网络犯罪渐走高科技路线[N];科技日报;2009年
3 刘倩茹;警惕网络欺诈[N];西藏日报;2009年
4 马薇;网络犯罪中的黑客心理浅析[N];贵州政协报;2010年
5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于志刚;应对网络犯罪,刑法立法司法均需及时跟进[N];人民法院报;2010年
6 都合作;网络犯罪案持续上升 香港多部门联手遏制[N];法制日报;2009年
7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经济信息中心运维处 韩海涛;莫伸手,伸手必被捉[N];计算机世界;2009年
8 本报记者 刘燕;“钱骡”已成网络欺诈最惯用手法[N];科技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项仙君 通讯员 穗检宣;打击网络犯罪面临四大难题[N];南方日报;2005年
10 实习生 陈红;专家会诊网络“毒瘤”[N];科技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卓翔;网络犯罪若干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2 陈龙;计算机取证的安全性及取证推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3 陈琳;自适应动态网络取证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志涛;网络犯罪及其防范[D];华东政法学院;2002年
2 张文静;特大城市网络犯罪问题实证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3 丛艳华;网络犯罪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4 汪剑歆;论网络犯罪[D];华东政法学院;2003年
5 郑怀瑾;网络犯罪场研究[D];福州大学;2005年
6 孙立智;网络犯罪及其侦查对策[D];四川大学;2004年
7 刘宇萍;网络犯罪探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8 牛博超;电子证据的收集与保全[D];太原科技大学;2011年
9 王立东;网络犯罪的定性分析及刑事管辖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10 夏菲;网络犯罪文化论[D];华东政法学院;2003年
,本文编号:11691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1169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