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学研究对象及之于研究路径
本文关键词:犯罪学研究对象及之于研究路径
【摘要】:关于犯罪学的研究对象,在学说史上大体上有四类不同的观点,唯有最狭义说符合犯罪学研究的现实并有利于犯罪学研究的深化。从横向看,犯罪现象具有法定犯罪、违法行为和不良行为等三种不同的形式。从纵向看,犯罪现象由个体犯罪与群体犯罪等两个不同的层次所构成。对个体犯罪的原因分析采用心理学和行为学的方法,对群体犯罪的原因分析采用社会学的方法。个体犯罪的预防对策应当以干预缺陷人格的形成和减少犯罪机会为目标,群体犯罪的预防对策以促进公平、正义和缓和社会矛盾为目标。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分类号】:D917
【正文快照】: 虽然犯罪学的历史已逾二百年,但对应当如何界定犯罪学的研究对象,学界迄今仍未达成共识。“在目前的社会科学中,在对学科的概念、性质和地位认识的差别上,没有任何一个学科可以与犯罪学相比。”[1]之所以出现这一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犯罪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犯罪不仅种类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广三;犯罪学上的犯罪概念[J];法学研究;1998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中东;;法学层面上的刑罚裁量根据[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2 韩轶;;西方国家的刑罚目的观及其对我国刑罚目的界定的启示——兼论惩罚犯罪应界定为我国刑罚目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3 王圣扬;夏珍珍;;论中国当代传媒与司法的关系[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4 施鹏鹏;;论无罪推定的本质[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5 郭世杰;;论“监企合一”与我国监狱职能的实现[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6 李婷;次道德现象及其刑事法理依据探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7 陈婴虹;论农民利益的缺失——从国家与农民契约关系的角度[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8 高新华;论以人为本司法观的理论基础——从新宪法修正案谈起[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9 韩轶;;论刑罚目的与量刑原则[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10 郭哲;;对“见死不救”的法理学再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秉志;阴建峰;;新中国刑法立法60年——以影响刑法立法的客观范畴为视角[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李泽明;;人民监督员制度研究[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张朝霞;王志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视野中论检察机关的刑事政策改进[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郭云忠;;检察权谦抑性的法理基础[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冯仁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司法适用解读[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巩富文;姚宏科;;刑事从宽政策之困境探析[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黄秋生;姚石京;;刑事和解与检察工作[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乐绍光;周彬彬;;相对不起诉权监督机制探析[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杨迎泽;朱全景;;和谐社会、法律监督与检察官职业培训[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熊春泉;童春荣;;规范量刑与自由裁量——博弈中的纳什均衡[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进德;协商性司法在西方的兴起[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吴晓晖;论宏观调控决策的法律调整[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张玉堂;边沁功利主义分析法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夏菲;论英国警察权的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陈玲;背信犯罪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吴波;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张少林;被害人行为刑法意义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张东平;近代中国监狱的感化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王忠春;清代无讼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昀;废物污染环境犯罪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2 贺磊;自由心证的法理与制度初探[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潘爱青;增设执业资格刑的立法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刘婷婷;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马健;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钱元昌;浅析一人公司的刑事主体地位[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孙倩;非法行医罪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曹俊华;犯罪数额累计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马朗;犯罪的二次性违法属性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孙凌凤;酌定量刑情节新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健;犯罪的社会控制[J];社会;1987年02期
2 张仲甫;浅论刑事案件中的超常规犯罪现象[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3年05期
3 敖江波;神圣国门岂容践踏──外国人在华犯罪现象透视[J];四川统一战线;1998年03期
4 章春明,刘华;警务改革的原动力——犯罪现象与警务改革[J];云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5 秦连鹏,范永恩;透视公安人员犯罪现象[J];农村.农业.农民;2003年12期
6 李长健,陈占江;新生代民工犯罪的社会成因及其控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5年06期
7 梁悦林;李相全;王晓楠;张珂;;农村违法犯罪现象透视[J];人民公安;2006年10期
8 陈平财;邓世军;;预防和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对策探析[J];世纪桥;2007年09期
9 任翔;;现代性挑战与犯罪的文化思考[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刘谱;;论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和预防[J];青海师专学报;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志红;;社会控制与犯罪[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毛国敏;顾建华;邹其嘉;马桂明;;灾时越轨行为的研究与分析[A];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8年
3 王牧;;根基性的错误:对犯罪学理论前提的质疑[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宋浩波;;论犯罪现象及其治理对策——兼论犯罪学与和谐社会建设[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5 严励;;再论犯罪学研究的路径选择——以中国犯罪学研究为视角[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6 平萍;;弱势群体犯罪问题的思考[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7 严励;;再论犯罪学研究的路径选择——以中国犯罪学研究为视角[A];犯罪学论丛(第六卷)[C];2008年
8 柳林;;虚拟犯罪研究的理论模型与应用[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王牧;;犯罪根源是理论逻辑上的一种指向——再论犯罪根源[A];犯罪学论丛(第一卷)[C];2003年
10 谢勇;;社会矛盾、本能异化及犯罪学方法论的更新[A];犯罪学论丛(第一卷)[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殷建光;“好孩子”犯罪警醒我们什么?[N];人民代表报;2007年
2 康均心 焦俊峰 武汉大学法学院;“紧张的消解”[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马利民邋张晓东;整治不力行动不结束[N];法制日报;2007年
4 王守荣 孙德尧 许多;“撬车牌”犯罪现象不容忽视[N];人民法院报;2007年
5 江瑾;救救“迷途羔羊”[N];潮州日报;2008年
6 江瑾;亲情为何如此脆弱[N];潮州日报;2008年
7 朱建华 王玲;遏制农村职务犯罪之思考[N];江苏法制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王中宙 通讯员 赵素文;当前盗窃汽车犯罪现象突出受关注[N];呼和浩特日报(汉);2010年
9 唐金法;“村官”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N];人民法院报;2006年
10 辛新欣;农村犯罪现象不容忽视[N];潮州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罗嘉司;竞技体育犯罪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靳高风;论犯罪学的基本问题[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3 刘耀彬;马克思主义犯罪学思想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4 岳平;当代中国犯罪学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5 杨维林;经济犯罪的法律规制[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兴霞;留守群体犯罪的实证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2 黄宇;富二代犯罪的社会微环境因素及其防控[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李静怡;中国帮会文化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1年
4 汪潋滟;试论犯罪被害预防研究的新路径—被害情境[D];南昌大学;2012年
5 殷金龙;流动人口犯罪的成因与预防[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6 李霞丽;高职学生犯罪及预防[D];苏州大学;2008年
7 孙磊;论未成年人犯罪与预防[D];吉林大学;2009年
8 周亮;我国犯罪现象的类型学分析与建构[D];湖南大学;2006年
9 谢岸烨;我国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研究[D];湘潭大学;2006年
10 张明杰;群体理论视角下整体犯罪现象原因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734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1173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