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压制型到回应型:行政法治理模式的转换——群体性事件的行政法反思
本文关键词:从压制型到回应型:行政法治理模式的转换——群体性事件的行政法反思
【摘要】:随着行政法治的推进,我国政府对群体性事件的压制型治理模式呈现诸多不足,"维稳"体系的价值取向与法律价值取向的趋同性被削弱,表现为不重视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方的协商,公民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的实效性不强。因此,我国的行政法治治理模式应从压制型治理转向回应型治理,在非强制行政手段下探讨"平等协商"的理论可能,确立行政程序法上的制度,如公开征求意见、开设听证会;确立政府行政信息公开新举措,完善行政问责制度。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法学院;河北工业大学;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10JDSZ1012)
【分类号】:D631.43;D922.1
【正文快照】: 现代行政法的核心使命始终是通过权利和义务模式为行政活动提供一种合法性评价和活动框架。〔1〕因此,我国行政机关在治理群体性事件时必须坚持法治的角度和立场。目前,群体性事件被看做社会转型期不同群体和阶层的群体性利益诉求的表达〔2〕,对群体性事件的正向处理与应对会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能;;当代中国群体性集体行动的几点理论思考——建立在经验案例之上的观察[J];开放时代;2008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富良,刘书英;从治理主体角度透视乡村治理危机——河南省Z县村支书、村主任现状调查[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2 王萃萃;刘宏杰;;大安全观下边疆民族地区公共安全指标体系的建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3 张义忠;;《行政许可法》的善治理念与制度[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4 王振卯;;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下的集体行动——对转型期社会控制的理论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刘箴;论新时期我国公共决策中的公众政治参与[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刘长林;储天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义和团运动的话语分析[J];安徽史学;2009年06期
7 金家厚,吴新叶;社区治理:对“社区失灵”的理论与实践的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8 雷岁江;孙荣;;“村权三分,三会村治”治理机制思考——对江苏海州模式的考察[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2期
9 孟雷;王彦囡;李民;宋丽芬;;土地征收过程中的农民参与[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2期
10 吴昕春;;治理的层次及其基本内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力;曹振飞;;结构箱中的情绪共振——治安型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董海军;代红娟;;农民维权抗争的无效表达:流于过程的情感行动——对西安Y区征地抗争事件的解读[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詹承豫;刘星宇;;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预警中的社会参与机制研究[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廖小东;曹文波;;民间组织在社会性突发事件中的作用分析[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帅学明;徐涛;;培育非政府组织推进我国行政体制改革[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四辑)[C];2009年
6 李平;余健明;;基层政府如何应对农村群体性事件[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7 程莹;欧丹;;潮汕地区农村治理模式探析——以汕头市澄海区溪南镇西社村为个案[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8 陈生;陈依静;;地方政府网络舆论危机及其治理研究——基于南京“梧桐保卫战”的案例分析[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9 牛天秀;;首问问责:内涵、困境与对策[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谭英俊;;地方政府公共事务合作治理能力建设的路径选择[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前安;社区体育俱乐部与政府、市场、社区关系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王岩;职业体育联盟的经济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徐婷;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非正式国际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李俊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地位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钱玉英;制度建设与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优化[D];苏州大学;2010年
6 陈婧;政府公共信息资源协作管理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马勇;欧盟科技一体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袁日新;经营者集中救济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10 刘银萍;民族主义与韩国反美主义[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乔宇;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都市社区治理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饶亚娟;研究型大学教师参与学术管理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郭俊梅;城市社区非政府公共组织及其机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成丽诗;论服务型政府的道德责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建伟;公私合作制在我国市政公用事业改革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张晓云;我国基层政府回应能力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马娜;我国地方政府环境政策执行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陈果;业主委员会治理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何音;公共治理基本结构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能;怨恨解释、动员结构和理性选择——有关中国都市地区集体行动发生可能性的分析[J];开放时代;2004年04期
2 郑卫东;;信访制度与农民利益表达[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3 刘能;;中国乡村社区集体行动的一个理论模型:以抗交村提留款的集体行动为例[J];学海;2007年05期
4 郑卫东;农民集体上访的发生机理: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缪金祥,范颖华,朱坚;社会转型期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理性分析[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2 杨瑞清;余达宏;;论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原因及其治理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10期
3 李金;;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维护社会稳定[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杨瑞清;辜静波;;关于弱势群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透析[J];求实;2005年12期
5 王玉龙;吕云涛;;健全能量释放机制,加强突发群体性事件的预防控制[J];台声.新视角;2005年06期
6 李新钰;蒋连舟;赵超;;试论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与防范[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7 ;农村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四大机制[J];领导决策信息;2005年39期
8 麻彦伟;;乡镇政府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原则[J];领导科学;2005年23期
9 余凌云;唐荧;;论群体性事件的预警机制[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05年02期
10 李万和;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J];公安研究;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毕雁英;;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及其根源分析[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董v,
本文编号:11735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1173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