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政道之缺与治道之弊:中国群体性事件的哲学视角解析
本文关键词:传统政道之缺与治道之弊:中国群体性事件的哲学视角解析
更多相关文章: 群体性事件 偶合群体 非直接利益冲突 综合的尽理之精神 政道与治道
【摘要】:在中国频发的各类群体性事件中,有一类值得特别关注:它与那些有明确利益诉求的事件不同,表现为一种非直接利益冲突,仅是由"偶合群体"引发起来,无组织无纪律,没有明确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指向,却常常升级为规模性的暴力事件。从哲学层面来探究,会发现非直接利益冲突具有一种中国文化所独有的精神内涵,可名之为"综合的尽理之精神"。与此相关,中国历史自古以来只有治道而无政道,缺乏政道奠基的治道无法真正客观化,难以形成"对列格局",民本观念只是一个虚悬的理想,广大民众处于半睡眠的潜伏状态,在利益格局不断调整的社会转型时期极易受到刺激而引发群体性骚动。
【作者单位】: 中共贵州黔东南州委党校;
【分类号】:D631.43
【正文快照】: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加快,群体性事件呈现出高发态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综观这些事件,可谓纷繁复杂,性质各异,很难用一个概念笼统界定。在群体性事件名下,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细分。有论者从实施主体、行为特征和后果等方面综合考虑,把群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于建嵘;;中国的社会泄愤事件与管治困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01期
2 梁惟;;从中西群体事件之别见我国群体事件治本之策[J];岭南学刊;2010年03期
3 刘崧;;政治形式主义的根源及根治[J];理论导刊;2014年09期
4 应星;;“气场”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两个个案的比较[J];社会学研究;2009年06期
5 张书维;王二平;;群体性事件集群行为的动员与组织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窦晓光;浅析邓小平关于时间的看法[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2 李孟国;;海德格尔的“伦理”论题与存在之真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邓晓臻;;海德格尔的“此在”范畴——基于马克思文本的比较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陈海燕;;谢林与海德格尔艺术观念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曾云;;源初境域和意义显示——海德格尔早期对“世界”的解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6 何平;;现阶段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7 杜萌若;;王羲之的“影响的焦虑”与王羲之影响的焦虑[J];书画世界;2011年01期
8 齐国平;孟亚男;;“此在”与“共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存在主义视角[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9 徐珂;;解构论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的视阈[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10 于,
本文编号:11753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1175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