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犯罪与善治——法治中国犯罪治理模式的科学定位
本文关键词:死刑、犯罪与善治——法治中国犯罪治理模式的科学定位 出处:《贵州社会科学》2016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国家——社会多元合作治理模式,代替"单向统治文化"犯罪控制模式,成为犯罪学理论与实务的新宠。但是,犯罪治理模式的转换不应是控制低效与合法性逐步流失后国家的应急之举。对于犯罪治理模式转型的思考,必须超越控制犯罪的范畴而上升至"善治"的范畴。法治中国的犯罪治理模式在价值目标上要超越"统治"迈向"善治",重塑科学合理的犯罪观和刑法观,不断创新公私协力共治的互动方式,在政策工具上要引入并构建科学的犯罪治理评估机制。
【作者单位】: 江苏大学;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转型时期量刑公正与社会认同的契合路径研究(14CFX069)” 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项目“网络时代贪污贿赂犯罪的量刑公信力问题实证研究(14SFB30017)”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新媒体时代公众舆论与刑罚裁量的互动实证研究——以死刑案件量刑为中心(13YJC820051)”
【分类号】:D924.1;D917.6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犯罪问题事关稳定大局,历来是社会管理中的首要问题。我国现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中央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为基本刑事政策,明确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2011年9月“中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取代原来的“中央社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法治中国 可以期待[J];学术界;2004年03期
2 ;法治中国传媒[J];法学家;2009年04期
3 黄震;;行进中的法治中国[J];浙江人大;2011年01期
4 庄建平;;法治中国之内涵再认识[J];法制与社会;2011年20期
5 倪寿明;;在法治中国释放司法正能量[J];人民司法;2013年03期
6 马怀德;;建设法治中国的关键[J];廉政文化研究;2013年04期
7 孙笑侠;;“法治中国”的三个问题[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3年05期
8 封丽霞;;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J];人民公安;2013年22期
9 李瑜青;;中国特色与法治中国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2014年01期
10 汪习根;;论法治中国的科学含义[J];中国法学;201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最高法:建设平安与法治中国系今年首要任务[A];贵州法学(2014年第3期)[C];2014年
2 ;张文显副会长主讲中南财经政法"法治中国"大讲堂[A];贵州法学(2014年第4期)[C];2014年
3 陈冀平;;谈谈法治中国建设——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法治的重要论述[A];贵州法学(2014年第1期)[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冰糖;法治中国的艰难拓进[N];东莞日报;2012年
2 本报评论员;法必信法必行是建设法治中国之基[N];法制日报;2013年
3 全国政协委员 北京市检察院副检察长 甄贞;甄贞委员:为建设法治中国添砖加瓦[N];检察日报;2013年
4 海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王琳;法治中国的必由之路[N];东方早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张媛;感受法治中国的春天[N];法制日报;2013年
6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副主任 袁曙宏;奋力建设法治中国[N];法制日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殷泓 王逸吟 颜维琦 齐芳;迈向法治中国[N];光明日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王义杰 见习记者 林平;法治中国,,是目标也是保障[N];检察日报;2013年
9 记者 杨柳;为建设平安中国法治中国提供保障[N];检察日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郭坤泽;法治中国承载民众热盼[N];人民公安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芬;法治中国建设下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2 顾文静;论律师在法治中国建设中的作用[D];郑州大学;2015年
3 李彬;马克思主义法治观与法治中国建设[D];济南大学;2015年
4 钟轶腾;法治中国建设下的社会组织培育[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5 邢妍妮;论当代中国的法治融贯命题[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340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1334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