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群体道歉有效性的因素
本文关键词:影响群体道歉有效性的因素 出处:《心理科学进展》2016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影响群体道歉有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对侵犯群体而言,有效的群体道歉需要在言语表达中包含承认错误、承担责任、表达懊悔、做出承诺等内容,需要讲究群体道歉的行为策略,同时还应该关注道歉的内部动机对语言表达与行为方式的影响。对受害群体来讲,侵犯群体道歉的有效性在于道歉本身缓解了其愤怒情绪,满足了其自尊和期望等心理需求,同时还要受到他们对道歉真诚性知觉程度的影响。除此之外,群体道歉还会受到群际关系质量、冲突程度、文化信念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继续尝试整合群体道歉的过程机制,丰富群体道歉有效性的考察指标,发挥道歉在社会生活领域中的积极作用。
[Abstract]:Factors affec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group apology is various. Violation of groups, the groups need to include effective apology admit mistakes in speech expression responsibility, expressed regret, commitment and other content,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group apology behavior strategy, influence and behavior should also be concerned about the internal motivation to express apology language of vulnerable groups in terms of sexual assault group is effective to apologize the apology itself ease their anger, to meet the psychological needs of their self-esteem and expectations, but also affected by their sincere apology perception. In addition, the group will be subject to apologize intergroup relationship quality, the degree of conflict, influence of cultural beliefs and other external factors. In the future, should continue to try to integrate group mechanism to apologize, apologize indexes rich group effectiveness, play in apology The active role in the field of social life.
【作者单位】: 天津商业大学心理学系;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间接群际接触改善群体态度研究(15CSH01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035.34
【正文快照】: 与人际道歉研究的热闹相比,立足群际视角探讨群体道歉的研究就稍显清冷。群体道歉是群体对群体,即侵犯群体对受害群体发出的一种社会解释行为(HareliEisikovits,2006)。近年来,学界对群体道歉的研究肯定了它所具有的积极功能,认为它可以引发一系列积极的社会性后果,不但可以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新蕾;;西部大学生群体事件诱发的动因分析及其预警机制研究[J];传承;2013年05期
2 单光鼐;;不应过度政治化地解读群体事件[J];领导科学;2013年18期
3 罗银生;;出入境群体事件的成因、特征及对策初探[J];公安理论与实践;1997年03期
4 王亚林;;预防和调控突发群体事件[J];江淮法治;2006年02期
5 李杰才;新时期处置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研究和探索[J];公安研究;2004年12期
6 梁周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正确认识社会转型期突发性群体事件[J];学习论坛;2005年05期
7 董清民;;预防和正确处置突发性群体事件探讨[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6期
8 徐莺;;预防群体事件,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中国地名;2006年08期
9 刘学军;;新时期我国群体事件不断发生的成因及其对策[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04期
10 孟博伦;;群体事件与社会安全[J];学理论;2009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杜震华;;对新形势下应对和处置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实践与思考[A];犯罪防控与平安中国建设——中国犯罪学学会年会论文集(2013年)[C];2013年
2 蒋佳瑜;;群体事件中的国家被害角色解析[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3 刘为民;;网“客”传播和公安“舆情”[A];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第八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治国;全国规模性群体事件明显下降[N];检察日报;2013年
2 王少斋(作者系中共武穴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局长);公安机关控处群体事件的“五字”对策[N];黄冈日报;2005年
3 公司职员 张国栋;处置群体事件重在维护群众利益[N];人民法院报;2012年
4 通讯员 彭召伍;紫阳城关派出所化解5起群体事件苗头[N];安康日报;2009年
5 记者 石勇 实习生 秦品城;我市公开处理非法群体事件[N];黄石日报;2010年
6 记者 李光明;群体事件问责打破了传统公式[N];法制日报;2009年
7 王捷;建“警示馆”也要建制度[N];法制日报;2012年
8 重庆市消防总队万州区支队支队长 王林刚;灵活机动 科学施救[N];人民公安报·消防周刊;2009年
9 记者 余p\波;警惕非法集资引发群体事件[N];法制日报;2012年
10 记者 石勇;下陆公安分局成为全省优秀[N];黄石日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卉;农村失地型群体事件治理机制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5年
2 张毅;群体事件中谣言的政府治理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3 刘欢;基于本体的群体事件知识管理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4 孙乾坤;突发性群体事件的预防和处理[D];郑州大学;2013年
5 全颖;互联网影响群体事件的作用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6 刘丽;网络群体事件成因及其治理机制研究[D];广州大学;2013年
7 王静;环保类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8 谢海风;我国地方政府应对突发性群体事件的责任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9 程夏;网络群体事件的预警机制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10 王建;群体事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793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1379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