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治安法论文 >

我国少数民族青少年犯罪及其预防对策

发布时间:2018-02-08 21:31

  本文关键词: 少数民族青少年 犯罪原因 犯罪预防 出处:《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 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2005年,全国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18295万人,占总人口的90.56%;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333万人,占总人口的9.44%,而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占全国面积的64%。少数民族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保证少数民族事业后继有人以及更好的发展建设少数民族地方,也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保证。严重的少数民族青少年犯罪现象存在,不仅是一个影响社会治安的问题,更是一个直接关系到本民族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和素质的大问题,是影响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我们通过研究少数民族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探索预防少数民族青少年犯罪的针对性措施,这对我国和谐社会的目标实现及国家的长治久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对少数民族青少年犯罪概念作出了界定。少数民族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复合概念。其一,少数民族青少年犯罪是青少年犯罪的一种,其二,少数民族青少年犯罪也属于少数民族犯罪的一种特殊情况。少数民族青少年也是“少数人中的少数”,因此他们的犯罪行为不仅仅具有通常意义上的少数民族犯罪特殊性,更包括了青少年犯罪区别于成人犯罪的特点。这两个方面的特点间相互交融,势必使少数民族青少年犯罪问题呈现出复杂特点的态势。本文通过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引起少数民族青少年犯罪的因素,从而希望能找到合适有效预防对策。 第一部分,对少数民族青少年犯罪的概念作出界定之后,分析了他们犯罪的特征:从职业上看,他们的犯罪主体中,无业人员与外出务工人员占绝大部分;从犯罪心理上看,他们的心理特征可以从逐富心理、从众心理和反社会心理等几个方面得到折射;在犯罪客体上,主要以盗窃、聚众斗殴、寻衅滋事、强奸、故意伤害为主,而在这六种犯罪中以侵财犯罪为主。而在这些犯罪的实施中,又体现了突发和连续性、动机单一和目的荒诞性、报复性、手段野蛮性和智能化以及特有的民族性等。 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导致少数民族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这部分通过从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主观原因,主要从少数民族青少年成长发育阶段体现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心理等各方面表现的不成熟,感情丰富、容易冲动、是非辨别能力相对低下,从而容易走向歧途,导致犯罪。在客观原因方面,首先在法制观上,少数民族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自然的就接受了依照本民族的习惯法来解决纠纷。而就目前来言,习惯法与制定法存在着冲突,从而导致少数民族青少年常常分不清楚罪与非罪的区别,更容易引起犯罪。其次从社会、家庭以及学校方面的不良教育,导致对少数民族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方面来阐述。 第三部分,针对引起少数民族青少年犯罪的几个主要因素,分析预防对策。其一,利用少数民族习惯法以及宗教的积极因素制约犯罪;其二,在教育方面,首先加强家庭教育,提高婚姻质量、提高家长素质、规范家长行为以及改善家庭关系,使家长与子女能有更多的沟通了解。家长还应该认真学习国家针对青少年的相关法律,懂得如何正确教育保护孩子,一起防范孩子的违法犯罪的发生。其次,在学校方面,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强化道德教育,并开展必要的法制教育活动。要努力做好后进生、失足生的帮教转化工作。在有能力的情况下,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教育资金的投入,提供更多的升学机会。其三,要加强社会教育管理,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闲散青少年的教育管理,切实保障弱势少数民族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必要建立心理咨询及矫正中心,帮助少数民族青少年走出心理上的困境,使之健康成长。其四,要加强法制建设,严厉打击犯罪。在法制建设方面,不仅要加强针对对青少年方面法制的建设,还要加强并完善少数民族法制的建设,并协调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制定法的冲突关系,使少数民族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法制观,这样才能更好的融入法制社会,更好的预防犯罪。 少数民族青少年是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发展的希望与未来,对少数民族青少年犯罪问题及其对策的研究,能够为少数民族犯罪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为少数民族法制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参考。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C913.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林庆;;大学生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之初探[J];才智;2011年17期

2 尹斐;;文化冲突与犯罪[J];青年文学家;2011年08期

3 陈洁;庄小茜;;从社会学中透视犯罪原因[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23期

4 汪陆平;;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其预防[J];法制与社会;2011年18期

5 李锡海;张亚奇;;经济全球化与跨国犯罪[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齐一雪;;网络背景下未成年人犯罪基本特点及成因探析[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毛纪华;夏凉;;涉农职务犯罪预防的实证分析——以浙江省奉化市检察机关查办涉农职务犯罪为切入[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杨兴培;;论筑建以揭示原因、预防为主的刑事犯罪法学——兼论刑法学与犯罪学的整体相互联动[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年07期

9 张翔;;浅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的违法犯罪[J];泸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S1期

10 王志强;;试析解释犯罪原因的犯罪组构论[J];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广三;;“染色体异常”与犯罪学研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2 徐乃龙;;对流动人口违法犯罪治理的反思[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3 熊沁;;关于“80后”农民工犯罪问题的调查报告[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彭彦杰;;对当前青少年罪犯的分析与思考[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方波;;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年

6 黄新;;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研究[A];湖南省犯罪学研究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8年

7 谭志君;;无限欲望与有限满足——关于犯罪原因的哲学分析[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王斌;董春玲;;我国农民工犯罪原因及其对策研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陈鹏忠;严浩仁;;农村贫困群体犯罪原因及其预防对策——以社会代价论为视角[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董立国;;青少年犯罪原因与心理初探[A];北京周末社区大讲堂集粹(第一辑)[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莫君 王爱莉;“讨债公司”犯罪原因有五[N];检察日报;2010年

2 山西汽车运输集团有限公司 孙晓花;经济犯罪原因及对策[N];山西科技报;2010年

3 上海市长宁区法院少年法庭 陈建明;浅议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判决书教育[N];人民法院报;2007年

4 郑智航;不懂法莫成悔罪万金油[N];人民法院报;2009年

5 北京市西城区法院 肖志勇 刘洪宇;法官释法(45)“强出头”成未成年人犯罪重要原因[N];工人日报;2009年

6 林世钰;防止土地征占养肥贪心“村官”[N];检察日报;2004年

7 江苏省常州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李乐平;破解案多人少矛盾的三点主张[N];检察日报;2010年

8 吴尔芬;猜一猜谁是罪犯?[N];中国邮政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刘美桢;有多少家教可以重来[N];福建日报;2007年

10 周和平;树立正确的“交往观”[N];黄河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冰洋;商业犯罪论要[D];吉林大学;2006年

2 丁英华;公司犯罪及其治理[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3 吴殿朝;中国当代大学生犯罪原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单勇;犯罪的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吴宗宪;罪犯改造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6 何挺;“严打”刑事政策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7 李元鹤;刑事政策论纲[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8 靳高风;论犯罪学的基本问题[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9 刘耀彬;马克思主义犯罪学思想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10 谭远宏;犯罪学视野下的越轨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全波;我国少数民族青少年犯罪及其预防对策[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2 高健;犯罪原因的再认识[D];吉林大学;2012年

3 欧阳梅;白领女性犯罪的法社会学思考[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谢叶强;论网络犯罪及其刑法防控[D];厦门大学;2007年

5 王学建;中国佛教伦理与犯罪预防[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6 宋青;环境犯罪原因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7 刘锐填;我国当前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探析[D];兰州大学;2009年

8 宛霞;犯罪人被害化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

9 孙强;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10 王冠亚;未成年人犯罪及其防治措施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963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14963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2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