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谟的因果关系论和群体犯罪研究
本文选题:休谟 切入点:群体犯罪 出处:《前沿》2008年10期
【摘要】:群体犯罪在现象上是道德的堕落,在本质上则是正义规则的失灵。群体的道德素养和其表现出的道德素养是不一样的,后者围绕前者上下波动,波动的方向和幅度取决于正义规则对这个群体的习惯系统的调整能力[1]。休谟的因果关系论表明群体犯罪是"模仿犯罪","善恶"存在于群体之中,有效的正义规则能够抑制群体之"恶",使群体的行为控制在道德底线之内,群体表现出的道德素养高于自身素养;失灵的正义规则却激发群体之"恶",使群体的行为超越了道德底线,群体表现出的道德素养低于自身素养。
[Abstract]:Group crime is the moral depravity in the phenomenon, but the malfunction of the just rule in essence. The moral accomplishment of the group is different from its moral accomplishment, and the latter fluctuates around the former. The direction and extent of the fluctuation depend on the ability of the rules of justice to adjust the customary system of this group [1] .Hume 's theory of causality shows that group crime is "imitation crime" and "good and evil" exist in the group. The effective rules of justice can restrain the "evil" of the group and control the behavior of the group within the bottom line of morality, and the moral literacy of the group is higher than that of its own. However, the malfunctioning rules of justice excite the "evil" of the group, which makes the behavior of the group exceed the moral bottom line, and the moral literacy of the group is lower than that of its own.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光山县人民法院;
【分类号】:D91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晏德君,易军;论群体犯罪的概念、形态及形成原因[J];湖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5期
2 栗克元;群体犯罪心理初探[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6期
3 丁寰翔;从犯罪成因看个体犯罪与群体犯罪的关系[J];犯罪研究;2000年02期
4 戴著辉;群体犯罪的心理特征及形态分析[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5 隋光伟;群体犯罪现象范畴述议──现代犯罪社会学的犯罪概念、原因及方法[J];当代法学;1996年04期
6 李玲;;群体犯罪心理简议[J];消费导刊;2009年12期
7 叶伟忠;盯住“窝案”[J];今日浙江;1998年20期
8 丁英华;;对有组织犯罪的若干规律性认识[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9 沈惠章;;关于群体犯罪及其公安控制的研究[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10 刘颖;;弱势群体犯罪现象分析[J];消费导刊;2007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张曦;;社会稳定语境下弱势群体犯罪的控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2 刘少英;;我国社会分层背景下的弱势群体犯罪问题研究[A];犯罪学论丛(第七卷)[C];2009年
3 平萍;;弱势群体犯罪问题的思考[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4 陈鹏忠;严浩仁;;农村贫困群体犯罪原因及其预防对策——以社会代价论为视角[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栾爽;谭志宏;;经济转型期的社会分层与犯罪预防[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朱友君;张菁菁;陆婕;王萍;;流动人口犯罪心态解构以及心理危机干预的司法应用——以宁波市外来青少年犯罪为实证探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陈鹏忠;严浩仁;;农村贫困群体犯罪原因及其预防对策——以社会代价论为视角[A];犯罪学论丛(第七卷)[C];2009年
8 李敏;马皑;;自我控制、社会支持与社会经济地位对男性抢劫、盗窃犯罪深度的影响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史晋川;陈春良;;莱维特的犯罪抑制经济学研究述评[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葛波;崇川警方严厉打击特殊群体犯罪[N];南通日报;2005年
2 赵辉;巩固平安建设良好局面[N];扬州日报;2010年
3 西南政法大学侦查学专业研究生 吴鸣;返乡农民工子女教育应及时跟上[N];人民公安报;2010年
4 朱建华 王玲;遏制农村职务犯罪之思考[N];江苏法制报;2007年
5 记者 王昕 陈惠艳 通讯员 孙湘茹 张春玲;军警民联防共创良好治安环境[N];天津政法报;2007年
6 王少斋(作者系中共武穴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局长);公安机关控处群体事件的“五字”对策[N];黄冈日报;2005年
7 记者 朱红彦邋通讯员 朱晓宁 王超;我市公安打击侵财犯罪成绩显著[N];商丘日报;2008年
8 南方周末记者 傅剑锋;歧视,让他们成为陌生人[N];南方周末;2011年
9 李增辉;石家庄:百万经费搭建“浪子”回归新平台[N];人民日报;2007年
10 桂林市临桂县人民检察院 唐晓萍;村级干部经济犯罪的原因及对策[N];法治快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兴霞;留守群体犯罪的实证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2 田军;杭州地区富裕群体犯罪问题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3 黄宇;富二代犯罪的社会微环境因素及其防控[D];吉林大学;2011年
4 王丹;“打黑除恶”心理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5 雷振清;农民工未成年子女犯罪成因和预防[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6 林菊兰;论贪利型职务犯罪[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7 雷玉袍;我国流动人口犯罪的刑事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李静怡;中国帮会文化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1年
9 王丹;论女性犯罪的原因及心理矫治[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卢文峰;论我国警察职务犯罪及其预防[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724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1672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