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科技创新体系模式:基于动力机制角度分析
本文选题:公安科技创新 切入点:动力机制 出处:《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11期
【摘要】:建立有效的创新体系,推动公安科技创新对于提高公安战斗力水平极为重要。体系的良好运行需要确立正确的运行模式。从动力机制的角度确立公安科技创新体系运行模式,有助于解决目前公安科技创新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协调配置创新要素,实现公安科技创新发展。
[Abstract]:It is very important to establish an effective innovation system and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public secur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public security combat effectiveness.The good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needs to establish the correct operation mode.From the angle of motive mechanism, it is helpful to solv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nnovation of public secur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coordinate the allocation of the innovative elements and to realiz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public security by establishing the operating mode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of public security.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管理系;
【基金】:公安部公安理论及软科学研究课题“公安科技创新体系模式研究”(2006LLYJWJXY073)
【分类号】:D63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阳国亮,卢展超;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模式探析[J];桂海论丛;2001年02期
2 朱秋雯;;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年14期
3 许箫迪,王子龙;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3年05期
4 项保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1994年01期
5 徐维祥;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系统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年01期
6 薛允达;;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探析[J];企业活力;2007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金榜;浅谈企业的新产品开发[J];纯碱工业;1995年05期
2 都沁萍;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卢方元;焦科研;;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区域差异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2期
4 阳国亮,卢展超;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模式探析[J];桂海论丛;2001年02期
5 朱伟峰;蒲娜;毛星;;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J];消费导刊;2009年12期
6 陈炎辉;;高新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年17期
7 夏兆敢,邹小玲;论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J];湖北工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8 孙冰;李柏洲;;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综合评价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9 胡麦秀;薛求知;;外生性的技术——环境壁垒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J];上海经济研究;2007年11期
10 田阳;;装备制造业企业原始创新动力系统研究[J];商业经济;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周振华;;构建新型的科技宏观管理体制与机制[A];上海市经济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耀;创新型企业发展模式及其实现持续创新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09年
2 郭红卫;经济增长视角下的中国自主创新模式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3 于冬;企业合作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4 周敏;面向业务流程的企业知识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王进;基于知识管理的家电企业系统创新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6 刘汶荣;技术创新机制的系统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7 盛淑凯;创新型建筑业及其发展战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8 陈旭;基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9 娄贺统;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激励效应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0 孙丽杰;大连市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文秀;石油企业科技投入回报机制的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2 刘文云;基于奥地利学派租金理论的企业家技术创新行为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3 方慧敏;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动力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钟涛;浙江软件企业自主由创新动力到能力的传导机制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5 邓旭霞;科技创新文化的生成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6 景发岐;胜邦集团技术创新管理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7 吕波;高新技术企业网络化合作创新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8 武刚尧;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机制的演化分析[D];山西大学;2008年
9 王晓斯;冶金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协同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10 李雷军;企业技术创新动力S-E-W模型[D];天津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冒荣,曲铭峰,王婧;西方七国近年来的科研投入情况[J];科技导报;2000年07期
2 项保华;关于企业技术开发的现状、问题及其策略的研究[J];科研管理;1989年04期
3 唐启刚;企业科技进步现状分析[J];科研管理;1990年06期
4 项保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1994年01期
5 徐维祥;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系统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年01期
6 王大洲,关士续;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现状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0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阳国亮,卢展超;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模式探析[J];桂海论丛;2001年02期
2 刘诚;论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模式划分[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王真;中国现代化模式的选择与定位[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4 陈征平;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形成、演化及发展[J];社会主义研究;2000年03期
5 雷丽平;东北亚国家现代化的韩国模式剖析[J];东北亚论坛;2002年04期
6 陈雪梅;天水城市化发展的模式和推进[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7 侯慧君;探索新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8 韩荣生;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J];金陵职业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9 章剑锋;关于构建德育一体化模式的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10 裴维襄;对外汉语教学的趣味性[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永鹤;刘东莉;张松;;后勤保障社会化模式的探讨[A];中国营养学会第八届临床营养学术会议暨第三届营养与肿瘤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2 席学强;;伤害案件办理模式的探讨[A];中国法医学会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连漪;;高校科研管理模式[A];广西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广西高教研究》创刊十周年(1985-1995)论文选集[C];1996年
4 刘大军;;论军队医院经济发展的模式[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九次年会论文集[C];1999年
5 李鉴汀;;论设备管理与维修模式的多元化与多样化[A];第四届全国设备管理经验交流研讨会议论文集[C];2001年
6 涂四利;方伟武;蔡旭;;线粒体基因组中最长保守序列的分析及其意义[A];中国运筹学会第七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中卷)[C];2004年
7 潘忠岐;;实力与安全的背离——重新审视建构国际安全新秩序的基础、原则和模式[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8 席酉民;井润田;;GSS中传统文化研究模式的探讨[A];复杂巨系统理论·方法·应用——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9 姜秀山;李伊松;卢山;;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研究[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5卷[C];1999年
10 方剑青;陈志林;;放射性环境监测与评价的“介入”模式[A];全国放射性流出物和环境监测与评价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罗经;剖析普洛斯地产模式[N];国际商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黄河;“建银模式”能否救券商[N];南方周末;2005年
3 单士兵;体彩“自肥模式”当休矣[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4 黄玫;“茂名模式”打破信息孤岛[N];政府采购信息报;2005年
5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生 胡跃龙;“低价厚报”模式应当反思[N];光明日报;2005年
6 王征社;营销没有模式[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
7 付辉;中国奔驰受阻“宝马模式”[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8 王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三种主发模式的对比与实施[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9 早报记者 俞佳;中美望效“中欧模式”[N];东方早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魏红欣 实习生 崔笑愚 ;“中欧模式”,,美国会拿来照用吗[N];国际金融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全民;中国政府绩效审计模式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2 车汉澍;东亚公司治理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冯晓莉;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4 黄元生;技术创新社会动因的经济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6年
5 廉高波;中国农村经济组织:模式、变迁与创新[D];西北大学;2005年
6 王波;中国都市农业创新论[D];四川大学;2005年
7 赵冰;区域投资动力机制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5年
8 何燕;企业物流系统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9 刘增学;中国证券公司激励约束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10 吴俐;群体诉讼制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丛蓉;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2 何丽雅;国家创新体系动力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谭雪兰;长春市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朱理铭;勘察设计单位动力机制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5 董芹;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6 黄菠;企业道德建设模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7 卢展超;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8 刘延松;高等教育创新动力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5年
9 金桔红;论知识创新的动力机制[D];中南大学;2002年
10 张勇;分布式应用环境下层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7012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1701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