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讯问中的语类混合和移植现象探析
本文选题:警察讯问 + 语类混合 ; 参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摘要】:语类是为社会或某一话语社团所广为认可的、为实现某一交际目标的语言运用方式。语类研究常以分析语类的语步结构和与此相关的语言形式和功能特点为焦点。但是语篇实践的现实表明,语类结构常常不具有单一的、清晰的界限,语类间常出现语类符号资源的挪用和移植。警察讯问作为一种机构性话语,有相对固定的语类结构步骤。但是,在形式化的讯问步骤下,由于交际目的不同,讯问中存在着语类的混合,即机构性话语语类和立法语篇语类的混合,这种混合增大了讯问双方之间的距离。讯问中语类混合的运用构成了一系列复杂的、权威性的交际行为,体现了讯问双方不对等的权力关系。
[Abstract]:Language categories are widely recognized by society or a discourse community, and are used to achieve a certain communicative goal. The study of category often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tep structure of the category and the related linguistic forms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However, the reality of discourse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category structure often does not have a single and clear boundary, and the resources of class symbols are often misappropriated and transplanted between categories. As an institutional discourse, police interrogation has relatively fixed structure steps. However, under the formal interrogation steps, due to the different communicative purposes, there exists a mixture of categories in interrogation, that is, the mixture of institutional discourse categories and legislative discourse categories, which increases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two sides. The mixed use of language and categories in interrogation constitutes a series of complex and authoritative communicative behaviors, which embodies the unequal powe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interrogation.
【作者单位】: 浙江警察学院;浙江大学;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国际学术期刊英语论文写作与发表研究:语类研究视角”之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8JA740041)
【分类号】:D918.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庞继贤;陈明瑶;;英语研究论文的及物性结构与论文交际目标的实现[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骆京景;庞继贤;;学术期刊论文语类的元话语策略分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骆京景;庞继贤;;学术论文中指令语分布特点及其话语策略分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罗娜;肖巧玲;;硕士研究生EAP习得模式探索——武汉科技大学某研究所硕士生学术英语习得个案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年03期
4 吴格奇;;学术论文的及物性结构与人际功能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叶宁;;语类集视角中的摘要和引言英汉对比分析——以经济类学术论文为例[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庞继贤;叶宁;;语类意识与英语研究论文写作[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年03期
7 吴格奇;;英汉研究论文结论部分作者立场标记语对比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8 徐新宇;;英语名物化结构的语篇功能分析——以国际贸易销售合同为例[J];现代外语;2011年02期
9 杨敏;张华斌;;大学教师用英语撰写学术论文时使用的策略研究[J];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01期
10 骆京景;;A Corpus-based Analysis of Discourse Strategies in Theoretical RAs:from Metadiscourse Perspective[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Genre Study on Macrostructure of Linguistic Research Articles[A];第三届教学管理与课程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吴格奇;英汉研究论文中作者身份之构建对比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叶宁;警察讯问话语[D];浙江大学;2010年
3 陈明瑶;汉语网络时评的语类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诸奇嫣;英汉学术论文引言和结论语类分析及其相关性对比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2 燕晓芳;医学研究性论文英文摘要的概念功能分析[D];南华大学;2011年
3 郇昌鹏;中国英语专业学生对作者立场标记语功能的理解[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1年
4 李北京;从及物性的角度对比分析《美丽中国》和《森林之歌》[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蓉;经济学学术论文引言的英汉对比[D];东华大学;2012年
6 郑淑园;功能文体分析:英文医学研究性论文的及物性分析[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7 王黎;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就职演说的及物性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8 张志鸿;医学英语的功能文体分析[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9 邱辉;英汉学术论文引言的评价资源对比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10 何莎;跨领域英汉学术语篇作者立场标记语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方琰;浅谈语类[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2 庞继贤;;“语篇体裁分析”理论评析[J];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泉生,王大为;美国警察讯问及假自首问题——兼谈中美两国警察讯问比较[J];公安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2 马艳姿;曾定华;;立法语篇权力意志分析[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徐美君;警察讯问和羁押期间未成年人待遇状况调查报告[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年01期
4 白纯;;我国立法语篇的批评性分析[J];外语学刊;2009年04期
5 杨敏;;立法语篇的逻辑功能的权力剖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01期
6 李婷婷;;“面子理论”与“顺应论”在警察业务中的应用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8期
7 王学梅;;立法语篇的语言应用特点[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王学梅;;立法语篇结构、句式选择[J];大学时代(B版);2006年03期
9 陆冬英;;论无罪推定原则下的警察讯问规则之建构[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10 ;速读[J];人民公安;2009年2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琳;律师在场,为密闭的讯问空间打开一扇窗[N];检察日报;2006年
2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 崔敏;关于反酷刑的几点思考[N];法制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魏陈静;本我太强烈易形成反社会人格[N];北京科技报;2004年
4 李克杰;“律师在场”究竟难在何处?[N];民主与法制时报;2006年
5 李昌盛 唐作培;沉默权的告知及欧式米兰达[N];人民法院报;2006年
6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何家弘;拿什么对屡禁不止的刑讯逼供说不[N];法制日报;2009年
7 陈光中;刑讯逼供如何遏制[N];北京日报;2005年
8 田文昌(中华全国律协刑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主任);忽视证据的合法性[N];民主与法制时报;2001年
9 刘义昆;“律师在场”的前提是保障律师权利[N];人民代表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马岳君 本报实习生 王逸菲;保护孩子不能“案结事了”[N];法制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叶宁;警察讯问话语[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颖;警察讯问——面对沉默权的挑战[D];湘潭大学;2002年
2 沈璐;警察讯问的提问策略——主位选择的顺应性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年
3 李婷;“是否”引导的是非问句在汉语警察讯问中的使用[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4 傅
本文编号:17757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1775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