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城市流动人口幸福感研究——以上海为例
本文选题:流动人口 + 幸福感 ; 参考:《现代城市研究》2015年12期
【摘要】:随着中国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提升"人口城镇化"质量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议题,居民幸福感将成为评价城镇化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基于上海大规模问卷调查数据,对中国大城市流动人口幸福感进行研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从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城市社区因素、农村因素、制度因素等维度对其影响机制进行了探究。研究发现,58.4%的流动人口幸福感较低,80.0%的流动人口表示打算长期居住,形成"幸福感低但居住意愿高"的独特现象。第二,家庭因素、社区因素与制度因素对流动人口的幸福感影响最为明显,其中,流动人口主动融入所在社区的程度、社区对流动人口的接纳程度、居住形式、住房性质、是否持有暂住证、是否拥有城市养老保险、家庭收入等是其中最为显著的影响因素。基于此,建议大城市加强流动人口社区建设,进一步放宽流动人口入户制度,将长期居住于城市的流动人口家庭纳入城市保障体系,并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培育农村经济,增加农村家庭收入与发展机会,推动流动人口在"回流"农村或继续定居城市之间作出更有利于其家庭发展的选择。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into the "new normal" stage,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in China, and the well-being of residents will become an important basis for evaluating the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Based on the data of large-scale questionnaire survey in Shanghai, this paper studies the happiness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n large cities of China, and adopts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factors of individual, family, urban community and rural areas. Institutional factors and other dimensions of its impact mechanism was explored. The study found that 58.4%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had lower well-being and 80.0%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said they intended to live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resulting in a unique phenomenon of "low happiness but high willingness to live". Second, family factors, community factors and institutional factors have the most obvious impact on the well-being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Among them, the degree of active integration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into the community, the acceptance degree of the community to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the living form, the nature of housing, Whether to hold temporary residence permit, whether to own the urban old-age insurance, family income and so on are the most significant influencing factors. Based on this, it is suggested that large citi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communities, further relax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entry system, integrate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families living in cities for a long time into the urban security system, and further narrow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Cultivate rural economy, increase rural household income and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promote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to "return" to the rural areas or continue to settle in the city between more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families.
【作者单位】: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二所;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伦敦大学学院巴特雷特建筑环境学院城市规划系;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63、40601033、41130747)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1JZD028);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NCET-12-0571)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2242015S10011) 同济大学“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项目《高密度人居环境中的“微区位”研究方法探索》资助
【分类号】:D631.42;C91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罗楚亮;;城乡分割、就业状况与主观幸福感差异[J];经济学(季刊);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楚亮;;绝对收入、相对收入与主观幸福感——来自中国城乡住户调查数据的经验分析[J];财经研究;2009年11期
2 林江;周少君;魏万青;;城市房价、住房产权与主观幸福感[J];财贸经济;2012年05期
3 温杰;韩德超;;关于主观幸福感与经济学的文献综述[J];当代经济;2010年07期
4 计磊;田建全;索红梅;;军队离退休人员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5 亓寿伟;周少甫;;收入、健康与医疗保险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J];公共管理学报;2010年01期
6 陆铭;王亦琳;潘慧;杨真真;;政府干预与企业家满意度——以广西柳州为例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8年07期
7 吴化斌;许志伟;胡永刚;鄢萍;;消息冲击下的财政政策及其宏观影响[J];管理世界;2011年09期
8 张学志;才国伟;;收入、价值观与居民幸福感——来自广东成人调查数据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11年09期
9 胡洪曙;鲁元平;;公共支出与农民主观幸福感——基于CGSS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12年10期
10 朱鹤;吴丹;陈露瑶;林妍;;主观幸福感的经济学研究综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天琪;社会经济地位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米健;中国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经济学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3 潘春阳;中国的机会不平等与居民幸福感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鲁元平;中国“幸福—收入之谜”的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潘慧;中国企业家心理与企业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曹大宇;我国居民收入与幸福感关系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金江;主观幸福的经济学初探[D];武汉大学;2010年
8 何立华;中国的信任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9 耿德伟;中国老龄人口的收入、消费及储蓄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10 任海燕;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幸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意丽;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民众幸福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倩;乡村旅游地居民主观幸福感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李青青;收入与幸福感相关性的经济学分析[D];暨南大学;2011年
4 徐彤;户籍身份与居民幸福感[D];复旦大学;2011年
5 王亦琳;企业发展环境与企业家心理的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王冰;教育的消费性价值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贾巧枝;成都市城乡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比较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旋璇;基于面板数据的四川省出口预警实证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9 孙志鹏;高校毕业生生活事件问卷的编制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10 杭丽;基于提升民族地区居民主观幸福感的社会管理创新[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丽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有序扩大城市流动人口的政治参与[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年06期
2 任飞;;西部大城市流动人口的特点与管理研究——以贵阳市为例[J];中国经贸导刊;2010年02期
3 管向梅;周沛;;城市流动人口的非福利状态与促进策略[J];领导之友;2010年04期
4 马振林;汪永臻;马亮;;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研究——以甘肃兰州市的调研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26期
5 龚方方;;新经济背景下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2年16期
6 方晓彤;;略论城市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7 刘观海;当前应加强城市流动人口的管理──福州市流动人口现状调查的启示[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4年05期
8 张树森,陈明武;内陆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对策[J];人民公安;1995年13期
9 辜胜阻,杨艳琳;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思路与对策[J];探求;1996年03期
10 ;中国城市流动人口更偏好在移入地择偶(英文)[J];Women of China;2005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王德保;;旅游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对策[A];湖南省人口管理与青少年犯罪研究征文评奖论文集[C];2007年
2 凌民生;;加强城市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之浅见[A];湖南省人口管理与青少年犯罪研究征文评奖论文集[C];2007年
3 黄定德;;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现状及对策[A];湖南省人口管理与青少年犯罪研究征文评奖论文集[C];2007年
4 ;丰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创新工作思路[A];江西省宜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征文活动论文集[C];2011年
5 张小平;吕学昌;;大城市流动人口居住空间满意度调查研究——以济南市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居住区规划与房地产)[C];2013年
6 丁未;;网络社会与自我认同——以深圳的湖南攸县籍出租车司机为个案[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2)——可沟通城市:理论建构与中国实践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甘贝贝;15城市流动人口纳入基本医卫服务体系[N];健康报;2014年
2 李军;关于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对策[N];经济日报;2002年
3 ;从社区看流动人口社会融入[N];中国人口报;2009年
4 沈阳市政协常委 张庆明;切实加强对城市流动人口的管理[N];友报;2007年
5 记者 邓静 通讯员 长远 艳春;我市实现村级计生协全覆盖[N];德州日报;2011年
6 宜宇;加强对城市流动人口聚居社区的管理与服务[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7 ;低端劳力“强制退出”是多输之举[N];深圳商报;2010年
8 丁大卫;城市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领域和举措[N];学习时报;2007年
9 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研究员 郭虹;城市流动人口管理之议[N];四川日报;2009年
10 乌云斯琴;莫让“农村贫困”变为“城市贫困”[N];人民政协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杜丽红;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2 姜义荣;服务型政府都市成长管理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正海;我国城市流动人口法律规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顾颖;上海城市流动人口整体性治理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3 刘智敏;社区警务视角下城市流动人口管理[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钟玉珍;城市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受教育权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5 李海燕;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6 张强;论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创新[D];河北大学;2008年
7 龙淼森;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社会管理体制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8 朱秋明;城市流动人口与和谐社区的构建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9 崔永春;当前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对策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10 杨琛;和谐社会背景下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434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1843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