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与预防犯罪的关系研究
本文选题:产品 + 预防犯罪 ; 参考:《南昌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摘要】: 预防犯罪的发生,是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极为关注的问题,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的目标之一。许多犯罪案例表明,产品会诱发犯罪,因此可以肯定的是产品与预防犯罪存在关联。 论文首先就产品诱发犯罪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预防犯罪性产品开发设计的理论指导原则和设计指导原则。理论指导原则有产品的人机互动性、伦理性与安全性。设计实践原则概括为:产品自身不参与犯罪;产品不能诱导人犯罪;产品不能被用作犯罪的工具;产品能够帮助人预防犯罪四个方向。并尝试提出了预防犯罪性产品开发设计的策略,如障碍设计策略,对存在显性参与犯罪因素的产品实行障碍设计,控制其使用用途和使用人群范围,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其次,分析了安防产品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提出了设计师参与安防产品设计的原则与策略。最后,本文结合我国目前在预防犯罪方面的实际情况,提出借鉴预防犯罪性产品开发设计作为我国补充预防犯罪措施的建议,并就政府、教育界、产品学术界三个层面呼吁加强预防犯罪性产品开发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Abstract]:The prevention of crime is a matter of great concern to the governments of all countries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t is also one of the goals of construct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Many crime cases show that the product induces crime, so it is certain that the product is associated with crime prevention. Firstl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factors of product induced crime, and puts forward the theoretical guiding principles and design guiding principles of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design for the prevention of criminal products. The guiding principles of the theory are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ethics and safety. The design practice principle is summarized as follows: the product itself does not participate in the crime; the product cannot induce the crime; the product cannot be used as the tool of crime; the product can help the person to prevent the crime in four directions. The strategies of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design for crime prevention, such as obstacle design, obstacle design for products with overt factors involved in crime, and control of their use and range of users are proposed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crime prevention. Secondly,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rend of security products are analyzed, and the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of designers participating in security product design are put forward.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rime prevention in our countr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design of crime prevention products as a supplement to crime prevention measures in our country. Three levels of product academia call for strengthening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design for the prevention of crime.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D917.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A·伊格纳托夫;П·奥西波夫;嘉达;;刑罚在预防犯罪中的作用[J];国外法学;1984年04期
2 乔治·蒙特洛·克斯托;张a\;;拉丁美洲国家的犯罪趋势和预防犯罪的策略[J];国外法学;1982年03期
3 徐晓晴;;苏联内务机关预防犯罪活动简介[J];现代法学;1991年06期
4 于兆麟,戚丹;论预防犯罪的对策原则[J];辽宁警专学报;2000年02期
5 茅献鹏;;犯罪条件与预防犯罪[J];法学杂志;1993年02期
6 周长康;预防犯罪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初探[J];公安研究;1994年01期
7 姜国辉,梁金玉,李宛静;透过客户关系管理提高预防犯罪能力之初探——以中国某特别行政区为例[J];管理学报;2005年S2期
8 周长康;;“枫桥经验”的科学发展——中国特色整体预防犯罪模式的构建[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9 黄建华,郭书昌,吴纪平;预防犯罪呼唤立法[J];人民检察;2002年01期
10 姜杉;;浅析美国海波因特市社区警务行动——对该市“西部行动”的案例分析[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反邪教协会课题组;刘家俊;罗红;刘亭;;深刻揭露“邪教教主体制”及其对邪教痴迷者转化工作的意义[A];全国反邪教协会参与教育转化工作经验交流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王春宇;周正;;刑法的经济学分析[A];2005年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狄世深;;犯罪的生物因素新探[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1辑)[C];2010年
4 陈刚;李树;陈屹立;;人口流动增加了犯罪吗?——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袁瑛;张远萍;;试论犯罪隐语的功能效用[A];贵州省科学技术优秀学术论文集(2004年度)[C];2004年
6 康均心;;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犯罪与犯罪控制[A];犯罪学论丛(第一卷)[C];2003年
7 冯树梁;;预防犯罪的中国之路——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而作[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8 黄富源;;闭幕致辞[A];青少年违法及药物滥用防治对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杨彦文;;当前影响我国边境沿海地区跨境犯罪活动的相关因素及对策[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许桂敏;;企业犯罪的心理预防研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正鸣;创新预防犯罪工作体系[N];文汇报;2003年
2 莫文勇 刘明强;抓落实是预防犯罪的关键[N];战士报;2006年
3 齐安平、方昌明;军区表彰预防犯罪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和个人[N];战士报;2009年
4 陕西省凤翔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张俊昆;预防犯罪出实招 服务企业见成效[N];西部法制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李微 通讯员 熊军;预防犯罪:用漫画吸引官兵[N];检察日报;2010年
6 姚俊;做好预防犯罪工作必须加强政法队伍建设[N];战士报;2008年
7 孙高如 彭浩华 本报记者 高传开;用责任织牢“篱笆”[N];人民武警;2008年
8 罗平;新形势下做好预防犯罪工作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N];战士报;2008年
9 记者 赵阳;吴爱英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第十二届联合国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大会并访问希腊古巴[N];法制日报;2010年
10 李勇桦 张遥 特约记者 陈江兵;在继承中创新 在创新中发展[N];战士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瑞;城市“易犯罪”空间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2 赵建伟;职务犯罪应对措施国际比较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3 程兰兰;挪用型犯罪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4 袁春瑛;社会治安服务有效供给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房绪兴;刑罚制度的历史阶段演进[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6 薛静丽;刑罚权的动态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林雪标;腐败资产跨境追回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郑伟;法社会学视野中的刑罚理念及制度[D];吉林大学;2006年
9 黄广进;论刑事责任的根据[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10 刘涛;当代中国政法委员会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丰;默顿社会失范理论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周峰;城市贫困与犯罪[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3 徐建峰;论我国刑法中的反洗钱犯罪问题[D];苏州大学;2005年
4 沈晨;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司法认定若干问题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田军;杭州地区富裕群体犯罪问题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孙丽萍;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的过去、现在和未来[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7 严栋柱;城市中心区犯罪地理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8 武清华;组织、领导传销罪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9 栾勇海;反恐怖斗争的国际法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10 胡珊珊;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成因及防治[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680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1868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