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额贷”诈骗之预防
本文选题:“小额贷”诈骗 + 犯罪原因 ; 参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5期
【摘要】:"小额贷"诈骗是一种新型诈骗犯罪,它以小额贷款的名义引诱借款人,但以个人名义与借款人签订借款协议规避本身没有小额贷款资质的法律风险,以大幅虚增协议借款金额的办法使借款人陷入巨额债务并回避了高利贷的法律风险,严重危害借款人人身财产利益和社会秩序。"小额贷"诈骗的发生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宏观角度,我国犯罪结构中诈骗犯罪的高发为具有犯罪结构性条件的犯罪人提供了学习机会;二是微观角度,被害人防骗意识和能力不高、社会监管的缺失、公共服务机构的不规范操作等因素为犯罪团伙的选择提供了机会条件。针对"小额贷"诈骗的预防主要从抑制犯罪机会、减少犯罪促进因素等情境预防策略着手,但也不可忽视社会诚信的培育和社会结构因素带来的犯罪风险的消除。
[Abstract]:"small loan" fraud is a new type of fraud crime, which lures borrowers in the name of small loans, but signs loan agreements with borrowers in the name of individuals to avoid the legal risk that they do not have the qualification of small loans. By substantially increasing the amount of money borrowed by the agreement, the borrower is plunged into huge debts and avoids the legal risk of usury, which seriously endangers the borrower's personal and property interests and social order. " The reasons for the occurrence of small loan fraud can be understood from two aspects: first, from a macro perspective, the high incidence of fraud crime in our country's criminal structure provides learning opportunities for criminals with structural conditions of crime; second, from a micro perspective, The lack of awareness and ability of the victim to prevent fraud, the lack of social supervision, and the non-standard operation of public service organizations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the choice of criminal gangs. The prevention of "small loan" fraud mainly starts with the situation prevention strategy, such as restraining the crime opportunity and reducing the crime promotion factor, but we should not ignore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 honesty and the elimination of the crime risk brought by the social structure factor.
【作者单位】: 华东政法大学;
【基金】:2017年度华东政法大学“‘高峰高原’以外学科创新团队建设”项目“法治视野下的犯罪预防战略研究”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17.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警惕“无抵押免担保”网络小额贷款诈骗[J];中国防伪报道;2014年05期
2 张国忠;新时期防范票据诈骗犯罪之我见[J];科技创业月刊;2005年05期
3 李东生;力尚斌;;试论合同诈骗犯罪的特点及对策[J];科学之友(B版);2007年09期
4 陈继山;;论加强对经济诈骗犯罪的打击和防范[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5 张志君;;利用银行ATM机诈骗犯罪形式及防范对策[J];金融经济;2009年14期
6 李少云;;浅析诈骗犯罪的现状与对策[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09年11期
7 郭腾达;刘炳坤;;浅析农村诈骗犯罪的特点及预防[J];现代交际;2010年04期
8 钱洋;;电信诈骗犯罪侦查难点及对策研究[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9 李长宽;;电话诈骗犯罪的应对措施探讨[J];商品与质量;2010年S6期
10 庄华;;我国电信诈骗犯罪的特点与侦查策略思考[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刘广三;陈雷;;网络诈骗犯罪的常见手段研究[A];犯罪学论丛(第五卷)[C];2007年
2 殷明姝;;合同诈骗犯罪遏制对策研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3 褚红云;;论虚假信息诈骗犯罪的防控[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李双其;;虚假信息诈骗犯罪侦查[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杨志勇;;网络诈骗犯罪的特点及其打防对策[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三卷)[C];2008年
6 杨志勇;;网络诈骗犯罪的形式、特点及侦破对策[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二卷)[C];2007年
7 廖锦屏;;浅谈街头诈骗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对策[A];湖南省犯罪学研究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倪建军 通讯员 焦伟;偷来借据欲卖给借款人[N];检察日报;2013年
2 郑东;当前诈骗犯罪的新动向[N];江苏法制报;2007年
3 张春波 付炎天;重拳打击整治虚假信息诈骗犯罪[N];闽西日报;2008年
4 记者 孙为林;江苏打掉电话诈骗犯罪团伙62个[N];人民公安报;2009年
5 通讯员 张春波 魏哲;我市警方开展打击电信诈骗犯罪专项行动[N];闽西日报;2010年
6 记者袁玉灵;我市启动防范打击电信诈骗犯罪专项行动[N];黄山日报;2010年
7 记者 李晓群;严打电信诈骗犯罪[N];安徽日报;2010年
8 记者 吴艺;上海开展电讯诈骗犯罪防范集中宣传[N];人民公安报;2011年
9 特约记者 沈宫轩 记者 李海明;江苏警方打击跨国境电信诈骗犯罪专项行动扩大战果[N];江苏法制报;2012年
10 宁公宣 周刚;南京警方集中打击诈骗犯罪[N];新华日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红;诈骗犯罪的犯罪学思考[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2 崔明镜;电信诈骗犯罪的防范对策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3 黄首华;电信诈骗犯罪侦防对策研究[D];甘肃政法学院;2013年
4 黄夏露;我国电信诈骗犯罪治理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5 林杰伟;政府主导下的电信诈骗犯罪防控体系研究[D];华侨大学;2016年
6 毕鲁光;重庆电信诈骗犯罪案件的现状、特点与打防策略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6年
7 文左龙;论电话诈骗犯罪的防治[D];湘潭大学;2016年
8 朱少龙;当前侦防电信诈骗犯罪对策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6年
9 李维强;电信诈骗犯罪的规律特点及治理对策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10 秦翔龙;新媒体视域下诈骗犯罪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9036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1903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