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发展轨迹及其形成机制的实证研究
本文选题:未成年人(犯) + 违法犯罪 ; 参考:《青少年犯罪问题》2009年05期
【摘要】:为考察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发展轨迹及其心理生成机制,采用回溯调查、问卷调查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等方法对福建省未成年犯管教所281名未成年犯进行施测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1)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发展轨迹可以"离校或辍学(14.2岁)"为分界点将其行为发展分为两个发展阶段,概述为:校园违规(12.81岁)——游离社会(13.92岁)——违法犯罪(15.22岁);(2)未成年人在离校前大概两年的时间内,出现较多的劣迹行为;在离校后两年左右因犯罪进入未管所;(3)致使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因素有:学习状况不良、同伴劣迹活动、家庭关系不佳、偷盗撒谎行为;(4)其内在心理机制,主要体现在爱与归属、自尊需求得不到满足上,这两种需要无法满足而导致需要结构偏差和行为的负性转移,即积极寻求具有同类行为的同伴安慰,并以偷盗撒谎、同伴劣迹等行为表现出来,程度越发加深,最终导致犯罪。
[Abstract]: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 track and psychological formation mechanism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281 juvenile delinquents in Fujian Province were tested and statistically analyzed by means of ret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nd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leaving school or dropping out of school at 14.2 years old". The main contents are as follows: 12.81 years old / 13.92 years old / 15.22 years old / 12 / 12) minors appear more bad behavior within about two years before leaving school; About two years after leaving school, the factors causing juvenile delinquency are: poor study condition, bad behavior of companion, poor family relationship, stealing and lying behavior. (4) the internal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It is mainly reflected in love and belonging, and the need of self-esteem is not satisfied. These two kinds of needs can not be satisfied and lead to structural deviation and negative transfer of behavior, that is, to actively seek the comfort of peers with similar behavior, and to steal and lie by stealing and lying. Peer misconduct and other behavior, the degree of deepening, eventually leading to crime.
【作者单位】: 漳州师范学院;福州市第四十中学;
【分类号】:C913.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孙昌军,周亮;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的统计分析[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年05期
2 周路;青少年罪犯群体人生轨迹实证研究[J];青年研究;2003年11期
3 赵波;;青少年违法犯罪原因剖析——逐级年龄非正式社会控制理论及启示[J];青年研究;2007年12期
4 郝世昌 ,王焕武;青少年犯罪的关键年令和内部动因[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3期
5 屈智勇;邹泓;;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本特点及发展轨迹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叶珍;青少年犯罪问题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明;陈结淼;;论我国刑事法领域中弱势群体的程序保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郭兴中;;敬畏之心与未成年人犯罪研究——从家庭和司法两个维度的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蒋苏华;邹小兵;谭伟棠;麦智广;张虹桥;黄柳开;;未成年犯共患不同亚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调查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年07期
4 朱淑贞;宋兴川;林斌;陈育鑫;;未成年犯精神信仰的现状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S1期
5 肖建国;姚建龙;颜湘颖;张惠红;;建设和谐社会与构建预防青少年犯罪体系[J];犯罪学论丛;2007年00期
6 曾建东;陈新美;;恢复性司法视角下未成年人司法的反思与构建[J];法治论坛;2010年01期
7 彭梦吟;;未成年犯区别矫正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年14期
8 李康熙;;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急剧上升的原因分析——以山东省为例的研究[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7年04期
9 费梅苹;;青少年犯罪情境研究——以上海22名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为例[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年03期
10 李卫红;程国栋;;共青团在未成年人刑事和解案件中的作用[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龚德华;;加强青少年帮教的对策分析[A];湖南省人口管理与青少年犯罪研究征文评奖论文集[C];2007年
2 井世洁;;社会转型期城市青少年犯罪原因的实证研究——以上海市S区为例[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3 肖建国;姚建龙;颜湘颖;张惠红;;建设和谐社会与构建预防青少年犯罪体系[A];犯罪学论丛(第五卷)[C];2007年
4 叶小琴;;论检察机关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贯彻宽严相济政策的系统化工作机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永强;组织未成年人进行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罪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2 张淑兰;大学生心理性偏差行为的矫正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朱宇晴;某县级市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原因及对策[D];南昌大学;2010年
4 赵园园;偏差青少年的社会联结现状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花海涛;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制度[D];吉林大学;2011年
6 田曲;受父母虐待孩子的保护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邓洁;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及预防[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张艳华;生命观与青少年犯罪[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9 田相夏;地方性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的立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10 郑志丹;大学生社会键问卷的编制及其犯罪预防[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周长康;张应立;;论犯罪发展研究[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年04期
2 周路;青少年罪犯群体人生轨迹实证研究[J];青年研究;2003年11期
3 吕勤,陈会昌,王莉;儿童问题行为及其相关父母教养因素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3年01期
4 刘广三,,刘晓;论犯罪率[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5 柴始青;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特点和预防[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3年S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文念;;浅析在校学生犯罪的先兆与对策[J];现代家教;1999年09期
2 刘瑛;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现状、原因与防范措施[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2年03期
3 徐晓;周运清;徐洪兰;吴少武;白显良;;武汉市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社区预防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03期
4 梁立昌;;浅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5 黄永坚;;浅谈高职学生违法犯罪预防问题[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04期
6 郭际;;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成因及其教育对策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09年08期
7 郝少红;;对青少年网络成瘾导致违法犯罪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0年07期
8 常正华;;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的调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07期
9 康树元;;应重视青少年的道德法制教育[J];法制与社会;2011年20期
10 袁梁;;我国家庭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影响研究[J];知识经济;2011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曾天德;龚瑛;何燕平;;未成年人犯罪发展轨迹及其形成机制的实证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吴志刚;;青少年智能障碍与违法犯罪[A];第二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1年
3 俞雷;;我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战略[A];犯罪学论丛(第一卷)[C];2003年
4 艾国;王华;;论流动人口犯罪及其治理对策[A];湖南省人口管理与青少年犯罪研究征文评奖论文集[C];2007年
5 魏宏歆;;计算机网络与未成年人犯罪[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6 田利跃;;石景山区中小学生违法犯罪情况调研报告[A];“面向新世纪的青年与青年工作”征文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陈艺强;;完善村级财务管理体制 预防农村党员干部职务违法犯罪[A];中共紫阳县委党校毕业生优秀论文选论文集[C];2004年
8 杜雄柏;;严惩教师违法犯罪为未成年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A];湖南省犯罪学研究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8年
9 林月荣;刘新春;;16周岁以下流浪儿童违法犯罪状况调研[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10 梁晓珍;;关于在校生违法犯罪心理因素分析及对策[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钢彪 实习生 刘琦;市交警支队严厉打击涉车涉路违法犯罪[N];衡阳日报;2007年
2 兰婷;打击“三电”设施违法犯罪行动全面展开[N];六盘水日报;2008年
3 李纲陵;宁县七大措施抓社会稳定[N];陇东报;2009年
4 记者 杨烨;上海警方重奖举报违法犯罪群众[N];人民公安报;2009年
5 俞斌;当前发票违法犯罪的特点及侦防对策[N];人民公安报;2010年
6 记者 姚长辉;打击发票违法犯罪取得明显成效[N];中国财经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曾兴华 实习生 张韩 通讯员 曾斌戈 王君;我市警方严打涉黄涉赌违法犯罪[N];惠州日报;2011年
8 杨惠;整治非法用工打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N];贵州日报;2007年
9 解树义 温宝路 实习生 齐展;我市整治非法用工打击违法犯罪 打击传销专项行动全面展开[N];辽源日报;2007年
10 记者 徐静;市人大调研组专题调研打防“两抢一盗”违法犯罪工作[N];遵义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歆弘;中国建筑业成长发展轨迹与增长影响因子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2 王连生;价格违法犯罪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熊华平;中国城市房地产发展轨迹与增量影响因子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4 邢燕;企业债券市场发展轨迹探析——兼论中国企业债券市场构建[D];复旦大学;2004年
5 纪林芹;儿童攻击、相关问题行为的发展及其家庭相关因素[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郭素红;明代经学的发展[D];山东大学;2008年
7 张向炜;新时期中国建筑思想论题[D];天津大学;2008年
8 王天送;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发展与可持续性的“社会代谢多尺度综合评估(MSIASM)”[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晁成林;宋前文人入闽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10 梁涛;贵州海洛因成瘾者在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中的保持及其影响因素[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常洁;阳泉市矿区违法犯罪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2 王晨;当前工读学生违法犯罪成因的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3 时德青;校园违法犯罪与思想政治课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4 董艳梅;论德育在预防当代大学生违法犯罪问题中的作用及方式选择[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张路;福建省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与控制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范秋凤;福建省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与控制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徐颖;江西道路交通违法犯罪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8 李柯;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在违法犯罪青少年矫正教育中的应用[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夏永华;我国女大学生违法犯罪及其防范[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焦君华;痴迷网络导致的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787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1978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