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治安法论文 >

论抗战大后方的纯文学翻译

发布时间:2018-06-09 22:33

  本文选题:纯文学翻译 + 抗战大后方 ; 参考:《广西社会科学》2017年04期


【摘要】:抗战时期大后方的纯文学翻译并非游离于社会现实之外的玩物,这些翻译作品受到了大后方特殊文化语境的影响,让文学的审美性和功用性交融在一起,昭示了中国现代文学同时吸纳“理性”与“非理性”因素而形成的独特文学现代性景观,也是对“五四”以来现代文学有关“启蒙”和“现代性”之探索的历史继承。因此,大后方的纯文学翻译不仅是中国抗战文学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一环。
[Abstract]: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the translation of pure literature in the rear area was not a plaything outside the social reality. These translated works were influenced by the special cultural context of the rear area, which made the aesthetic and functional intercourse of literature melt together. It shows that the unique literary modernity landscape formed by the absorption of both "rationality" and "irrationality"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s also a historical inheritance of the exploration of "enlightenment" and "modernity" in modern literature since the May 4th Movement. Therefore, the translation of pure literature in the rear area is not only an integral part of Chinese anti-Japanese literature, but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
【分类号】:H059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何浩;;梁启超的“新民”与文学现代性的缘起和谱系[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2 孟远;;延安文艺:在创新中实践现代性追求[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3 单正平;;梁启超文学功能论的再认识[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4 高旭东;;近代、现代、当代:文学与历史的复杂变奏[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许江;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N];中华读书报;2004年

2 暨南大学中文系 宋剑华;“西化”与“化西”:对新文学现代性的重新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3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 北京大学教授 乐黛云;通向世界的文学渠道[N];中国艺术报;2010年

4 谢庆立;重拼文学研究的地图[N];中国教育报;2005年

5 张向东;“文学现代性”讨论再掀热潮[N];文艺报;2004年

6 管兴平;现代化与文学的现代性[N];湖北日报;2012年

7 姜文振;文学社会作用的两个重要维度[N];光明日报;2001年

8 金元浦;构建文学的现代价值[N];中华读书报;2001年

9 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2011级博士生 陈进武;高度警惕“恶”对文学价值的损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10 王一川;好书在透[N];中国教育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胡艳琳;文学现代性中的生态处境[D];北京大学;2012年

2 贾国宝;传统僧人文学近代以来的转型[D];复旦大学;2011年

3 胡明贵;自由主义思潮与新文学现代性品格[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鸿声;文学中的上海想象[D];浙江大学;2006年

5 徐连云;为求觉世著文章[D];吉林大学;2008年

6 陈亚平;感伤: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体验与表达[D];扬州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包恩齐;冰心五四时期文学的现代意识研究[D];延边大学;2016年

2 王云生;文学研究会的翻译活动[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3 焦娟芳;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本质观及其评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肖向东;五四转型期“文学人学”思潮探源及其历史梳理[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白砾;“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1921-1932)的翻译活动及其影响[D];山西大学;2008年

6 赫学颖;“文革”文学的精神流亡现象[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黄毅;话语权力和文学经典的产生[D];暨南大学;2005年

8 闫玉刚;当代语境下的文学反讽[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9 龚慧剑;“80后”文学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10 张剑;胡适文学思想论析[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010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20010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9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