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治安法论文 >

浅析转型时期家庭变迁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6-27 17:21

  本文选题:转型时期 + 家庭变迁 ; 参考:《兰州学刊》2008年S1期


【摘要】: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我国社会进入转型期以来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它不仅严重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而且给家庭和社会也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已经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的,家庭的,学校的和个人等因素,其中家庭的影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市场经济的深入和社会的转型所引起的巨大变革,剧烈地冲击着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家庭,使家庭也发生了一系列巨大的变迁,笔者认为,这一系列的家庭变迁势必会严重影响到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的正常发展,从而导致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文章试从社会转型时期家庭变迁的角度来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并由此提出一些家庭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与建议。
[Abstract]:Juvenile delinquency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social problems in China since the transition period. It not only seriously affects the healthy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young people, but also brings great harm to families and society. Has already aroused the society's high attention. The reasons are various, including social, family, school and personal factors, among which the influence of the family is a key factor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especiall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30 years ago. With the deepening of market econom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ety,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family, which is the basic unit of the society, and a series of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family. This series of family changes will seriously affect the normal development of young people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ization, leading them to take the road of crime. Therefore,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mily changes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family prevention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分类号】:D91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彦;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斌;转型期的家庭变迁与青少年违法犯罪[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2005年03期

2 翟中东;地位、途径与治理:当代中国社会引发犯罪的经济因素分析[J];法学评论;2005年02期

3 朱立红;刑事政策在未成年人案件起诉中的运用[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3年05期

4 虞浔;我国青少年法制建设必须与时俱进[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年01期

5 陈晓明;学校与青少年犯罪防范:以社会控制理论为基础[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年04期

6 姚建龙;刑事法视野中的少年:概念之辨[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5年03期

7 莫洪宪;;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若干问题探讨[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年05期

8 张美英;;论现代少年司法制度——以中、德、日少年司法为视角[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年05期

9 张克锋;;家庭与青少年犯罪[J];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10 林少菊;家庭伦理语境下的犯罪原因研究[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姚建龙;福利、惩罚与少年控制[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2 曾康;未成年人刑事审判程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3 阳泽;自尊需要的结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樝;社会转型期青少年事务管理的政府行为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2 赵永军;犯罪决策的心理学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3 鲍立铣;越轨少年攻击行为及其干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唐彦;网络与青少年犯罪心理[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5 曹海霞;未成年人犯罪暂缓起诉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6 刘芹;论未成年人权益的法律保护[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7 盛先磊;中国未成年人保释制度的构建[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8 林志强;法学视野中的社区青少年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9 李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学校责任的缺失分析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冯姗;论审前程序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保护[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滢;;对转型期社会控制中犯罪增多的分析[J];科技风;2008年23期

2 刘成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犯罪问题[J];青海社会科学;2000年04期

3 杨毅;转型时期我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新视角[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 李发戈;;我国转型时期突发事件的特点及成因[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张光君;杨平;;异化接触理论对高校职务犯罪成因的深层解读及其启示[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5期

6 袁媛;许学强;薛德升;;转型时期广州城市户籍人口新贫困的地域类型和分异机制[J];地理研究;2008年03期

7 亦杰;伯艳;;悲凉的“扒窃预报”[J];公民导刊;2004年03期

8 董少平;法律、道德、信仰的整合——谈转型时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J];地方政府管理;2000年12期

9 朱正余;转型期国家工作人员的思想意识与职务犯罪[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10 陈国营;王河江;;转型时期公安服务的供给模式及其绩效——以浙江义乌公安创新为例[J];兰州学刊;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罗恩源;丁胜;;群体性事件中的民生性问题思考:以贵阳市为例——基于社会变迁理论的视角[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王颖;;群体性事件发生机制及其预警的对策建议:基于沈阳市的分析[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伍应德;;群体性事件性质、成因及对策研究[A];中国社会学会2010年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詹祖良;;对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反思詹祖良[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裘浙锋 赵擎;破解转型时期的治安困局[N];绍兴日报;2006年

2 万晓玲;扬鞭策马啸长风[N];中国交通报;2005年

3 李旭东;聂文权到省保安押运公司调研[N];北方法制报;2006年

4 记者 栗中 张剑雄;刘兴平的一篇调研文章引起各级重视[N];忻州日报;2010年

5 江苏宿迁市宿城区委书记 杨明强;化解各类矛盾 构建和谐社会[N];中国县域经济报;2007年

6 山东黄岛边检站站长 李永宝;突出职业特点和时代特色[N];边防警察报;2008年

7 王哲 王梅;围绕质检职能 加速人才培育[N];中国质量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付慧琼;“中转站”变“终点站”[N];亚太经济时报;2010年

9 记者 王丹容;保稳定 保发展 保民生 为温州转型发展保驾护航[N];温州日报;2011年

10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博士 翁小平;转型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新思考[N];人民公安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裘理瑾;转型时期中国法务会计发展的市场分析与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小玉;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城市流动人口犯罪及其控制[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梁颂辉;转型时期东莞市消防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江传宝;转型社会的秩序变动与犯罪变化[D];安徽大学;2006年

4 张伟志;论职务犯罪的预防[D];黑龙江大学;2008年

5 颜小冬;当代大学生犯罪成因及预防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钟丹;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报道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7 齐立滢;劳动关系突发群体性事件若干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8 闫伟玮;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杜长松;我国县区公安机关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段彪永;群体性事件的犯罪学思考[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746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20746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7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