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未成年人犯罪之网络诱因——以文化冲突为视角
[Abstract]:Crime is but one aspect of social culture. With the rise of the theory of cultural conflict of crim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deep social and cultural causes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induced by net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nflict theory. Because the theory of cultural conflict emphasizes that crime is the product of conflict and opposition between the main culture and the subculture of crime, the theory regards the life style of minors as the social scene of cultural conflict. The subculture of the crime is reduced to the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minor and the network, and the conflict and opposition between the subculture of crime and the main culture are grasped in the state of the minor's life style anomie.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C913.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广三,杨厚瑞;计算机网络与犯罪[J];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春燕,于海楠;论强化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家庭机制[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唐芳;;恢复性司法的困境及其超越[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王婉冰;萨瑟兰的不同交往理论及其启示[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2005年03期
4 万筱萍;民工犯罪原因及其预防[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05期
5 倪晓峰,贾献红;网络时代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的分析与思考[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3年04期
6 陈晓明;学校与青少年犯罪防范:以社会控制理论为基础[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年04期
7 姚建龙;赵琛与《少年犯罪之刑事政策》[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年04期
8 金一清;师生关系互动与青少年犯罪预防[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5年02期
9 肖建国;林志强;;社区青少年法律概念的界定及意义[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年02期
10 郭子贤;;对“黑社会组织”概念的词义分析与实证考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2 于国旦;少年司法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3 张中;刑事诉讼关系的社会学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4 孙文红;刑事政策视野中的司法理念[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5 廖斌;监禁刑现代化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6 彭跃辉;网络发展与精神文明[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7 李艳玲;量刑方法论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8 姚建龙;福利、惩罚与少年控制[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9 单勇;犯罪的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王维;社区矫正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丽莉;网络隐私权问题的社会学分析与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2 河顺玉;电子商务时代个人隐私权的保护[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3 刘宇萍;网络犯罪探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4 彭跃辉;互联网发展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5 姬泊;当代青年网民心理健康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2年
6 马立;计算机黑客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D];苏州大学;2002年
7 刘东民;加罗法洛自然犯罪思想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8 罗朝晖;计算机犯罪侦查取证技术——计算机证据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3年
9 郝斌;论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3年
10 秦永峰;罚金刑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齐一雪;;网络背景下未成年人犯罪基本特点及成因探析[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罗丽;;小学生网上“偷菜”忙 老师家长很忧心[J];青少年日记(小学生版);2010年05期
3 朱兆清;;校园犯罪的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J];新课程(教研);2011年06期
4 湖边人;;谁害死了网瘾少年?[J];黄金时代(学生族);2009年10期
5 武海英;;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网络诱因的心理学分析[J];教育探索;2011年07期
6 黄芳芳;;面对网络,想对家长说……[J];社会工作(实务版);2011年05期
7 吴松妙;;不要让孩子在网络中迷失方向[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16期
8 肖英燕 ,袁秀霞;E时代青少年:警惕“游戏脑”[J];基础教育;2004年06期
9 耿丽丽;金志成;;犯罪青少年与在校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对比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09期
10 蒋丽;;浅谈虚拟社会交往[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金鑫鑫;;网络游戏与青少年犯罪[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2 吴庆;;未成年人网络问题的公共治理——世界的经验与中国的现实[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杜震华;;青少年网络违法犯罪问题的对策[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4 余强;;网络游戏研究进展评述[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蒋宪平;;网络与青少年违法犯罪有关问题的探讨[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6 刘泓;;虚拟游戏的身份认同——网络游戏的文化体验之反思之一[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7 孙若凡;;青少年沉迷于网络的相关因素[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8 皮勇;刘为国;;论青少年与网络犯罪场[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9 赵桐;王亚君;;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思与行[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10 宗源;;网络游戏成瘾与青少年犯罪[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册)[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磊;净化网络 让孩子们安全上网[N];中国消费者报;2009年
2 高尚;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及对策[N];吉林日报;2008年
3 小光;网游:让我欢喜让我忧[N];中国教育报;2005年
4 王星;未成年人玩网络游戏易受不良影响[N];中国民族报;2004年
5 记者 姜澎;用“现实快乐”击败“网游迷恋”[N];文汇报;2006年
6 记者 蒋夫尔;网游用户在校生占38.9%[N];中国教育报;2006年
7 新华社记者 沈路涛 周玮;七成多网民认为:玩网络游戏并非丧志[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8 赵琳 王菲菲 方深;厦门网游玩家八成未婚[N];厦门日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郝卫江;“家长监护工程”遭遇家长反弹[N];中国妇女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秦 娜 刘建华;健康游戏遭冷遇[N];甘肃法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郑思明;青少年健康上网行为的结构及其影响因素[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齐轶丹;狂欢与异化[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2 庄如意;网络游戏环境下的人际交往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3 王瑶;对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现象的思考及解决的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荣启;博客:网络互动行为的社会学探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5 孙秀丽;网吧中游戏的魅力[D];兰州大学;2007年
6 张津;“潘多拉魔盒”还是“阿拉丁神灯”?[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永亮;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及教育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任厅;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刘晓华;网络游戏成瘾现象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05年
10 王玉影;角色扮演型网络游戏对大学生角色社会化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1267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2126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