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物证技术鉴定结论的评断
[Abstract]:As one of the conclusions of forensic identification, the conclusion of the identification of material evidence technology is the result of the specialized problem of physical evidence, and is the ultimate purpose pursued by the client. From the specialized problem that the client can not interpret to the expert conclusion after being interpreted by the appraiser, this is a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the evidence, and the result of this cognitive process is also one of the forms of evidence. The client must evaluate and judge the appraisal result. The subject of the judgment includes the client and the person who has the decision of procedure. The object of the judgment is the appraisal conclusion, which includes the whole appraisal report. In the evaluation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the ability of evidence and the value of proof. At the same time, it is necessary to judge the evidential ability and value of the physical evidence.
【作者单位】: 广东商学院
【分类号】:D918.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双平;蔡立旺;;典型案例引发的农业技术司法鉴定问题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9期
2 侯莉;;司法鉴定本质属性的探讨[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3 郭华;;司法鉴定专家委员会在鉴定纠纷中的性质与功能[J];中国司法;2009年12期
4 顾双平;;加强农业司法鉴定 促进农村和谐发展[J];大麦与谷类科学;2008年02期
5 季美君;;英国专家证据可采性问题研究[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6 张君周;;论法官对科学证据的审查——以美国法官的看守职责为视角[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7 林立;范立础;卓卫东;;“工程司法鉴识”制度架构研究[J];福建建筑;2010年04期
8 郭明文;;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7年05期
9 张馨;李雪媛;;浅议我国司法鉴定启动程序[J];法制与社会;2008年24期
10 许明;;试论完善鉴定结论审查机制的新对策——设置专家辅助人制度[J];法制与社会;2009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陶涛;法医学尸体解剖鉴定结论的规范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2 吉伟莉;注册会计师执业责任鉴定机制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菲;试论我国司法鉴定人的诉讼地位[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裴旭文;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的改革与完善[D];苏州大学;2010年
3 李征宇;论技术性证据调查制度之构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谢佩晋;我国刑事司法鉴定程序的若干问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罗慧;论反复鉴定问题的成因与对策[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6 谢俊灿;刑事鉴定结论的可采性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7 王欣;论我国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8 郑映宇;侦查机关司法鉴定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9 王屏;论我国司法鉴定程序的现状及重构[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10 施敏;司法鉴定机构的准入制度[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逾;;英美证据关联性之内涵与性质的再界定[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王戈;;论侦查人员证据意识的培养和提高[J];人民检察;2007年14期
3 毕玉谦;论诉讼中的认证[J];人民司法;2000年05期
4 王戬;;司法鉴定在诉讼中如何回归为科学判断[J];中国司法鉴定;2006年04期
5 谢小剑;;示意证据制度初论[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06期
6 刘鹤;;电子证据带给行政执法工作的挑战与对策[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7 马楠楠;;浅议侦查实验笔录[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5期
8 沈德咏;何艳芳;;测谎结论在刑事诉讼中的运用[J];政法论坛;2009年01期
9 宋立妍;;对监听资料证据能力的剖析[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0 庄乾龙;;卧底警察所获犯罪嫌疑人陈述之证据能力探析——以与美国判例的比较、借鉴为视角[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尹伟民;;国际民事诉讼中证据能力问题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2 田野;;论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的判断标准[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3 周琦;;《海事诉讼证据的特别规定》(建议稿草案)[A];中国律师2006年海事业务研讨会暨年会资料集[C];2006年
4 顾晓生;施建松;;论法医鉴定结论的采信规则[A];中国法医学会全国第十次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周维平;马明亮;;论“办案说明”在刑事审判中的运用——以刑事判决书为样本的考察[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6 许俊强;;民事诉讼域外证据证明制度之检讨——以《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十一条为中心[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7 詹景翔;;论电子数据在诉讼过程中的应用[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二卷)[C];2007年
8 王惠萍;;举证责任与护士的证据意识[A];全国五官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9 宋涛;;论手机短信的证据效力[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四卷)[C];2009年
10 韩梅;;浅议鉴定人出庭作证[A];江苏省法院系统第七届法庭科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于铁林 王丹峰 于勇;证据的价值取决于证据能力[N];检察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刘晖;扫描仪用发展证明价值[N];计算机世界;2003年
3 肖建国 北京科技大学法律系副教授、法学博士;英美证据法的两点启示[N];人民法院报;2001年
4 张小燕;美国证据法上的最小相关性[N];人民法院报;2006年
5 方建国;测谎鉴定结论是否具有证据能力[N];江苏法制报;2006年
6 李良;时间证明价值 基金静守价值投资[N];中国证券报;2008年
7 北京凯亚律师事务所律师 晋力;单位“作证”证据能力亟待澄清[N];法制日报;2007年
8 张吉喜;德国刑事诉讼中的证据禁止[N];人民法院报;2005年
9 杨薇薇;刍议秘密取证的证据效力[N];江苏法制报;2006年
10 杨永和;审计证据成立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二)[N];中国审计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纪格非;论证据能力——以民事诉讼为视角的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2 李军;民事诉讼的书证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姜礼增;论自由心证与法定证据法制之发展趋势[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4 张弘;论证据裁判原则[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5 王彬;论刑事搜查[D];四川大学;2007年
6 牟军;自白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7 江显和;刑事认证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8 冯景旭;口供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9 邱庭彪;刑事侦查中电话监听、视听监控问题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10 林则奘;台湾非法证据效力控制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晔;电子证据证明力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2 张文天;论视听资料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3 徐东莱;民事诉讼传闻证据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4 王琼仙;论我国刑事鉴定结论的证据能力[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5 王亚萍;论证据能力与证明力[D];厦门大学;2006年
6 李晓;自白任意性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7 葛海军;论刑事诉讼中非法证据的证据能力[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8 杨新生;电子证据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9 徐亮;电子证据基础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10 张安勇;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2227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2222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