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络反恐的现状与改进策略研究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a new type of terrorism,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terrorism, emerges in the network social environment. The Internet integrates the terrorism activities in the global scope into a new form of terrorism beyond the geographical restriction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terrorism, the network terrorism activities result in the network terrorism activities.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the international anti-terrorism struggle situation has show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re decentralize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more diversified targets, more violent means of conduct, and more frequent collusion and interac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Interne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ans and main channel for terrorist organizations to plan and incite terrorist activities, especially the terrorist forces represented by the "East Iraq Movement" organization, using the Internet as an important means to carry out terrorist activities. A large number of violent terrorist audio and video release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incentive for terrorist attacks in China, especially in Xinjiang, and have great practical harm. Therefore, in the face of the increasingly severe situation of network anti-terrorism, how to deal with the threat of network terrorism and strengthen the Internet anti-terrorism has gradually become a new country must face. Starting with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cyber-terrorism, this paper distinguishes various types of cyber-terrorism activities,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characteristics, measures and shortcomings of cyber-terrorism activities in China, and at the same time draws lessons from western countries'operational measures in the field of anti-terrorism on the Internet, and combines with China's actual national conditions, perfects legislation, strengthens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improves network technology. The specific measures for further strengthening internet anti-terrorism in China are put forward.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63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志诚;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绪武指出:促进互联网发展 保障互联网安全[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1年02期
2 燕凌;;怎样认识互联网的管理?[J];红旗文稿;2011年19期
3 叶英;互联网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双重影响及对策[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02期
4 任晶晶;;国家与国际关系:互联网时代的嬗变[J];领导之友;2006年02期
5 任晶晶;;互联网时代的国家与国际关系[J];新东方;2006年03期
6 郝文江;;构建互联网上的数字长城——我国互联网安全形势及对策[J];警察技术;2007年03期
7 于传博;;我国互联网监管的现状及发展前景[J];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8 李伟征;;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探讨[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6期
9 叶敏;;中国互联网治理:目标、方式与特征[J];新视野;2011年01期
10 严超;赵成根;;互联网侵权交易的政府监管[J];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舒华英;;互联网治理的分层模型及其生命周期[A];通信发展战略与管理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刘为军;侯宇宸;;中国移动互联网安全监管立法初探[A];第28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3 朱金义;刘宝莉;吕洪静;程永全;;互联网盗号案件频发原因与对策[A];第十六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1年
4 李冬;马勇;张鑫;;基于微博产业下的互联网安全问题初探[A];第26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5 张宏;;关于互联网安全的几点建议[A];中国航海学会通信导航专业委员会2003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左鹏;;基于互联网的基督教传播:以大学生为对象[A];社会管理创新与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七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1)[C];2011年
7 王黎璐;王鸿宇;;移动互联网安全分析[A];第28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8 焦瑞强;;互联网安全事件频发 管理手段亟待升级[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康治方;;互联网和安全[A];第十二届全国计算机安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7年
10 方汉奇;;法轮功与互联网[A];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闫强 舒华英;互联网治理的分层模型及其生命周期[N];人民邮电;2005年
2 记者 杨扬;我市被列为政府部门互联网安全接入国家试点城市[N];邯郸日报;2010年
3 记者 韩婧;“360互联网安全学院”启动[N];北京人才市场报;2011年
4 万佳;重建互联网[N];光明日报;2013年
5 采访 拉里·格林迈耶 (Larry Greenemeier) 翻译 郭凯声;互联网走在崩溃边缘[N];光明日报;2013年
6 沉风;移动互联网有多不安全?[N];人民邮电;2013年
7 本报记者 李国敏;中国互联网安全大会聚焦网络新威胁[N];科技日报;2013年
8 徐晶卉;中国互联网安全大会聚焦手机安全[N];中国贸易报;2013年
9 乔杉;移动互联网:无安全则无繁荣[N];工人日报;2014年
10 忻阳;优质视频传输成互联网首要挑战[N];人民邮电;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申琰;互联网的国际博弈与合作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2 滕顺祥;基于互联网的行业综合治理机制与策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3 李明选;互联网金融产业及其对传统金融冲击影响的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年
4 李琦;互联网金融领域信用与风险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重庆大学;2015年
5 郭珂琼;互联网新兴权利保障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6 刘f[;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7 曹海涛;从监管到治理[D];武汉大学;2013年
8 李元元;网络宗教安全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6年
9 柳强;互联网治理信息的共享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10 申志伟;基于电信运营企业的互联网治理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菁;我国网络反恐的现状与改进策略研究[D];南昌大学;2017年
2 莫锋;当代中国互联网技术的伦理审视[D];广西大学;2007年
3 姚源;我国互联网治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李江;中国互联网早期发展中互联网创新能力的溯源与探究[D];浙江传媒学院;2015年
5 王光辉;中国农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挑战的策略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6 曹瑞;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与防范对策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7 余钊慧;三门峡市互联网宣传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8 李星霖;互联网战争与中国应对[D];郑州大学;2015年
9 李杨;美国互联网制度霸权对中美关系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5年
10 吕淼;互联网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2375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2237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