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治安法论文 >

黑恶势力犯罪形成及防控的文化解析

发布时间:2018-11-13 17:22
【摘要】:作为文化发展毒瘤的犯罪亚文化与犯罪之间关系密切。在转型社会中,剧烈的社会变革导致文化发展失范,大量犯罪亚文化滋生,对黑恶势力的产生和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但从犯罪亚文化角度分析涉黑犯罪,不能仅停留在对涉黑犯罪原因的简单分析,而应该看到犯罪亚文化对涉黑犯罪主体内在价值侵蚀及其对引起涉黑犯罪发生的内因性性质。通过这种更深层次的分析,才能有效遏制黑恶势力犯罪蔓延和发展,积极从文化角度构建黑恶势力犯罪预防路径,消除黑恶势力犯罪产生发展的文化根源,即涉黑犯罪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因素,从而预防该类犯罪。
[Abstract]:As a cancer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criminal subculture is closely related to crime. In the transitional society, the violent social change leads to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out of the norm, a large number of criminal subculture breeding,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vil forces. Howev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iminal subculture, we should not only analyze the causes of the crime, but also see that the subculture of crime erodes the intrinsic value of the subject involved in the crime and the internal cause of the crime. Only through this deeper analysis, can we effectively curb the spread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riminal activities of the criminal and evil forces, actively construct the path of crime prevention from the cultural point of view, and eliminate the cultural roo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rimes committed by the criminal forces of the black and evil forces. That is, the internal factors of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criminal crime, so as to prevent this kind of crime.
【作者单位】: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基金】:2011年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刑法修正案(八)完善对黑恶势力犯罪惩处相关内容研究”(11SKC04)
【分类号】:D91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翟中东;;关于重新犯罪防治政策调整的思考[J];法学家;2009年02期

2 谢子传;试论文化与犯罪[J];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3 刘洪蕾;;浅析犯罪亚文化对黑社会犯罪的影响[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4 林默彪;社会转型与转型社会的基本特征[J];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06期

5 姜敏;;犯罪主体视角下涉黑犯罪的特点、成因与对策[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6 许章润;论犯罪的文化原因[J];政法论坛;199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宁;钱永平;;现代化进程中的羌族文化研究——以羌族“释比”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严然;吴丹;;石林彝族刺绣的社会功能与价值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3 方潇;;法律与自然、社会:天学视野的关联及其现代意蕴[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02期

4 池子华;流民与近代盗匪世界[J];安徽史学;2002年04期

5 吕小琴;;进一步深化会馆研究的力作——评王日根《中国会馆史》[J];安徽史学;2008年03期

6 蒋星梅;;侗族的农耕祭祀与节日民俗[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3期

7 雍自元;;犯罪被害人过错立法与司法规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龚婷;;僭越与颠覆——狂欢化理论视野中的《超级女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9 杨潇;;天使之吻,还是魔鬼之恋?——对“人造美女”的文化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10 赵昀峰;;浅议历史人类学与田野调查——从早期西方人类学起源谈起[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超;;基于区域视角的河北省文化产业定位研究[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王汝能;;发展检察文化促进执法规范的思考[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孙彩燕;;儒家“孝悌”观的当代反思[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4 习裕军;宋国春;;社会生态视阈中的中国社会管理创新——对中国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与基本内容的政治社会学分析[A];提高领导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朱宏力;;哈狗帮现象解读:青年亚文化的视角[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6 赵长雁;;社区·女性·媒介:族群身份获得的特殊影响因素及其反思——以景洪一个白族社区为个案[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7 谭晓霞;;现代背景下的八宝镇巫术现状浅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8 康惠生;孙锦峰;孙亮;;高校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的思考[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9 吕鹏;;生产机制与接受机制的共谋——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的符号学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范明献;;新时期中国传媒现代化转型的现代性评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鹏;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汉族移民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赵淑辉;当代中国交往理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韩振华;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6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方忠;中韩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效应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吴兴杰;我国流动人口收入差距与犯罪率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程郁儒;民族文化传媒化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10 伍先成;民族文化保持的影像到场[D];云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孙春萌;奥运会开幕式多元文化及价值探讨[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高晏卿;黑龙江皮影艺术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璐璐;论1919-1920年《晨报副刊》对女性问题的讨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均利;清代外销画表现的民俗文化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09年

7 苏鹏;城市中农民工犯罪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杨培;女性角色变迁与女性犯罪[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彭艳林;论我国高校职务犯罪之防控[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胡s,

本文编号:23298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23298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9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