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独生子女犯罪人的社会交往特征辨析
[Abstract]:Taking the investigation of juvenile delinquents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only child and non-only child. It is found tha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only child and non-only child juvenile in many aspects of soci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only child father and mother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non-only child. The study shows that only child juvenile delinquents reflect many problems in social communication, which is not its unique, but the common problem of juvenile delinquents.
【作者单位】: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
【基金】:2006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独生子女问题研究》的中期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06JZD0027
【分类号】:D91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王延海;未成年独生子女犯罪问题探析[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2年01期
2 白乙拉;五至十一、二岁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社会性交往的调查与比较[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4期
3 余逸群;当前独生子女犯罪团伙问题研究[J];青年研究;1999年03期
4 李康熙;对当前未成年独生子女犯罪情况的调查分析[J];青年研究;1999年05期
5 苏颂兴;上海独生子女的社会适应问题[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7年02期
6 关颖;论独生子女社会化的家庭因素[J];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05期
7 朱冬亮;青少年独生子女的社会化——换一种思维方式[J];中国青年研究;2004年07期
8 风笑天;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长好,邹泓;依恋研究述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2 许有云;儿童心理理论与儿童道德发展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3 林晶晶;;幼儿性心理与行为的发展及其教育方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4 李爱华;中专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5年05期
5 李爱华;;中专生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的关系研究[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7年06期
6 李川;;犯罪学视角的腐败行为分析[J];安顺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7 刘广三;单天水;;犯罪是一种评价——犯罪观的主体角度解读[J];北大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8 张亚静;;试析经济歧视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利影响[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9 辛世敏,郝春东;儿童自我概念与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综述[J];北方论丛;2003年05期
10 赵雷;;组织行为学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禄小平;;对幼儿有效道德认识建构的思考[A];毕节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讨会文章选集[C];2006年
2 周晓唯;冯薇;;犯罪行为制度诱因的演化博弈分析——基于我国贫困犯罪与制度性不平等的探悉[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方芳;;区域活动中幼儿自控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4 许家铭;;论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矫正[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1辑)[C];2010年
5 杨丽珠;张丽华;;3~9岁儿童自尊结构研究[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6 包蕾萍;;独生子女现象的百年回顾与思考——一种集体心理的文化解读[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7 邓西元;;人为什么会腐败——浅谈腐败及其治理的人性基础[A];陕西社会科学界第3届学术年会辉煌6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道路专题论坛文集[C];2009年
8 王牧;;根基性的错误:对犯罪学理论前提的质疑[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李锡海;;与犯罪学学科地位相关的几个问题[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杜雄柏;万志鹏;;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尽快恢复和完善工读教育[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六珍;企业女性经理人性别角色认同和领导效能感之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冯夏婷;关于3-7岁攻击性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状况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马和民;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于国旦;少年司法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5 杨发祥;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6 李闻戈;工读学生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特点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张林;青少年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野;3-12岁儿童个性结构、类型及发展特点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9 张丽华;3-9岁儿童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10 张中;刑事诉讼关系的社会学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敏;小学生同伴接纳、友谊质量对其人格发展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原雪雯;4~6岁儿童同伴冲突解决策略发展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丹;3~5岁幼儿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吴欢;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学思考[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苏鹏;城市中农民工犯罪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周强智;校园暴力视野下的校园警务[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侯嫣;女性暴力犯罪比率趋升的原因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8 田丰;默顿社会失范理论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黄新;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调查与思考[D];湘潭大学;2010年
10 罗丽芳;流动人口犯罪发生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个性特征无显著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1994年03期
2 李学斌;拓展视野 走向深入──近期我国独生子女研究的现状和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1998年02期
3 马倩,裴旭;青少年网上交往特点及所存在问题的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0年03期
4 苏颂兴;独生子女:从新国情向新学科的发展[J];当代青年研究;1994年01期
5 穆梓;不同背景条件下的独生子女社会化[J];当代青年研究;1995年04期
6 刘倩;中国独生子女家庭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效应[J];当代青年研究;1996年01期
7 胡荣;父母眼中的独生子女——关于厦门小学生行为、学业及家庭教育的调查[J];当代青年研究;1996年04期
8 郝玉章,风笑天;中学独生子女社会化的现状——对湖北省五市镇593名中学生的调查分析[J];青年研究;1997年08期
9 杨东平;代际冲突和独生子女的一代[J];青年研究;1997年12期
10 肖福兰 ,张其博;关于小学独生子女教育情况的调查(上)[J];人口与经济;198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关颖;;城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征比较[J];学海;2009年05期
2 风笑天;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06期
3 杨东平;代际冲突和独生子女的一代[J];青年研究;1997年12期
4 李静;三个独生儿的自白[J];新闻周刊;2003年36期
5 王涛;;下一代人的红灯亮起[J];法治与社会;2008年12期
6 易巧君;;塔山:衡阳的“独生子女”开始茁壮成长[J];民族论坛;2009年09期
7 佟乐泉;独生子女的心理与教育[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1年01期
8 周毅;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即将进入婚龄[J];社科信息文荟;1995年05期
9 马晓燕;关于独生子女社会化问题的几点思考[J];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10 姜向群;;中国的未来交给谁[J];博览群书;1995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邹玉书;;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调查[A];黑龙江省家庭教育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四届年会资料汇编[C];2001年
2 张秀玲;维英;;中蒙处遇犯罪未成年人之刑法比较[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册)[C];2009年
3 陈代福;;试析我省未成年人犯罪上升的原因及治理对策[A];贵州省2004年刑法学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康均心;王敏敏;;未成年人犯罪量刑问题研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册)[C];2009年
5 张波;陈霞;;重庆市未成年人犯罪十年调查——以法院审判为视角[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册)[C];2009年
6 李维国;郭杰;;未成年人犯罪不起诉标准研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7 齐岩军;;论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之必要性[A];犯罪学论丛(第四卷)[C];2006年
8 时福茂;;律师在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A];推动律师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会议暨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何有立;;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与学校德育工作思路[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10 张远煌;姚兵;;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新趋势——以三省市未成年犯问卷调查为分析基础[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册)[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狄蕾 姚菁;对预防和挽救未成年人犯罪的思考[N];江苏经济报;2004年
2 卢菊凤 刘元美;万山法院搭建未成年人犯罪帮教平台[N];铜仁日报;2008年
3 王甜;淄川区检察院检校共建平安校园[N];淄博日报;2010年
4 胡艳玲 周健民;关注未成年人犯罪[N];福建日报;2004年
5 记者 刘海健 通讯员 穗法宣;未成年人犯罪案增四成[N];广州日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曹秀娟;一起未成年人犯罪案引起的反思[N];山西日报;2003年
7 李凯 曹明晖;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五项创新课题正式出炉[N];太原日报;2009年
8 记者 孙勇;济南将建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N];济南日报;2009年
9 江苏省新沂市检察院 郑军;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及原因探析[N];大众科技报;2009年
10 记者 王建庆 通讯员 张鑫山;圆桌法庭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N];甘肃法制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林;明代中晚期江南士人社会交往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张忠斌;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3 阿布都哈德(Abduqadir Semet);地域认同与社会交往[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曾康;未成年人刑事审判程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5 孟庆军;网络学习代价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徐西嘉;分裂症氯胺酮模型大鼠行为和神经生物机制初步研究及抗精神病药对模型大鼠社会交往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7年
7 刘启刚;青少年情绪调节:结构、影响因素及对学校适应的意义[D];吉林大学;2009年
8 李季;少年违法犯罪与少年司法体系[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9 胡昊昕;少年刑事司法程序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10 党日红;中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恒;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罚适用[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2 王临平;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 曹海霞;未成年人犯罪暂缓起诉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4 武建朝;家庭功能变迁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及预防对策[D];河北科技大学;2011年
5 朱先银;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若干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6 宋文婷;论刑罚后遗效果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1年
7 胡冰;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罚适用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3年
8 李静;加强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郭秋香;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罚适用[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10 姜兆伟;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罚制度之完善[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675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2367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