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治安法论文 >

未成年被告人主观恶性考量系统建构——以“望、闻、切、问”四诊法判断机制为核心

发布时间:2018-12-09 14:40
【摘要】:少年审判中的刑事和解制度,是针对承认基本犯罪事实、愿意补偿损害、修复被破坏社会关系即主观恶性①较小的未成年被告人提供的一种恢复性司法制度,适用该制度的两大前提之一是对未成年被告人主观恶性的判断。本文在总结审判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判断未成年被告人主观恶性的"望、闻、切、问"四诊法,并以此判断机制为核心,构建了未成年被告人主观恶性考量系统,即主观恶性的判断机制、主观恶性判断效度的验证机制、主观恶性判断的监督机制和主观恶性判断的保障机制,以期能够提高主观恶性判断的效度,充分发挥刑事和解制度的作用。
[Abstract]:The system of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in juvenile trial is a restorative justice system provided by minor defendants who admit the basic facts of crime, are willing to compensate for the damage, and repair the damaged social relations, I. e., subjective malignancy. One of the two premises of applying this system is to judge the subjective malignancy of juvenile defendants. On the basis of summing up trial practic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our methods of "looking, hearing, cutting and asking" to judge the subjective malignancy of juvenile defendants, and on the basis of this judgment mechanism, constructs the subjective malignancy consideration system of juvenile defendants. That is, the subjective malignant judgment mechanism, the subjective malignant judgment validity verification mechanism, the subjective malignant judgment supervision mechanism and the subjective malignant judgment safeguard mechanism,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ubjective malignant judgment validity, We will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system.
【作者单位】: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人民法院;
【分类号】:D669.5;D926.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易利;;对未成年犯罪引用刑事和解制度必要性初探[J];法制与社会;2007年09期

2 黄春燕,于海楠;论强化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家庭机制[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唐芳;;恢复性司法的困境及其超越[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王婉冰;萨瑟兰的不同交往理论及其启示[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2005年03期

5 肖仕卫;;西方话语下中国恢复性司法模式之构建:现实处境与可能进路[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6 杨兴培;;论刑事和解制度在中国的命运选择[J];法学杂志;2006年06期

7 杨兴培;;刑事和解制度在中国的构建[J];法学;2006年08期

8 万筱萍;民工犯罪原因及其预防[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05期

9 陈晓明;学校与青少年犯罪防范:以社会控制理论为基础[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年04期

10 姚建龙;赵琛与《少年犯罪之刑事政策》[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于国旦;少年司法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2 张中;刑事诉讼关系的社会学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3 孙文红;刑事政策视野中的司法理念[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4 廖斌;监禁刑现代化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5 李艳玲;量刑方法论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6 姚建龙;福利、惩罚与少年控制[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7 单勇;犯罪的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王维;社区矫正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聂志琦;刑事协商制度论纲[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刘东民;加罗法洛自然犯罪思想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3 秦永峰;罚金刑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4 张海峰;妨害婚姻家庭犯罪论纲[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5 郭子贤;获取最大经济利益:犯罪组织黑社会化的根本原因[D];湘潭大学;2003年

6 黄德雄;刑事追诉时效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03年

7 李慧;也论刑法谦抑[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8 方齐;职务犯罪预防论[D];黑龙江大学;2004年

9 李飞艳;我国非公有制企业犯罪成因探析[D];湘潭大学;2004年

10 王海涛;试论对犯罪的情境预防——犯罪控制的第三条道路[D];北京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褚明;陈鹤飞;杨延锋;;公安机关对精神病人肇事事件处置模式的探索[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李维国;郭杰;;未成年人犯罪不起诉标准研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2 张晓力;;试论检察机关如何增强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册)[C];2009年

3 于世忠;张影;;惯犯及其矫治[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4 王彬;;未成年人犯罪检察工作机制完善——以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为视角[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册)[C];2009年

5 赵福伟;;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原因及刑事司法制度浅析[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6 刘鹏;罗勇;;关于缓刑在社区矫正中的若干问题的研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7 张雯;李雯佳;;贵州省黔西南州未成年人参与黑恶势力犯罪调查报告[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2辑)[C];2010年

8 皮艺军;;论犯罪学研究中的“价值无涉原则”[A];犯罪学论丛(第一卷)[C];2003年

9 龙光明;;依法办案 以情待人-----法院参与社区矫正的思考[A];江西省宜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征文活动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刚;“官”“员”参与刑事和解促和睦[N];法制生活报;2009年

2 通讯员 张宁 王靖;用真情照亮青少年的未来[N];天津政法报;2010年

3 牛海英邋通讯员 张辉;我省将进一步提高社区矫正水平[N];河北日报;2007年

4 连代满;对交通肇事案件适用刑事和解的思考[N];人民公安报·交通安全周刊;2010年

5 记者 沈义;重庆出台保障平安建设意见[N];检察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邵凌丰 通讯员 安海涛;刚柔并用维护稳定促和谐[N];厦门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阮仕喜;洛川:“双优”机制提升执法公信力[N];人民公安报;2011年

8 记者 马晓远;我盟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全体会议召开[N];锡林郭勒日报;2009年

9 湛江市公安局赤坎分局副局长 刘广军;提升“三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夯实基础[N];湛江日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关仕新;社区矫正:有法护航才能走远[N];检察日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诺敏;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和解制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2 刘海燕;论我国未成年犯非犯罪化处遇的实现途径[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3 张晶;论刑事被害人保护的困境、原因和趋势[D];山东大学;2012年

4 陈鹏;劳动教养制度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丁磊;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探微[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6 林婷婷;我国社区矫正中的心理矫治工作探讨[D];江苏大学;2010年

7 孙玉;以山东省为例浅谈我国社区矫正的现状、问题及其完善[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童理俊;我国社区矫正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9 卢宪铭;社区矫正适用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10 李珍苹;社区矫正与检察监督[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695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23695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2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