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治安法论文 >

伤害犯罪被害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18 06:44
【摘要】:犯罪人作为传统的犯罪学研究重心,受到了学界长期的关注,其对立面——被害人的研究却总被忽视。但事实上,犯罪与被害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可割离,有时甚至互为因果。被害人本身具有的被害性,起着诱发、刺激犯罪动机,提供犯罪实施便利条件,降低犯罪风险或者辅助犯罪发生的作用,将犯罪被害人以及被害性问题的研究列为犯罪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犯罪预防控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系统研究了宁波市镇海区近五年(2011年-2015年)发生的2079起伤害案件的基础上,探讨伤害犯罪中被害人与犯罪的辩证关系,着重对伤害犯罪被害人过错的类型、特征进行考察,总结出被害人本身具有的倾向性、易感性、诱发性、受容性等特征,以达到减弱或者消除犯罪被害人的被害性的目的,从社会层面、社区层面、个体层面三个方面提出了分层构建被害预防体系,进而针对性地开展伤害犯罪被害预防,促进社会治安稳定。
[Abstract]:As the focus of traditional criminology, the criminal has been paid attention to for a long time, but the research of the victim is always ignored. But in fact, crime and victimization are two aspects of the same problem, can not be cut off, sometimes even cause and effect each other. The victimization of the victim itself plays the role of inducing, stimulating the motive of the crime, providing convenient condition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rime, reducing the risk of the crime or assisting the occurrence of the crim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rim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o make the study of crime victims and victimiza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rime research. Based on the systematic study of 2079 injury cases in Zhenhai District of Ningbo City in recent five years (2011-2015),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ictim and the crime in the crime of injury, and focuses on the types of fault of the victim of the crim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ictims themselves are summarized, such as tendency, susceptibility, inducement, tolerance and so on, in order to reduce or eliminate the victimization of the victims of crime, from the social level, the community level, In the three aspects of individual level,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o construct the system of prevention of victimization in order to carry out the prevention of victimization of crime and promote the stability of public order.
【学位授予单位】:宁波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917.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璨;石梅子;张乐宁;;青少年越轨生活方式与犯罪被害[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2年03期

2 彭玉伟;;老年诈骗犯罪被害的社会对策研究[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3 赵国玲,王佳明;凶杀犯罪被害状况区域(深圳—内蒙古)比较研究[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4 段丽;;大学生杀害、伤害犯罪被害及个体预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8期

5 西原春夫;;建设和谐社会与犯罪被害的修复[J];犯罪学论丛;2007年00期

6 王志强;青年的犯罪被害问题研究[J];青年研究;2003年04期

7 张守涛;张慧;;金融风险与金融犯罪被害[J];犯罪研究;2011年06期

8 庞兴华;关于犯罪被害人学研究[J];山东法学;1989年02期

9 李剑非;;实证方法在犯罪被害人学研究中的意义[J];中外法学;1990年06期

10 王健;;高校学生犯罪被害预防体系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杜雄柏;;浅谈犯罪被害风险预测[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2 西原春夫;;建设和谐社会与犯罪被害的修复[A];犯罪学论丛(第五卷)[C];2007年

3 张爽;;黑帮团伙犯罪被害学生救助的学校模式[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4 杜雄柏;王一;;关于“城市弱势群体犯罪被害问题”的调查与思考[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杜雄柏;万志鹏;;浅谈犯罪被害风险预测[A];中国犯罪学年会论文集(2010年度)[C];2010年

6 林冬阳;田宝江;;犯罪被害恐惧与城市空间环境关系的研究综述[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C];2014年

7 张昌荣;;论绑架被害预防[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王可群;;论被害预防的基础[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2年

9 王可群;;论被害预防的基础[A];犯罪学论丛(第二卷)[C];2004年

10 刘新华;蒋宪军;;自然人刑事被害原因及被害预防初探[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太原科技大学法学院 段丽;被害预防:减少犯罪的重要途径[N];光明日报;2012年

2 阿军;被害预防:说给女性的话题(上)[N];检察日报;2003年

3 黄俊平 摘编;被害预防:预防职务犯罪的新视角[N];检察日报;2006年

4 李秀平;少女被害 尴尬的沉默[N];人民公安报;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斌;伤害犯罪被害问题研究[D];宁波大学;2017年

2 汪潋滟;试论犯罪被害预防研究的新路径—被害情境[D];南昌大学;2012年

3 王一;城市弱势群体犯罪被害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4 黄薇;关于被害预防若干问题的思考[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5 唐芝华;论犯罪被害预防[D];湘潭大学;2009年

6 罗婕;犯罪被害预防若干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潘锦霞;个体被害预防在治安中的理论与实践初探[D];兰州大学;2007年

8 马云玲;论强化被害预防[D];吉林大学;2008年

9 邵云雁;大学生被害预防教育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黄峥;命案被害人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3855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23855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d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