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破窗效应及其在犯罪治理中的应用
[Abstract]:Window breaking effect is a unique social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Due to the lack of information, the public often infer whether the government's social control ability is the same as others' compliance with the law according to the external information symbols about social order and security. From this, we make a false assumption on the sanction risk of illegal crime, so that both illegal and legal acts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lindness and diffusivity. The possibility of breaking the window effect originates from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 between the citizen and the government, and its necessity is due to the limited a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to enforce the law and the weakening of the information value of the violent sanction. The government can take advantage of the information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itizens and the government, through a series of impression management strategies to reduce the "broken window", such as the design of social environment and defensible space, and the governance of minor criminal behavior and uncivilized behavior. The emphasis on the symbolic existence of the police force, by injecting some positive information symbols about social order into the cognitive gap between citizens and the government, and amplifying what may actually be a very limited capacity for social control. Make the common impression that others are abiding by the law, so as to improve the risk awareness of the potential offenders, and ultimately reduce the crime.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法学院;
【基金】:安徽大学博士科研启动经费项目(02303319)
【分类号】:D917;C91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王益澄;林玲;;东部沿海城市犯罪问题的城市地理学研究——以浙江省宁波市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01期
2 刘晓农;叶萍;;破窗理论与流动人口犯罪控制[J];河南社会科学;2013年04期
3 王发曾;城市空间环境对城市犯罪的影响[J];人文地理;2001年02期
4 王发曾;城市犯罪中的边际空间盲区及其综合治理[J];人文地理;2004年01期
5 刘广三;城市居住环境与犯罪预防[J];山东法学;1994年03期
6 陈兴良;严打利弊之议[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7 刘晓梅;;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犯罪预防理论与实践[J];犯罪研究;2009年06期
8 李本森;;破窗理论与美国的犯罪控制[J];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9 楼伯坤;满涛;;我国流动人口犯罪的防控策略——基于“破窗理论”的本土化思考[J];犯罪研究;2013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露;吴亚楠;;略论人数不确定代表人诉讼的可行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2 王亚明;;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的纠纷解决机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3 张娟;;行政诉讼简易程序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4 李晓光,孙瑞;关于建立我国行政诉讼简易程序的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郭志远;;对我国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反思与构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郭志远;;“以人为本”与我国民事诉讼程序的完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唐世银;;论我国民事诉讼证人出庭制度的不足与完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8 谭世贵;;实现我国农村司法现代化的路径探索[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9 王国春;法院调解制度之重构[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郭毅玲;;浅析中国传统“无讼”理念及其现代价值[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会广;吴沅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与诉讼比较研究——基于金坛的案例[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崔金星;;民事司法改革进程中环境纠纷行政处理问题探析[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西平;;激活陪审选择权的的进路:规制与救济——以申请陪审为视角[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4 申振东;;仲裁是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方式——基于商事仲裁的视角[A];中国仲裁与司法论坛暨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俞荣根;曾绍东;;司法改革的反思与前瞻——以董必武的司法改革思想为指导[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九辑)[C];2009年
6 罗喜英;肖序;;环境成本内部化:创新性探索[A];“环境会计与西部经济发展” 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赵胜营;;论构建和谐社会与调解制度的改革和完善[A];当代法学论坛(2006年第1辑)[C];2006年
8 申振东;;仲裁是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方式——基于商事仲裁的视角[A];当代法学论坛(2011年第1辑)[C];2011年
9 田孟华;;略论司法能动和解的限度[A];当代法学论坛(2011年第1辑)[C];2011年
10 林冬阳;田宝江;;犯罪被害恐惧与城市空间环境关系的研究综述[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润婷;行政法视阈下的行政参与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佳鑫;协商解决纠纷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李贵扬;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权利探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周国兴;寻求现实的确定性[D];吉林大学;2011年
5 汤媛媛;保险法近因原则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杨猛;新农村建设视阈下的农村纠纷多元解决机制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张百杰;转型期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佟金玲;司法仪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张文香;蒙古族习惯法与多元纠纷解决机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阮友利;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卞晓伟;新时期我国农村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徐晓影;论行政诉讼简易程序[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3 刘立立;对我国环境纠纷非讼解决模式的思考[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4 韩晓明;我国司法活动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贺岚;论我国民事诉讼费用的分担[D];湘潭大学;2010年
6 孙小平;群体性纠纷调解解决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朱晓云;论我国民事证据失权制度之完善[D];湘潭大学;2010年
8 俞世春;我国现行巡回审判制度的改革与完善[D];湘潭大学;2009年
9 殷建珍;我国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构建[D];湘潭大学;2009年
10 梁晨曦;马锡五审判方式的传承与运用[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晓青,张宏达;城市及城市化的生态学过程及问题探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8年03期
2 朱喜钢;城市空间有机集中规律探索[J];城市规划汇刊;2000年03期
3 王世卿;;社区警务室建设实证分析[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刘宏斌;;当前社区警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朱兴祥;张峰;;论“破窗理论”与流动人口犯罪控制[J];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6 福建省厦门市公安局课题组;;流动人口犯罪及其防治对策探析[J];公安研究;2011年02期
7 宋福荣;;关于加强和创新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的若干思考[J];广东科技;2011年16期
8 王发曾;城市犯罪成因的综合观[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1期
9 方建中;流动人口犯罪实证研究[J];求索;2003年06期
10 王发曾;城市空间环境对城市犯罪的影响[J];人文地理;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叶菊英;;浙江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经验、问题及对策研究[A];2011年浙江省社会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光木;;破窗效应破掉教育公平[J];学习月刊;2006年19期
2 王铁成;;不应有的“破窗效应”[J];江淮法治;2011年06期
3 章月娥;;警惕“破窗效应”[J];知识就是力量;2012年11期
4 舒圣祥;;干部说假话与“破窗效应”[J];人民论坛;2007年02期
5 郭磊;;从“破窗效应”看“零容忍”腐败[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6 张业修;;创建文明城市须防“破窗效应”[J];决策;2012年06期
7 ;破窗效应[J];八小时以外;2014年08期
8 梁镇源;;落实反对浪费条例要慎防“破窗效应”[J];领导科学;2014年04期
9 李恭园;;政府管理中的“破窗效应”及其预防[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S1期
10 孙刚;;反腐倡廉要以“零度容忍”预防“破窗效应”[J];领导科学;2011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德震;;“破窗效应”与开标会场控制[A];七省市建筑市场与招标投标优秀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新疆洛浦供电公司 孟红;“破窗效应”引发的安全思考[N];中国电力报;2007年
2 严茂林;企业别小视“破窗效应”[N];中华建筑报;2007年
3 谢长贵;清除破窗效应要软硬兼施[N];中山日报;2007年
4 申银万国研究所首席分析师 桂浩明;想起了“破窗效应”[N];上海证券报;2008年
5 王若溪;警惕安全生产中的“破窗效应”[N];中国电力报;2009年
6 山东莱州边检站政委 徐文涛;“破窗效应”对口岸执法工作的启示[N];边防警察报;2012年
7 吕宁;执法不严与破窗效应[N];宁波日报;2013年
8 申国华;警惕反对浪费出现“破窗效应”[N];经济日报;2013年
9 江西鹰潭军分区 陈宏;坚决防止“破窗效应”[N];解放军报;2013年
10 南方日报评论员;反“四风”要防范“破窗效应”[N];南方日报;2014年
,本文编号:23944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2394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