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数据库:实践、困惑与进路
[Abstract]:DNA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ving litigation.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court science DNA database in China, the scale and application of local databases have been gradually expanded, and some practical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However, there are also legal puzzles in the operation of the database: how to perfect the legislative norms, how to balance the conflict between forced sampling and due process, how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objectives of DNA information preservation and privacy protection. How to weigh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promotion of database and the limited judicial resources. The system improvement of DNA database must rationally choose the legislative model and integrate the existing norms in various places. On the basis of the provisions of Article 130 "personal examination" of the Code of Criminal procedure, the DNA sampling procedure should be refined, and the scope of storage should be clearly considered by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nature of the case, the degree of harm to the crime and the factors conducive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criminals. We should improve the mechanism of information confidentiality and relief, regulate the use of DNA database, the time limit for the preservation and de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and the sanctions for the illegal use of DNA information. In addition,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quality control and supervision mechanism.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法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10CFX041) 中国行为法学会基金资助课题“社会转型期司法鉴定不信任问题研究”((2010)学研029)
【分类号】:D91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先华;;中国法庭科学DNA数据库[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6年05期
2 李琳;;利用DNA数据库串并系列抢劫强奸案[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3 覃江;侯碧海;陈红娟;;论广西公安机关DNA数据库建设[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4 张斌;俞卫东;;南京地区法庭科学DNA数据库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6年05期
5 左卫民;刑事诉讼的经济分析[J];法学研究;2005年04期
6 章少青;;欧美国家DNA数据库的应用现状及前景[J];中国司法鉴定;2006年06期
7 刘雅诚,唐晖,高俊薇,张庆霞;法医DNA数据库初见成效[J];刑事技术;2003年01期
8 葛百川;王海鸥;陈连康;赵武生;丁宏;刘冰;;赴美国考察DNA数据库及DNA实验室的情况介绍[J];刑事技术;2010年03期
9 陈学权;;刑事程序法视野中的法庭科学DNA数据库[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7年06期
10 陈邦达;;实证和比较法视野下的强制采样研究[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楚晖,薛刚;关于税收腐败有关问题的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2 田富强;;传统社会孝·家庭规模与人口数量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6期
3 胡艳艳;;家庭内部劳动分工视角下西北农村留守妇女从业困境及其务工选择——以甘肃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1期
4 肖莉;宁松;;论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权的科学根据[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李群锋;;1970年代以来美国华人慈善事业发展初探[J];八桂侨刊;2011年02期
6 陈应成;;当前基层干群矛盾解读及调控路径——以构建和谐社会为视角[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王春业;聂佳龙;付梦捷;;公地悲剧不动点视角下环境罚金刑的完善[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刘泉;;增设“见危不救罪”的冷思考[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9 张惠强;;重访网络求职:基于南中国服装制造业的研究[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9年03期
10 刘根菊;李利君;;刑事简易程序比较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舜茂;;家庭规模的选择的经济学分析——以贵阳市为例[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雷;;效率与激励视角下公民财产权与国家征收权的均衡——来自城市房屋征收个案的法与经济学分析[A];2005年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廖建求;;浅谈法经济学的学科定位[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王峗;;一夫一妻制的法经济学分析[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5 黄立君;;从《资本论》对英国工厂法的分析看马克思的法经济学思想[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史晋川;林锦;王婷;;跨国采购合约、供应商准则与劳工法律移植——富士康事件后的一种反思[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徐昕;田璐;;法院执行中的暴力抗法:1983~2009[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黄立君;;3Q之争:监管失灵与法律缺失情境下的企业行为选择分析[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卞建林;高家伟;谭秋桂;孙锐;;中国诉讼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10 袁勇志;丁良超;;地方政府人才引进对策研究——以苏州市为例[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海;我国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张兵;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凌雪冰;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户耕地投入的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张雄;土地使用权征用法经济学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吴艳萍;我国刑事证人保护制度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6 刘玉兰;健身气功国际交流比赛运作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7 张永斌;论我国量刑程序的相对独立性[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陈小虎;行动中的预防性法律:美国刑事诉讼中的审前服务制度[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郑菲;试论我国司法鉴定人的诉讼地位[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王凌宇;论我国独立量刑程序之构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姜先华,李军,刘锋;法庭科学DNA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4年01期
2 杜志淳,李莉,林源,阙庭志,程大霖,沈渭忠,严品华,柳燕,何根兰,赵珍敏,沈敏;“中国罪犯DNA数据库”模式库——13个STR位点基因在中国人群中的分布[J];法医学杂志;2000年01期
3 苏力;论法院的审判职能与行政管理[J];中外法学;1999年05期
4 季安全,胡兰,陈松,周静;国外DNA数据库简介[J];刑事技术;1999年02期
5 陈连康,周怀谷,顾丽华,平原,王德明,阎建军,尤剑达,唐建平;上海市公安局“法庭科学DNA数据库”介绍[J];刑事技术;2003年05期
6 匡金枝,朱巍,聂同钢,刘孟男,孙睿;天津市法医DNA数据库的应用与发展[J];刑事技术;2004年03期
7 邱仁宗;HUGO伦理委员会:关于DNA取样:控制和获得的声明[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年07期
8 王绍光;国家汲取能力的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经验[J];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本文编号:24883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2488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