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治安法论文 >

管控压力、利益面积与中国底层社会抗争类型及动态转化

发布时间:2021-11-02 12:01
  转型期中国面临的社会抗争现象已经成为学术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热点议题。既有研究集中于个案分析,对底层社会抗争的差异性缺乏系统解释。基于管控压力和利益面积两个维度建立社会抗争类型学矩阵,通过比较案例分析可以发现:管控压力影响着社会抗争的隐性或显性特征;利益面积则决定着社会抗争的个体或群体特征。行动者对管控风险预判的理性选择是不同类型社会抗争间相互转化的决定因素;对弱者身份的塑造和运用,新媒体传播的闹大策略和围观效应,使得社会抗争日趋网络化,并呈现出线上线下互动转化的态势。积极回应社会抗争的利益诉求,加强社会风险的防控化解,提升网络社会治理能力,是适应社会抗争网络化的必由之路。 

【文章来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46(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文献回顾与问题的提出
二、中国底层群体社会抗争模式的类型学分析
    (一)社会抗争类型划分的两个维度
        1.管控压力:显性与隐性
        2.利益面积:个体与群体
    (二)中国底层群体社会抗争模式的类型及其特征
        1.个体显性模式:以身抗争
        2. 个体隐性模式:弱者的武器
        3. 群体显性模式:群体性事件
        4. 群体隐性模式:小团体不服从
三、中国底层群体社会抗争类型的动态转化
    (一)管控压力与抗争风险:行动策略转换的理性选择
    (二)弱者的武器:个体显性走向群体显性的道义力量
    (三)新媒体传播:群体显性社会抗争网络化的技术趋向
四、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风险感知偏差视角下城市邻避抗争的运行机理与治理之道[J]. 杨志军,梁陞.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4)
[2]近十年来国内学界的群体性事件研究:回顾与反思[J]. 刘瑾,刘伟.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17(05)
[3]家庭教会的田野观察与思考——以深圳市为例[J]. 刘昭瑞.  北京社会科学. 2017(09)
[4]网络社群的政治参与与集体行动——以FB“表情包大战”为例[J]. 汤景泰.  新闻大学. 2016(03)
[5]信息支付与权威性行动——理解“闹决”现象的二维框架[J]. 韩志明.  公共管理学报. 2015(02)
[6]“旁观者”现象:旁观者介入公共冲突的过程分析及破解策略[J]. 原珂,齐亮.  社会主义研究. 2015(01)
[7]“政府兜底”:当前农村社会冲突管理中的现象与逻辑[J]. 杨华.  公共管理学报. 2014(02)
[8]“缠闹政治”:征地拆迁中官民互动与博弈的现实图景——兼论枢纽型乡村治理结构的构建[J]. 施从美,宋虎.  江汉论坛. 2014(04)
[9]互联网与中国社会抗争的离场介入——基于“乌坎事件”的实证分析[J]. 王金红,林海彬.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10]“媒介化抗争”:一种非制度性维权的解释框架[J]. 陈天祥,金娟,胡三明.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3(05)



本文编号:34719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34719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8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