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缓刑适用中的社区影响评估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7 11:33
本文关键词:我国缓刑适用中的社区影响评估制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缓刑 社区影响评估 再犯可能性 社会危害性 社区矫正
【摘要】:《刑法修正案八》对缓刑适用的实质条件进行了明显的改变,其中,“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引起了司法实践中的一系列重大改革:以往仅用于少年司法试点的社会调查报告制度被推广到缓刑裁量中,逐渐成为缓刑裁量时判断“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的手段。但散佚于法律法规之间的只言片语并不能满足该制度在缓刑适用中的推广化需求,统一性规范的缺位让社区影响评估的施行无章可循。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现行规定和地方具体做法的考察,展示缓刑适用中一个完整化的社区影响评估制度全貌,并针对目前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全文约三万五千字,分五个部分对我国缓刑适用中的社区影响评估制度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论述。 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介绍了社区影响评估制度与缓刑适用的搭配背景,社区影响评估制度的内涵,以及与少年司法中社会调查报告制度的联系和区别等问题,为下文中我国现行社区影响评估制度在缓刑适用中的运作考察提供了铺垫。 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对目前我国缓刑适用中的社区影响评估制度考察,这种考察主要是通过比较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和部分省市的具体细则来完成的。该部分对社区影响评估的具体适用,评估涉及的相关主体,调查评估的要素,评估程序,结论的审查与采信,评估的监督,评估人员的法律责任等多个环节都进行了介绍与梳理。 第三部分为问题分析,,也是本文的核心部分。该部分在前文的基础上,结合四川省J市社区影响评估的实地调研结果,对目前我国缓刑适用中社区影响评估制度的不足之处进行剖析。在统一性规范缺位这一大背景下,本文分别分析了社区影响评估制度各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并以一定的实证结果进行印证。包括:实践中因该制度无强制性设置而导致的适用随意性;目前的经常居住地适用原则难以改善外来人口缓刑率低的问题;评估中涉及的主体设置混乱;调查评估内容的设计没有针对性,结论过于格式化;某些环节的设置不科学,导致评估结论的准确性降低;评估监督不配套;实践中评估的功能出现偏差,评估被“挪为他用”;评估结论本身的法律性质不明等问题。 第四部分为完善建议。在明确统一性规范的必要性这一大前提下,对第三部分中论证的问题提出针对性意见。例如,增加强制性适用规定,降低社区影响评估制度操作的地域差异,同时将“需要调查其所居住社区影响”这一条件具体化,力争在评估中合理配置司法资源;取消户籍地与经常居住地的适用限制,保障外地犯罪人的适用平等;完善相关主体,做到分工明确,权力均衡;区别化设计调查评估内容,使评估结论体现犯罪人的差异性;通过对调查对象的合理设置、对评估结论的审核严格等方式确保结论的准确性;完善评估监督体制;增加专项资金投入让评估功能正轨化;明确评估结论的非证据性质,但建议将其比照证据形式进行庭审展示与质证。 第五部分为结语,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短板,指出:无论是本文的研究,还是缓刑适用中的社区影响评估制度本身,都处于“学步”的初期,仍需要持续的关注和努力,才能解决源源不断的新问题。
【关键词】:缓刑 社区影响评估 再犯可能性 社会危害性 社区矫正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4.13;D926.8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引言9-12
- 一、 我国缓刑适用中的社区影响评估制度之功能12-15
- (一) 为缓刑适用实质条件的衡量提供参考12-13
- (二) 为缓刑人员个性化矫正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13-14
- (三) 为社区参与司法活动提供合法路径14-15
- 二、 我国缓刑适用中的社区影响评估制度之考察15-31
- (一) 社区影响评估的适用16-18
- (二) 社区影响评估的主体18-21
- (三) 社区影响评估的要素21-26
- (四) 社区影响评估的程序26-28
- (五) 社区影响评估结论的审查与采信28-29
- (六) 社区影响评估的监督29-30
- (七) 社区影响评估人员的法律责任30-31
- 三、 我国缓刑适用中的社区影响评估制度之问题31-42
- (一) 制度的选择性质导致适用随意性大31-32
- (二) 外来人口适用难32-33
- (三) 评估主体构成不合理33-36
- (四) 调查评估没有针对性36-37
- (五) 评估结论准确性受影响37-39
- (六) 监督机制不完善39-40
- (七) 社区影响评估结论的功能偏差40-41
- (八) 评估结论的法律性质不明41-42
- 四、 我国缓刑适用中的社区影响评估制度之完善建议42-49
- (一) 明确适用对象和范围42-43
- (二) 取消地域限制43-44
- (三) 评估主体的完善44-46
- (四) 制定针对不同犯罪人的评估内容46
- (五) 保证评估结论的准确性46-47
- (六) 完善监督体制47-48
- (七) 增加专项资金投入48
- (八) 明确评估结论的非证据性质48-49
- 五、 结语49-51
- 参考文献51-53
- 致谢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汪贻飞;;论社会调查报告对我国量刑程序改革的借鉴[J];当代法学;2010年01期
2 陈瑞华;;论量刑信息的调查[J];法学家;2010年02期
3 陈少琛,刘友水;对未成年人施行缓刑听证可行性调查研究[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5年01期
4 谭京生;赵德云;宋莹;;北京市法院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报告工作的调研及建议[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年06期
5 杨飞雪;杨晓玲;;中美未成年人量刑前程序比较研究与展望 中美未成年人量刑前程序比较研究专题研讨会综述[J];法律适用;2010年10期
6 司绍寒;;《刑事诉讼法》视野下的社区矫正社会调查程序[J];中国司法;2012年10期
7 陈海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社会调查制度冷思考[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刘同君;周媛;周国强;;公众认同:社区矫正的法社会学思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9 李进平;李建明;;缓刑制度中恢复性司法机制的构建[J];求索;2010年07期
本文编号:6888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688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