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治安法论文 >

从众与群众:群体力量的异化与回归

发布时间:2017-09-02 21:36

  本文关键词:从众与群众:群体力量的异化与回归


  更多相关文章: 社会治理 群体 从众 群众 群体力量 群体性事件 表达方式


【摘要】:群体性事件之所以会对社会治理产生负面影响,表面上看是由个体纠纷与群体情绪两种要素交叉引起的,实质上可归结为一类根源,即群体力量的异化。与既有研究关注群体性事件解决手段不同,群体力量在群体性事件产生、发展轨迹中的异化与回归更应被追踪与关注。当群体人同时具有三个共性(理性的缺位、责任意识的缺乏、易于被暗示和传染)时:便会产生群体力量的异化,成为从众,被别有用心的组织者与领导者煽动与利用,此时促使群体人异化的动因反而脱离了私人利益,上升为所谓的集体的、民族的、国家的利益。但正如群体力量所具有的色彩是可控可测可被转变的,群体力量异化后也可在正确途径的引导下回归:当群体人重获理性、社会责任感、独立与主见后,便会发生群体力量的回归,逐步回到正常群众的状态。以群体力量的异化与回归为基点,可对近十年的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发展、升级、结束全过程进行审视(2004-2013):识别组织者、煽动者、参与者、旁观者;区分暴恐事件、意外事件与群体性事件;论证促使群体力量发生角色异化的临界点;提出能够引导群体力量回归正面效应的方案。
【作者单位】: 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社会治理 群体 从众 群众 群体力量 群体性事件 表达方式
【基金】: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犯罪防控研究中心”一般项目“私法文化视域下的群体性事件研究”(FZFK11-02),项目负责人:徐云峰 西南科技大学“中拉民事权利比较研究”(13sxt007),项目负责人:徐文
【分类号】:D631.43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我们正生存着的时代,以及我们即将进入的时代,无疑是一个群体的时代。而群体的时代之所以能够将自己区别于个体的时代,在于群体的无意识超越了个体的有意识。[1]1如何有效因势利导这股由历史孕育出来的力量,成为社会治理现代化至关重要的课题。无论是我国历代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姚顺良;;论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兼论马克思同弗洛伊德和马斯洛的关系[J];东南学术;2008年02期

2 贺海仁;从私力救济到公力救济——权利救济的现代性话语[J];法商研究;2004年01期

3 季乃礼;;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有限理性分析——以贵州“瓮安事件”为例[J];桂海论丛;2014年01期

4 王常柱;;群体性事件的根源、诱因、诉求及伦理应对[J];岭南学刊;2014年01期

5 张爱军;;群体性事件概念之名实辨析[J];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13期

6 赵克;;群体性事件的根源分析及其化解——基于社会运行机制的分析[J];学习与实践;2008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圣方;;国内网络群体性事件理论研究述评[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张立;肖志勇;龙梦晴;;新形势下高校构建科学人才观的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陈振明;马骁;朱梅;赵根根;;群体性事件的成因与对策研究[J];东南学术;2010年05期

4 吕明;;刚性维权与动态维稳——“权利本位说”在维稳时代所遭遇的挑战[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5 刘鹤;;“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再定义[J];电子政务;2012年04期

6 张艳;周翠彬;;基本权利之法哲学辩思[J];福建法学;2009年01期

7 李剑;杨玲;;民族地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以当代彝区的法律实践为例[J];法学杂志;2011年08期

8 郭洁;;现行土地所有权确权程序的变革[J];法学;2008年10期

9 王纳新;田淼;熊俊华;;司法现代化背景下的法官职业化——以两者逻辑关系为视角[J];法制与经济(下半月);2007年06期

10 徐乃龙;朱弋青;;公安机关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的新定位——试议公安机关引导集会游行示威[J];公安研究;2011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群;;社会小组工作在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作用探析[A];陕西省社会学会(2010)学术年会——“关—天经济区社会建设与社会工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郭洁;;现行土地所有权确权程序的改革[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3 王启发;;罗汝芳对儒家经典的理会及其思想史意义——以其泛论《四书》、《五经》和专论《语》、《孟》为中心[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二辑)——明代国家与社会研究专辑[C];2014年

4 邓志伟;;孟子的同心观[A];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创新——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12年

5 付灄;;浅谈道教与唐代士大夫科举入仕的关系[A];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九卷)[C];2014年

6 凌友诗;;从闽派理学看精神文明建设——以胡宏与朱熹的学说为例[A];中华文化与地域文化研究——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年论文选集[第一卷][C];2011年

7 朱光磊;;佛教慈善精神的两层构架与圆善旨向[A];寒山寺文化论坛论文集(2009)[C];2009年

8 焦振廉;;论出土秦汉医书与早期文献整理[A];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第十四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9 窦竹君;;关于农村环境问题的思考[A];第四届河北法治论坛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梁德友;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3 顾波;马克思人本心理观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4 齐恩平;业主权的释义与建构[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于萍;马克思的需要理论[D];吉林大学;2012年

6 陈久奎;我国教育纠纷仲裁制度建构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7 任瑞兴;诉权的法理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8 燕卫华;公务员权利救济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9 蔡国芹;刑事调解制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10 邢秀芳;基于同伴调节的课堂情绪管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艳敏;学习者个体的学习需要分析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杜德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萍;民事再审程序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杨燕青;转型期我国宗教性群体事件的成因分析及政府处置策略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樊振华;我国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法律治理路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李洁;利益配置与转型期我国社会的群体事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董健;中国群体性事件发生机制探源[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8 于珊珊;需要理论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欢;马克思需要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春艳;群体突发事件的预防机制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裴宜理;阎小骏;;社会运动理论的发展[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6年04期

2 夏勇;改革司法[J];读书;2003年01期

3 金俊宏;李春根;;从基层政府与公民间关系看群体性事件诱因[J];电子政务;2011年12期

4 徐乃龙;朱弋青;;公安机关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的新定位——试议公安机关引导集会游行示威[J];公安研究;2011年12期

5 冯仕政;西方社会运动研究:现状与范式[J];国外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6 杨琳;张芝云;;群体性事件推动反思[J];w,

本文编号:7810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7810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f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