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道路交通死亡13年尸检损伤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4 07:20
本文关键词:杭州市道路交通死亡13年尸检损伤特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道路交通死亡 道路交通事故 道路交通碰撞 尸检 损伤
【摘要】:目的:探讨杭州市主城区过去13年间致死性道路交通事故遇难者尸检损伤特征、直接死亡原因,为预防道路交通碰撞、改善创伤急救、减少可避免性死亡提供科学证据。 方法:对杭州市主城区2000—2012年间道路交通事故遇难者尸检资料进行系统的回顾性研究。 结果:杭州市主城区过去13年对2,923例道路交通遇难者进行尸检。受害者主要特征为男性(67.24%,1,964/2,921)、青年(50.23%,1,450/2,887)、工人(49.61%,1,450/2,923)、行人(33.39%,973/2,914)与二轮或三轮车使用者(40.63%,1,184/2,914);致死性道路交通事故好发于通勤高峰(33.08%,967/2,923),大中型货车更易导致致死性道路交通事故(36.90%,1,073/2,908)。遇难者多出现多发伤59.35%(1,724/2,905),尤其是两部位损伤(45.82%,790/1,724)。头部损伤为最常见的单一解剖损伤部位(80.90%,2,350/2,905)。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的中位数分别为75(0-75)与3(3-15),重度ISS评分与重度颅脑损伤分别占99.28%(2,894/2,915)与83.23%(2,432/2,922)。单因素分析表明,遇难者的年龄、交通方式、肇事车型以及碰撞形式与遇难者GCS评分、损伤部位之间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遇难者的年龄、肇事车型与遇难者ISS评分之间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与大中型货车遇难者相比较,自行车遇难者更可能出现单独头部损伤而非多发伤(OR=1.78,95%CI:1.11-2.86);而步行(OR=0.08,95%CI:0.01-0.96)更可能出现多发伤而非单独四肢损伤;小型客车(OR=2.25,95%CI:1.19-4.27)与小型货车(OR=2.67,95%CI:1.28-5.58)遇难者更易出现13≤GCS≤15而非3GCS≤8。同大中型货车肇事相比较,其它肇事车型更可能导致遇难者出现单独头部损伤而非多发伤;摩托车(OR=0.24,95%CI:0.10-0.57).小型客车(OR=0.52,95%CI:0.39-0.70)与小型货车(OR=0.54,95%CI:0.36-0.80)更易导致遇难者出现3≤GCS8而非13GCS15;二轮或三轮车(OR=2.52,95%CI:1.00.6.32)与小型客车(OR=1.73,95%CI:1.02-2.95)更易导致遇难者出现9≤GCS≤12而非3GCS≤8。同正面碰撞相比,碾压(OR=0.37,95%CI:0.26-0.54)与尾随相撞(OR=0.63,95%CI:0.44-0.90)更倾向于导致遇难者出现多发伤而非单独头部损伤;而撞固定物(OR=3.02,95%CI:1.11-8.25)更可能导致遇难者出现单独胸部损伤而非多发伤;尾随相撞(OR=2.18,95%CI:1.51-3.14)更可易出现13GCS15而非3≤GCS≤8;尾随相撞(OR=0.13,95%CI:0.02-0.97)与碾压(OR=0.33,95%CI:0.12-0.92)更可易出现3≤GCS8而非9≤GCS12。同老年组相比较,未成年组更易出现单独腹部损伤而非多发伤(OR=7.28,95%CI:1.25-42.55);青年组更易出现ISS≥25而非ISS16(OR=0.13,95%CI:0.03-0.60);未成年组(OR=0.11,95%CI:0.02-0.82)与青年组(OR=0.45,95%CI:0.29-0.74)更易出现3GCS8而非9GCS12。39.21%(1,146/2,923)的遇难者在ICU死亡,31.65%(925/2,923)的遇难者在急诊室死亡,而29.15%(852/2,923)的遇难者在院前死亡。按划分的单独时间段死亡数占比统计,28.40%(597/2,102)遇难者在伤后1-6h内死亡;23.98%(504/2,102)的遇难者在伤后7-30天内死亡,18.22%(383/2,102)的遇难者在伤后1h内死亡。呼吸循环衰竭是院前死亡与急诊室死亡最主要的原因,分别占89.91%(766/852)与81.08%(750/925)。而感染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是ICU死亡的主要原因,占65.36%(749/1,146)。 结论:严重多发伤和头颅伤是致死性交通伤的主要特点;急性呼吸循环衰竭是交通伤早期的主要死亡原因,感染合并MODS是ICU的主要死亡原因。因此,构建创伤急重症专业救治团队、第一目击者及时识别和处理致死性损伤、早期解除呼吸循环衰竭危机、预防与控制ICU感染与MODS等措施可能减少交通伤的死亡。
【关键词】:道路交通死亡 道路交通事故 道路交通碰撞 尸检 损伤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19.4
【目录】:
- 致谢4-5
- 中文摘要5-8
- Abstract8-12
- 英文缩略词12-14
- 引言14-15
- 1. 对象和方法15-16
- 2. 结果16-28
- 4. 讨论28-32
- 5. 总结32-33
- 参考文献33-37
- 综述37-46
- 参考文献42-46
- 作者简历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世雄,赵新才;中国道路交通事故流行趋势与特征[J];重庆医学;2004年07期
2 王正国;;道路交通伤的现状和未来[J];创伤外科杂志;2011年03期
3 任磊;万立华;李剑波;;重庆市高速公路部分交通事故死亡案例的特点分析[J];创伤外科杂志;2011年06期
4 杨冬泉;王振威;寇玉辉;安帅;王志永;彭建平;荣绍远;张培训;王天兵;姜保国;;259例北京市道路交通事故死亡分析[J];创伤外科杂志;2012年03期
5 刘文华;李丽萍;周指明;梁锦峰;朱瑶;王钢;邓少杰;;深圳市宝安区2004年至2011年道路交通事故伤的特点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年06期
6 郑惠娟;;我国院前急救医疗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外医疗;2009年30期
7 张连阳;;中国大陆交通事故伤救治体系现状[J];交通医学;2011年03期
8 张冬先;洪仕君;赵丽萍;李利华;;摩托车交通事故所致死亡的法医学损伤特征分析[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2年11期
9 高林;田丹平;黄渊秀;邓欣;李黎;谭爱春;何琼;陈田木;胡国清;;摩托车道路交通伤害流行特点及干预措施综述[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3年10期
10 金会庆;中国车祸流行病学研究回顾与展望[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年03期
,本文编号:8486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848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