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治安法论文 >

犯罪青少年生活方式与家庭环境关系

发布时间:2017-09-29 08:09

  本文关键词:犯罪青少年生活方式与家庭环境关系


  更多相关文章: 犯罪青少年 生活方式 家庭环境


【摘要】:目的探讨犯罪青少年生活方式与家庭环境的关系,为预防青少年犯罪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在陕西省青少年犯罪管理所整群抽取的302名男性犯罪青少年和西安市城乡2所中学分层整群抽取的初二到高一年级296名男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犯罪青少年的社交和家庭矛盾性、娱乐性得分分别为(8.84±2.02)、(4.53±1.92)、(4.94±1.58)分,分别高于中学生的(8.01±2.44)、(3.72±2.04)、(4.16±2.04)分(均P=0.000);饮食、药物、锻炼、闲暇、家庭亲密度、知识性、控制性得分分别为(6.77±2.21)、(6.94±2.86)、(6.17±2.38)、(6.09±2.13)、(5.18±1.96)、(2.81±1.43)、(2.91±1.53)分,分别低于中学生的(8.83±2.14)、(10.88±2.23)、(8.36±2.19)、(7.95±2.23)、(5.95±2.31)、(3.47±1.97)、(3.97±2.09)分(均P=0.000);犯罪青少年生活方式各维度与家庭环境各维度存在多项相关关系(r=-0.208~0.374);家庭亲密度、知识性、组织性、控制性对生活方式因子具有多项正向预测作用(β'=0.116~0.253,P=0.000~0.005),家庭矛盾性、娱乐性对药物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0.126,P=0.002;β'=-0.272,P=0.000),对社交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0.099,P=0.020;β'=0.206,P=0.000)。结论犯罪青少年生活方式较不健康,家庭环境较差,家庭环境对其生活方式有明显影响。
【作者单位】: 河北联合大学统战部;
【关键词】犯罪青少年 生活方式 家庭环境
【基金】:河北省教育厅计划项目(SZ2020735)
【分类号】:C913.5
【正文快照】: 青少年犯罪是目前全球化的社会问题,中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据统计,青少年犯罪总数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1]。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发展的、渐进的过程,最初往往表现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问题行为[2],逐步发展到精神空虚、行为失范、结交不良同伴,社会联结弱化乃至断裂,最终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屈智勇;邹泓;;家庭环境、父母监控、自我控制与青少年犯罪[J];心理科学;2009年02期

2 赵敏;李莉;;青少年问题行为的研究综述[J];新西部;2010年09期

3 张海芳;陈青萍;;高中生家庭环境与心理健康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7年11期

4 李慧民,王黎;犯罪青少年不良行为及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年05期

5 方晓义,李晓铭,董奇;青少年吸烟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兴华;方晓义;刘勤学;刘杨;;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社会适应比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方晓义,郑宇,林丹华,张锦涛;友伴网络结构与中学生的吸烟行为[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年04期

3 杨阿丽;方晓义;;父母消极抚养方式与父母冲突和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年04期

4 杨阿丽;方晓义;涂翠平;李红菊;;父母冲突、青少年的认知评价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年02期

5 吴梅生;;中小企业家心理状况调查与高校实用人才培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6 丁翼;;法学图书学术影响力分析(国内学术著作)——基于CSSCI(2000-2007)[J];东岳论丛;2009年11期

7 张明明;佘建华;;研究生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大众科技;2012年05期

8 明文东;明明;马德珍;;山区小学生家庭环境与心理健康相关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年07期

9 王燕飞;;犯罪学中的犯罪概念研究之比较[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10 冯骁聪;;诈骗犯罪的结构特征及预防对策实证研究——以C市主城50起诈骗案件为样本[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成;;青少年网络犯罪研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2 刘斌;;我国少年违法犯罪与少年司法制度的完善[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3 吴霞;;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忠;《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视域下私营部门利益冲突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2 王连生;价格违法犯罪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周娅;短期自由刑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赵军;卖淫刑事政策实证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5 黄国平;女性服刑人员中精神创伤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关系以及PTSD的心理学、认知功能、神经生化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6 贾文宇;假释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7 张波;职务犯罪预防体系信息共享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张乃兴;基于学校和家庭环境的深圳市中小学师生健康素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常淑敏;青少年暴力犯罪:危险因素与发展资源的作用机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10 黄石;转型期犯罪治理模式变迁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新;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调查与思考[D];湘潭大学;2010年

2 刘婷;初中生视觉素养教学活动探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3 高立文;潍坊市五年来流动人口犯罪调研报告[D];山东大学;2010年

4 李丹;新型受贿犯罪预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韩小慧;男性犯罪青少年的教养方式和自我控制[D];河南大学;2011年

6 马爽;信用卡犯罪的原因和预防[D];吉林大学;2011年

7 冯宁;我国公诉制度改革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王楠;大学生自我概念、亲社会行为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素蕙;中职生问题行为调查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程志斌;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剑;未成年罪犯的家庭环境研究[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0年02期

2 程虹娟,龚永辉,朱从书;青少年社会支持研究现状综述[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年05期

3 蒋奖;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年01期

4 崔萧;;初中学生行为问题调查与建议[J];中国热带医学;2008年02期

5 左占伟;石岩;;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的关系[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6 余毅震,史俊霞,黄艳,王俊;家庭因素与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关系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2005年10期

7 方晓义,林丹华,房超;感知的和实际的友伴吸烟行为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年02期

8 崔丽霞,雷雳;中学生问题行为群体特征的多视角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年03期

9 方晓义,董奇;初中一、二年级学生的亲子冲突[J];心理科学;1998年02期

10 周宗奎,万晶晶;初中生友谊特征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5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爱红;中学生问题行为及其与自尊、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仇凤琴,黄永兰,孙文英;犯罪青少年的父母养育方式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年04期

2 马洁;朱传芳;王文娟;李伟;;天津市犯罪青少年个性特征的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9年05期

3 吴梦珍;;香港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探讨[J];青年研究;1987年02期

4 ;违法犯罪青少年教育转化规律初探[J];青年研究;1983年12期

5 赵山明;赵汗青;张喜转;;犯罪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的特征[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年17期

6 杨伟伟;罗大华;;青少年罪犯的个性特征研究及矫治建议[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7年06期

7 大XZ克已;朱旭红;;日本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犯罪[J];当代青年研究;1993年Z1期

8 李刚;彭驾殟;;台湾少年犯罪何其多[J];世界教育信息;2001年11期

9 本刊编辑部;;以宽容之心对待违法犯罪青少年[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7年04期

10 杨霞;;花儿未开因何凋谢?[J];新长征(党建版);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改平;曾果;刘婧;冯敏;郭宏霞;;家庭环境对学龄儿童身体活动的影响[A];“全国老年营养学术研讨会”暨“四川省营养学会成立二十周年庆祝会”会议录[C];2008年

2 张伟;;《初中学生家庭成长环境对学业影响的研究和对策》课题研究报告[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3 王俊;;家庭环境对脑性瘫痪儿童综合能力和智力的影响[A];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2003年康复医学发展论坛暨庆祝中国康复医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4 王金良;;家庭环境与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之间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陈炳林;;家庭环境对潜能生学习影响的调查与分析[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6 谭明海;;创新家庭育人环境,,促进孩子健康发展[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7 陈健芷;沈悦;;3—5岁儿童家庭环境、同伴关系与心理理论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杨明;程绍珍;;高中生网络成瘾与家庭环境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乔晓红;俞建;高鸿云;;性早熟女童行为问题及家庭影响因素调查[A];第23届全国中医儿科学术研讨会暨儿科名中医讲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10 郭田友;郭兰婷;杨闯;;ADHD的适应行为与其家庭环境的关系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张琪;“婚内单身”悄然开始[N];兰州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张奇妙;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N];台州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徐园 蒋一娜;节约:我们的责任[N];浙江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于月光 通讯员 盖峰 李媛媛;新郎·希努尔以鲜明个性获中国生活方式最佳品牌[N];中国工业报;2006年

5 银华基金公司副总经理 石松鹰;高估值时代的生活方式[N];中国证券报;2007年

6 张仲礼;环境保护:从生产方式向生活方式的转轨[N];解放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郑丽虹;让逛书店成为一种生活方式[N];深圳特区报;2006年

8 ;“号码百事通”引发百姓生活方式新变革[N];学习时报;2006年

9 实习记者 于晓媚;吸收iPhone式灵感[N];通信产业报;2007年

10 本报通讯员 朱晓进邋徐建彬 本报记者 杨新明;扮美家园,从改变生活方式开始[N];南通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海英;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生态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孔祥田;经验、民主与生活[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3 孙蕾;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入学准备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陈卫华;论西方审美文化视野中的波希米亚精神[D];浙江大学;2008年

5 买提库尔班·买吐迪;维吾尔饮食文化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6 张秀武;技术设计的哲学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7 周晶;20世纪前半叶西藏社会生活状态研究(1900-1959)[D];西北大学;2005年

8 沈再新;散杂居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变迁研究(1949~2008)[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9 张忠彬;DNA损伤修复基因多态性与慢性苯中毒遗传易感性[D];复旦大学;2005年

10 彭莉;重庆市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及其社会环境影响因素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海芳;男性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环境、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干预对策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忠;家庭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影响与对策[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谢莹;家庭环境与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关系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4 于景科;已婚育龄妇女生命质量与家庭环境因素的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纪藕香;成都市职业高中生家庭环境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6 胡力;强迫症患者的家庭环境相关因素及其内部分歧的配对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7 林美春;高中生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8 银娟;大学生内隐攻击性与家庭环境的关系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9 张珊明;中学生问题行为及其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关系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吴玲玲;4-6岁幼儿情绪理解发展及其与家庭环境的联系[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408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nzuizhian/9408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8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