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1776年《宾夕法尼亚州宪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3 06:16

  本文关键词:1776年《宾夕法尼亚州宪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1776年《宾夕法尼亚州宪法》 早期州宪 美国宪政史


【摘要】:宾夕法尼亚被视为“美国独立后的一个先兆,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个大共同体”,它的社会模式和政治形式为美利坚共和国的政治模式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在后来的美国政治发展史上都扮演着“领导者”的角色。1776年《宾夕法尼亚州宪法》作为北美第一次制宪浪潮中的代表,在美国宪政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 在国父富兰克林领导下制定的1776年《宾夕法尼亚州宪法》是宾夕法尼亚殖民地长期以来“宪政”实践的法律确认。佩恩在宾夕法尼亚这块“神圣试验场”建造乌托邦式的理想国,由其颁布的《自由宪章》、《政府框架》代表了殖民地时期最先进的宪政实践,从而奠定了1776年《宾夕法尼亚州宪法》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然而,1776年《宾夕法尼亚州宪法》的制定并非一帆风顺,其制定、通过的过程同样充斥着激烈的辩论。不同阶层和社会地位者围绕着立宪的若干基本问题各抒己见,论争不断。这场宪政思想的论争带来的是立宪方式的革命,,宾夕法尼亚遂率各州之先,开创了特别会议制定宪法的先河。 从内容而言,这部包含《权利宣言》和《政府框架》也可圈可点:如将《权利宣言》置于《政府框架》之前以示对权利和自由的保障的重要性;降低选举权的取得条件,扩大议会的基础;一院制的议会结构,强调民意的重要性;确立宪法至上原则;规定修宪方式及修宪程序;等等。 这些特点在革命时期的美国无疑具有开拓性的意义。随着美国革命的高涨,这部宪法不但影响到后来州宪的起草,美国联邦宪法的制定与批准,还随着富兰克林漂洋过海,对大洋彼岸的大革命时期的法国政治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1776年《宾夕法尼亚州宪法》 早期州宪 美国宪政史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71.2;DD91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导言9-14
  • 第一章 殖民地时期的宪政实践14-20
  • 第一节 宾夕法尼亚殖民地的历史发展14-15
  • 第二节 佩恩及其“神圣实验”15-17
  • 第三节 “神圣试验”的宪政意义17-20
  • 第二章 《宾夕法尼亚州宪法》的制定20-31
  • 第一节 立宪方式的革命21-26
  • 第二节 宪政理念的突破26-31
  • 第三章 《宾夕法尼亚州宪法》的内容与精神31-40
  • 第一节 宪法序言与结构31-32
  • 第二节 《权利宣言》的原则与精神32-35
  • 第三节 《政府框架》的制度与内容35-40
  • 第四章 《宾夕法尼亚州宪法》的影响40-47
  • 第一节 《宾夕法尼亚州宪法》对美国宪政的影响40-45
  • 第二节 《宾夕法尼亚州宪法》的域外影响45-47
  • 结语47-48
  • 参考文献48-52
  • 附录52-62
  • 图例62-64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64-65
  • 后记65-67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庆山;美国历史上的土地测量制度[J];安徽史学;2004年04期

2 许国林;论高关税政策与近代美国的崛起[J];北京商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3 杨伶俐;;简析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与自由平等[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田姣姣;;美国人的根源性[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12期

5 杨建国;张新可;;探析美国主流社会白人“责任观”的历史起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邵晓秋;;二十世纪初美国外交政策的时空性[J];党史文苑;2009年04期

7 朱锋;;美国历史上的人权问题[J];国际政治研究;1990年02期

8 李春芳;;美国西部开发中的社会矛盾化解及启示[J];甘肃理论学刊;2008年04期

9 杨德祥;论美国殖民地时期的清教影响[J];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06期

10 王逸飞;论政治权威对法治的推动作用[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凡美;“内部改进”与美国早期国家构建(1801-1833)[D];南开大学;2010年

2 夏泽祥;美国宪法第九修正案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任方;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军事战略决策[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爽;“美国至上”:对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一种解读[D];复旦大学;2004年

5 张健;新闻自由与经济自由的和谐与悖谬[D];复旦大学;2005年

6 窦玲;制度供给差异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D];西北大学;2006年

7 谢志超;爱默生、梭罗对《四书》的接受[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8 易彬;论穆旦诗歌艺术精神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丁力;美国西进运动的制度变迁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0 李同民;我国受刑人权利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卓然;丹尼尔·韦伯斯特的国家主义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伟;从两次世界大战看美国“中立”政策[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朱继婷;查尔斯·埃文斯·休斯的早期政治和外交生涯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吕瑞;美国早期州立大学简论(独立战争前后至1910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徐鹏;镀金与进步时代美国大企业主的财富之源与归向[D];河南大学;2011年

6 黄佩佩;潘恩思想对18世纪末英国工人运动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娟;中美两国中学历史教科书在课程目标中的体现比较[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思远;论美国西进运动中的商业资本及其对西进运动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1年

9 段浩静;19世纪中期美国的爱尔兰移民[D];内蒙古大学;2011年

10 穆歌;赫尔会所的社会化教育活动之探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232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0232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f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