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罗斯福新政以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意识形态
本文关键词:论罗斯福新政以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意识形态
更多相关文章: 意识形态 麦迪逊主义 杰斐逊主义 联邦最高法院
【摘要】:罗斯福新政以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从“三权中最不危险的一权”逐渐发展成为三权中举足轻重的力量,并在美国人民心中树立了崇高的威望。作为三权中唯一的非民选机构,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是宪政的坚定维护者。当美国政府中的民选机构---立法机构与行政机构---为了选票不愿意做出决定的时候,联邦最高法院就介入并解决问题。而对于诸如同性婚姻合法化,种族歧视以及堕胎等社会议题的处理上,联邦最高法院的意识形态往往深刻地影响着案件的裁判结果,影响着美国社会的走向。笔者也是在这种想法的启发下对联邦最高法院的意识形态进行研究。 经济危机爆发后,民主党人罗斯福以杰斐逊主义包装了自己的新政,并通过“法院改组计划”将杰斐逊主义灌输至联邦最高法院中,联邦最高法院的地位逐渐下降,民选的立法与行政机关的触角伸至美国的各个角落里。民主党人对联邦最高法院的改造引起了共和党人的注意,自斯通大法官起,经过几代共和党人的努力,杰斐逊主义被清除出联邦最高法院,联邦最高法院重新树起了麦迪逊主义的大厦,发挥了比麦迪逊在设计宪法时所期待的更为重要的作用。 联邦最高法院的一个重要职能是实现宪政与民主的平衡,实现对民选机构的权力的限制,实现麦迪逊对人民权利的保护的政治构想。本文通过对罗斯福新政以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审判过的影响深远的案件进行分析和梳理,从案件审理过程和裁判结果了解并分析诸位大法官对各个案件的法律观,,价值观和政治观。从历史的高度,俯瞰罗斯福新政以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意识形态以及其历史背景和形成原因,试图从另外一个视角解读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其不仅仅是一个三权中的一个司法机构,更是一个政治机构,一个虽有各方政治势力博弈并受其影响,但也有自己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机构。
【关键词】:意识形态 麦迪逊主义 杰斐逊主义 联邦最高法院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71.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导论9-11
- 第一章 休斯法院:杰斐逊主义兴起11-15
- 第一节 休斯法院前期(1930 1937):否定新政11-13
- 第二节 休斯法院后期(1937 1941):支持新政13-15
- 第二章 斯通法院和文森法院:民主党人的分裂15-20
- 第一节 斯通法院:伏笔15-16
- 第二节 文森法院:民主党人分裂16-20
- 第三章 沃伦法院:突破杰斐逊主义20-29
- 第一节 背景20
- 第二节 布朗诉教育委员会:定调20-24
- 第三节 反对麦卡锡主义:限制国会的权力24-26
- 第四节 米兰达案:限制行政权26-27
- 第五节 沃伦的遗产:重新定义民主27-29
- 第四章 反向革命:杰斐逊主义的消亡29-45
- 第一节 伯格法院:承上启下29-32
- 第二节 伦奎斯特法院:右派革命32-35
- 第三节 布什诉戈尔:麦迪逊主义的胜利35-42
- 第四节 罗伯茨法院:继续前行42-45
- 第五章 结语45-50
- 第一节 政治的法院45-47
- 第二节 保守的法院47-48
- 第三节 宪政的法院48-50
- 参考文献50-52
- 后记52-53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静;;社会转型时期美国就业女性的困境、原因及影响分析(1870—1920)[J];安徽史学;2010年06期
2 刘忠;;作为一个偶然地区性事件的正当程序革命[J];北大法律评论;2007年02期
3 张敏;;宪制转型视野下的香港行政主导体制[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10年04期
4 林林;;邓玉娇案的法文化比较[J];比较法研究;2009年06期
5 陶成鹏;;对长三角媒体曝光市民交通违章的思考[J];传媒观察;2009年05期
6 李恒;;美国区划发展历史研究[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年02期
7 雍奎;;论美国宪政制度发展过程中的大智慧[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欧阳天健;;从肖志军一案所想到的[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年07期
9 滕宏庆;;恐怖的大法官——紧急时期的美国宪法解释[J];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2011年00期
10 胡卫;;平权措施背后的哲学争论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湖南社会科学;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冯子轩;;政府信息公开与保密立法的衔接问题探究[A];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唐玉沙;;“反差”背后的思索——负面司法舆论下的法院形象重塑[A];探索社会主义司法规律与完善民商事法律制度研究——全国法院第23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C];2011年
3 孙振庆;;法官形象定位与司法公信力的提升——以群众司法需求和法官职能为视角[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2年
4 陈亚尔;;“赢在二审”——有害正义:刑事诉讼中的博弈关系难题[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2年
5 黄琪;谢锐勤;;看得见的正义:刑事被告人知悉制度透视——以法院/法官的行动选择为视角[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2年
6 程波;;论美国对抗性宪政文化及其在20世纪的发展变革[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20世纪西方宪政的发展及其变革[C];2004年
7 蔡东丽;;司法能动与司法自制之间——罗斯福新政与联邦最高法院司法理念的变迁[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英美法系及其对中国的影响[C];2008年
8 余甬帆;;美国“黄狗”合同的历史探析[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英美法系及其对中国的影响[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雅云;中国共产党领导司法的历史嬗变[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崔雪丽;美国宪法解释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杨超;美国“肯定性行动”中黑人就业政策研究(1965-2000)[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天林;侦查行为侵权司法救济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陆永;当代中国警政与现代国家成长[D];南京大学;2012年
6 张龙;行政知情权的法理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7 冯军;刑事判决的合法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丁天球;比较法视野中的刑法不溯及原则的宪政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9 徐道稳;中国社会政策转型研究[D];南开大学;2007年
10 邓巍;德沃金法律阐释理论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征;美国堕胎立法之历史沿革[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黄永庆;美国宪政史上黑人民权的演变[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刁敏恒;美国宪法对政治言论自由之保护与限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刘海江;萨蒙·P·蔡斯的政治生涯[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宋冠超;合宪性法律解释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龙晓华;童工:儿童,还是工资劳动者?[D];河南大学;2011年
7 高磊;中国少数民族生育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陈光磊;美国民主宪政的实践和公民权利的演变[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9 马允;美国公共信托理论评介[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10 黄丹;法院调解制度的法理学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391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039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