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现代性视域中的土地革命(1947-1953)

发布时间:2017-10-27 18:15

  本文关键词:现代性视域中的土地革命(1947-1953)


  更多相关文章: 土地革命 合法性基础 阶级划分 土改法庭 国家观念 乡村权力文化网络


【摘要】:从1947年10月10日《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实施到1953年春,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我国广大乡村普遍实行了土地改革。这场以土改为旗号的革命运动对农村的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与共产党人之前所领导的几次土改运动不同,这段时期的土改发生在建国前后,,是以颁布全国性的法律以及通过广泛设立的人民法庭来推进的,它也因此被打上了现代性的烙印。本文从传统帝国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型的视角出发,选取1947年到1953年的土地革命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土地革命在往农村输入国家观念和渗透国家权力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本文除引论、结论部分外,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国家缺位的传统乡村的政治结构展开分析,在国家-社会二元对立的模式下,士绅阶层在国家与乡村的公共领域扮演着重要的沟通中介角色;然而,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被强行拉入了现代化的进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随之建立起来的民国政府并未使中国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民族国家。传统的政治-道德秩序受到了严重削弱,士绅权威遭受到多方面的冲击。民国政府推行一系列县政改革,重建保甲制度,试图完成对乡村的治理,这样一种以经纪模式为运作特点的保甲体制没能实现对乡村的整合,反而致使国家陷入“政权扩张的内卷化”困境,削弱了国家在乡村的权威。 第二部分,对共产党人的革命道路与革命技艺展开深入研究。如何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实现政治救国是当时各类政治力量的首要任务。共产党人的革命任务就是把农民从封建、宗族等形形色色的身份束缚中解放出来,革命必然要推翻乡村的传统政治格局。因此,土改运动的开展离不开共产党人革命技艺的施展,通过发动“诉苦”、下派工作队和采用运动式治理模式,不仅实现了动员和联合农民,而且有效传播了国家观念。共产党人将革命正义与农民的朴素道德实现了有效结合,通过在每个村庄开展的土改运动实现了大传统与小传统的融洽合流,帮助国家与农民实现“合谋”,为新国家的权威奠定了基础。 第三部分,从“教育农民是严重问题”这一问题出发,教育农民的实质便在于输入一种现代国家观念。首先,共产党人有效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成功向乡村输入阶级斗争思想,通过划分阶级使广大农民感受到国家的存在,国家观念以一种巧妙的方式传播开来。其次,通过运用法律来动员群众进行土改,积极发挥人民法庭的政治功能:法庭审判不仅展现了国家暴力的强制性,同时也宣示了国家存在的合理性和正当性,成为了国家权力彩排的最佳场所。最后,通过完善农会组织,培养忠诚于国家的干部队伍,建立以基层政权和党组织为核心的权力文化网络,国家权力和国家观念得到了进一步传播。 本文的结论倡导从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使命来看待共产党人领导的土地革命,20世纪的中国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的全面崩溃,依靠国家推进模式的转型缺乏稳定的政治制度和民众较为认可的统治权威,中国的国家转型难以通过改良来完成。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依赖抽象的法律机制将所有公民团结在一起,而实现这一任务的前提便是将民众从以往的地域、家族、文化传统等“枷锁”中解放出来。本文从“送国下乡”这一研究视角对土地革命进行深度分析,肯定了土地革命在传播国家权力和导入国家观念方面所做的贡献。
【关键词】:土地革命 合法性基础 阶级划分 土改法庭 国家观念 乡村权力文化网络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9;D922.32
【目录】:
  • 内容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论10-15
  • 一、 背景:现代革命的中国语境15-21
  • (一) 国家缺位的传统乡村15-18
  • (二) 转型时期的乡村危机18-21
  • 二、 革新:革命道路与革命技艺21-34
  • (一) 共产党人的革命战略21-24
  • (二) 土改运动中的革命技艺24-27
  • (三) 如何构建新的国家权威27-34
  • 三、 重塑:现代国家理念的渗入34-43
  • (一) 阶级划分中的国家隐喻34-36
  • (二) 土改法庭的政治功能36-39
  • (三) 重建乡村权力文化网络39-43
  • 结论43-45
  • 参考文献45-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润生;;新区土地改革的回忆——农村变革回忆之一[J];百年潮;1999年10期

2 陈先初;;从民族意识之培养到民族国家之建立——张君劢关于中国问题的民族主义思考[J];船山学刊;2007年04期

3 叶舒宪;;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J];党建;2010年07期

4 佘君;建国初期土地改革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2年05期

5 王希;活着的宪法[J];读书;2000年01期

6 李里峰;;运动式治理:一项关于土改的政治学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于建嵘;20世纪中国农会制度的变迁及启迪[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8 孟永;;“个人”走入“阶级”:民族国家建构的历史必然[J];甘肃理论学刊;2012年01期

9 刘艳;杜仕辉;;土地改革研究综述[J];传承;2010年03期

10 武力;;要重视土地改革对乡村社会的深远影响——读《土地制度变动与中国乡村社会变革》有感[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1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翠玉;西南地区实施《土地改革法》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046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1046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5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