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社会”辨析——以“社会”为中心的考察
本文关键词:“法治社会”辨析——以“社会”为中心的考察
【摘要】:中国法学界主流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平面特质,决定了对法治社会内涵理解的单一性。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然、社会与实践属性,以及人的国家、社会与共同体身份之存在方式的理论,法治社会应包含法治"人民"社会、法治"臣民"社会与法治"公民"社会三个层次。法治"人民"社会主要体现社会主体的"政治人"属性,其核心内容是法律规范与限制权力;法治"臣民"社会主要体现社会主体的"经济人"属性,其核心内容是保障权利与依法行政;法治"公民"社会主要体现社会主体的"法律人"属性,其核心内容是法律意识与遵守法律。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20.0
【正文快照】: 作者孙文恺,法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210023)2014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将“法治社会”推进了法学研究者的视域。什么是法治社会?如何对法治社会进行理论解读?怎样理解“法治社会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存生;;法治社会的“法”与“治”[J];比较法研究;2005年06期
2 都本有;建立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几点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2005年03期
3 秦国荣;法治社会中法律的局限性及其矫正[J];法学;2005年03期
4 姜明安;;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相互关系[J];法学杂志;2013年06期
5 苗连营;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法治社会的生成[J];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6 马长山;从市民社会理论出发对法本质的再认识[J];法学研究;1995年01期
7 刘作翔;法治社会中的权力和权利定位[J];法学研究;1996年04期
8 刘东升;公民道德培育与法治社会实现的探析[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杨宝国;;构建和谐社会应当首先创建法治社会[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卓泽渊;;和谐社会与法治社会的双向构建[J];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志远;;质询权初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1期
2 宁立志;曹亚玲;;从经济法视角看社会团体的法主体地位[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3 刘大洪;殷继国;;论行政垄断的法文化成因及其规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4 丁增锋;史翠婷;;论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当代启示[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丁关良;农业经济法的基本原则[J];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6 吕明;;现代律师制度功能新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郑敏;;马克思与萨特异化理论之比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8 王强;;中国法治化的动力模式及其必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李夏灵;;传统在法治社会中的定位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2期
10 吕明,方罗来;法治是基本环境 德治是根本策略——统治阶级意志实现的问题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李拥军;刘雪斌;韦霏;;中国法理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3 韩庆祥;张艳涛;;马克思哲学的大众形态、学术形态、政治形态及其历史命运[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4 孙波;;自然辩证法的黑格尔哲学渊源[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5 陈其荣;;唯科学主义:基本特征、合理性与局限性及其超越[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马存利;;生态文明与生态治理的法哲学思考[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苗海强;曹海涛;;公民社会与中国农村[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4年“社会工作、社会学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石冬梅;许月明;;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中的城乡发展关系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沿海经济”高层论坛暨省专家献策服务团换届大会论文集[C];2007年
9 廖曜中;;当前农民工犯罪的根由、特点及应对策略[A];湖南省犯罪学研究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8年
10 吴晓明;;论马克思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国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民生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林青;地方立法听证主体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刘阿华;论依法按政策行政原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胡骏军;法治背景下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缪仲妮;政府环境责任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邹舒然;网络传播对我国公民社会构建的促进作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尹琪;论恶意诉讼的法律规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解秋凤;东西方生态伦理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9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李成晓;论我国行政问责制的立法完善[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胡水君;;法律局限性探讨[J];法学天地;1996年01期
2 郭道晖;;以社会权力制衡国家权力[J];法制现代化研究;1999年00期
3 王平正;利益衡量:行政补偿的制度功能[J];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4 孙笑侠;法律家的技能与伦理[J];法学研究;2001年04期
5 刘作翔;;廉政与权力制约的法律思考[J];法学研究;1991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于延晓;[N];人民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杜晓 本报实习生 许尚楸;[N];法制日报;201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以谦;清除人治障碍 建设法治国家[J];长白学刊;2000年02期
2 程宗璋;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要素[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3 王金堂;论法治的内涵及法治国家的实现[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4 王工厂,都泓泽;试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般条件[J];学习论坛;2000年01期
5 贾敏;;民主政治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作用[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6 李步云;;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标志[J];山东人大工作;2000年02期
7 ;建设法治国家需要树立人大权威[J];人民之声;2000年01期
8 张心泉;;目前我国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山东人大工作;2000年10期
9 陈玉珍;;建设法治国家应德法并重同施[J];社科与经济信息;2001年05期
10 郭延军;估量法治成本与建设法治国家[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贵明;;论精神文明与依法治国[A];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全国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9年
2 熊伟;;公共财政、民主政治与法治国家[A];财税法论丛(第5卷)[C];2004年
3 叶尚_g;;实施依法治国方略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A];高举旗帜 继往开来——吉林省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4 陈永强;;试论实现“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A];“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张晓燕;;依法治国与党的执政方式的变革[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执政党建设”理论研讨会会议资料汇编[C];2001年
6 高玮;;法治与科学社会发展[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6年
7 姜延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几点思考[A];当代法学论坛(2008年第1辑)[C];2008年
8 高军;;依法行政 构建法治政府[A];服务型、责任型、法制型政府建设论文集(《吉林政报》2006·理论专刊)[C];2006年
9 刘铁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指针——学习邓小平的法治思想[A];最珍贵的精神财富——黑龙江省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4年
10 张淑芳;;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法律建构[A];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法律问题——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薇薇;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N];今日信息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杜晓 本报实习生 许尚楸;权威解析三个“法治”为何要“一体建设”[N];法制日报;2013年
3 程海波;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N];光明日报;2013年
4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 沈春耀;建设法治国家须打破“差序格局”[N];光明日报;2013年
5 本社记者 王国升;努力为建设法治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3年
6 记者 周斌;推动法学教育与司法实务相互融合 为建设法治国家提供人才保证智力支持[N];法制日报;2013年
7 记者 刘军;四中全会是“依法治国”的里程碑[N];光明日报;2014年
8 刘太刚;法治国家的“良法”背景[N];法制日报;2003年
9 石国胜邋宋伟;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N];人民日报;2007年
10 中央政法委秘书长 王胜俊;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N];法制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钟爱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政治权力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2 张金来;依法执政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3 王玲;俄罗斯联邦法治化进程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黄捷;论程序化法治[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晓燕;依法治国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6 吴丹梅;法治的文化解析[D];黑龙江大学;2003年
7 李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博;简论我国法治国家的构建[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刘广;试论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D];湘潭大学;2005年
3 胡泽勇;公民的涵义、地位及其意义[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刘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建设法治国家进程的探析与思考[D];中共吉林省委党校;2010年
5 陶庆婷;在和谐社会构建中推进法治国家进程[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徐璐;论公民意识与法治建设[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3年
7 张冲;公民法治素养的现状及培养路径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8 祝琳;转型时期俄罗斯法治的构建与发展[D];安徽大学;2011年
9 李清;试论列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构想及其当代价值[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文;社会主义与法治[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本文编号:12048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204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