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司法判决书的可接受性及其启示——法律修辞学的视角
本文关键词:美国司法判决书的可接受性及其启示——法律修辞学的视角
【摘要】:作为修辞学与法学的融合体,法律修辞学不仅关注法律语境中语言的具体运用,更加关注如何通过正当、合理的修辞论证,寻求可接受的法律结论。在法律修辞学视角下审视美国判决书可以发现:判决书的修辞目的、修辞主体和修辞受众构成了判决书的修辞情境,判决书的可接受性与其修辞情境密切相关;理性论证、情感论证和人格论证是美国判决书寻求可接受性的三大手段,其中,理性论证侧重于法律评价,关注特殊受众,而情感论证和人格论证更强调社会意义,关注一般受众,三种论证手段有效结合,共同说服修辞受众,实现判决书最大限度的可接受性。研究发现有助于对中国判决书诟病的反思并为中国法官在司法裁判的思维和修辞运用方面提供一些借鉴。
【作者单位】: 西北政法大学法律语言研究中心;
【基金】:2013年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科与专业建设专项资金一般项目“失范与规范之间:刑事庭审秩序的理路与进路(2013WYXM0050)” 2014年湛江市科技攻关项目“对比修辞视域下的司法判决书研究(2014B01074)” 2012年广东医学院科研项目“中美法庭判决书之对比修辞研究(XQ1141)”
【分类号】:D971.2;D90-055
【正文快照】: 美国司法判决书的可接受性及其启示——法律修辞学的视角何静秋(西北政法大学法律语言研究中心,西安710122)司法判决书是指法院在案件审理终结后,依据查明的事实和适用的法律,对某案件的实体问题做出的权威性的判定。司法判决书是一国诉讼制度特点的综合表现,是展示一国法律制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暴风;;如何提高讲课的可接受性[J];公安论坛;1986年02期
2 孙丽元;对翻译中可接受性问题的几点思考[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3 刘宝璋;;论可接受性理论在法律发展中的作用[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官员的智慧与学者的智慧不同[J];探索与求是;1999年03期
5 巴鲁克·菲施霍夫;汤雯雯;;可接受的风险:一个概念建议[J];交大法学;2011年01期
6 胡象明;试论建立政策权威的必要性及其原则[J];社会主义研究;1993年02期
7 曾严;;裁判依归:公正性与可接受性之博弈[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8 万巍;;从合理的可接受性到对话理性——《理性、真理与历史》中的多元论观点研究[J];理论界;2012年04期
9 谢小瑶;赵冬;;裁判可接受性的“理想”与“现实”——源于听众理论的启示[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13年01期
10 黄雨静;;利益衡量基本问题初探[J];法制与社会;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二平;李大治;;公共政策制定程序与可接受性[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句容市第三中学 王爱华;浅谈教学中的批评艺术[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8年
2 陈友谊;增强思想工作的“可接受性”[N];解放军报;2003年
3 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喻中;寻求至当的司法[N];检察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金木;判决可接受性的实证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2 张纯辉;司法判决书可接受性的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玉芹;论判决的可接受性[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2 刘蕾;论判决的可接受性[D];厦门大学;2008年
3 孟婕;从语篇可接受性角度看高校简介的英译[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4 郭红霞;从可接受性角度分析酒店简介的英译[D];内蒙古大学;2010年
5 谭杨;论司法的可接受性[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6 邓中敏;语篇视角下的翻译可接受性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3年
7 夏丽君;试论诉讼裁判可接受性[D];南京大学;2012年
8 刘焕霞;机器辅助汉语新闻英译可接受性实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9 杨国恩;论裁判文书的可接受性[D];苏州大学;2010年
10 梁婷婷;认知中的英语语义的可接受性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2076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207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