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政策工具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印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政策工具比较研究
【摘要】:基于中印1990-2013年与信息技术产业相关的技术创新政策,利用Rothwell和Zegveld(1981)技术创新政策工具分类,比较了中印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政策工具在供给导向、环境导向和需求导向下的异同。结果发现,在供给导向下,两国使用政策工具比例相当,且信息工具是两国最常用的供给工具;在环境导向下,中国使用的工具比例高于印度,但印度更倾向于通过法律规制工具突出政策的延续性和权威性;需求导向下,印度使用的工具比例高于中国,表明印度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比中国更成熟。最后,提出了统筹设计供给导向型政策工具、合理布局环境导向型政策工具、大力推进需求导向型政策工具的使用、主动构建信息技术产业生态系统等政策建议。
【作者单位】: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商学院;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CGL01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303234) 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重点项目(SZ201310031018) 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项目(2012D005008000001)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2JGB071)
【分类号】:F49
【正文快照】: 0引言信息技术产业对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8%~10%,逐渐成为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和发展中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和印度均非常重视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信息技术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红芹;印度是如何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及网络经济[J];现代企业;2000年09期
2 孙红芹;印度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及网络经济的做法[J];中外企业文化;2000年21期
3 孙红芹;印度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及网络经济的做法与启示[J];华南金融电脑;2000年12期
4 孙红芹;印度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及网络经济的做法与启示[J];经济工作导刊;2000年21期
5 孙红芹;印度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及网络经济的做法与启示[J];经济视角;2000年12期
6 孙红芹;;印度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及网络经济的做法与启示[J];天津经济;2000年11期
7 卢新德;信息技术产业增长理论与我国的实践[J];当代亚太;2001年04期
8 赵玉麟,林晨辉;信息技术产业:现状、问题与前景[J];宏观经济管理;2001年04期
9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课题组;信息技术产业对国民经济影响程度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1年12期
10 薛秀清;发展邯郸市信息技术产业的思考[J];社会科学论坛;200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海盛;;知识经济与信息技术产业[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2 薛敬孝;张兵;;论信息技术产业在美国新周期中的作用[A];美国新经济周期与中美经贸关系——全国美国经济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柳克俊;;“入世”与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开放与竞争[A];西部开发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2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殷醒民;;上海信息技术产业全球定位的实证分析[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5 张明杰;;江泽民关于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理论与贡献[A];新中国60年研究文集(3)[C];2009年
6 徐长生;;美国总供给持续扩张的原因分析[A];面向新世纪的中国经济[C];2000年
7 陈元勇;;福建省信息化建设计划与图书馆的对策[A];文献·信息·网络——福建省社科信息学会十周年纪念论文集[C];2000年
8 黄承祉;;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打造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A];浙江企业信息化与自动化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许边;谢志明;;桥头堡环境下信息化助力我省机械装备和制造业实现跨越发展[A];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崔巍;;再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与工业化促进信息化[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亚辉;我信息技术产业规模世界第二[N];人民日报;2004年
2 ;江泽民同志《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文章发表座谈会召开[N];人民日报;2008年
3 记者 姜岩;信息技术产业:今年能否出低谷?[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4 中央军委委员、总政治部主任 李继耐;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思想和战略方针[N];人民日报;2010年
5 本刊记者 何卓;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钱景”看好[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6 中共陕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 娄勤俭;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十二五”发展的思考[N];人民日报;2010年
7 记者 李雁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有望年内出台[N];上海证券报;2011年
8 姜洋;学习江泽民论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文章[N];中国计算机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余祖江;“下一个4万亿”持续升温 信息技术产业进入新增长期[N];通信信息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傅江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期待形成后发优势[N];中国质量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旭;美日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D];吉林大学;2006年
2 文晓立;我国信息技术产业上市公司规模及业绩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贺静;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竞争力分析[D];同济大学;2008年
4 宁伟;江泽民发展信息技术产业战略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廖莎;中国信息技术产业比较优势现状及发展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6 徐云;我国信息技术产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及融资效应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7 崔文元;印度信息技术产业竞争优势与中国相关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8 肖嵘;WTO框架下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1年
9 张云帆;信息技术产业限制竞争问题的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10 曹泽;从IT的特征看信息产业的发展道路[D];东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2076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207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