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史论文 >

潜规则的法理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10 10:08

  本文关键词:潜规则的法理学研究 出处:《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潜规则 法律制度 规则治理


【摘要】:21世纪以前,中国并没有所谓的“潜规则”一词。但是没有潜规则这一说法并不代表没有潜规则现象。中国古话“没有不透风的墙”、科举考试舞弊、当代的商品回扣等都是潜规则现象的表现形式。在当代中国,潜规则影响了很大一部分现实生活,只要涉及利益的领域几乎都有潜规则的运行。吴思先生首次提出潜规则一词是在2005年发表的著作《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中。自吴思先生提出潜规则一词后,报章杂志都充斥着“潜规则”一词,使得潜规则一词深深烙印在读者的脑海,也使得潜规则现象引起大家的关注。 潜规则现象在当今中国甚至全世界都是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特别是在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的背景下潜规则的法理学研究显得格外重要。目前,潜规则在司法实践领域局限性较大,且该理论研究尚不深入仅仅处于摸索阶段。潜规则的存在有着深刻的社会和体制原因。潜规则的存在,不仅增加了作业成本,减少法律实施的效果,更反映了我们缺乏正式的法律制度。但对这一社会现象的简单的排斥反应的影响,不利于提高法律的社会控制效果。所以研究潜规则的法理学意义就是能更好的了解潜规则存在的原因以及更好的协调潜规则与法律规则之间的关系。 本文从概念和特征入手深入研究潜规则。第一部分先从中西方学者对潜规则的认知研究:西方学者主要从经济领域和社会学领域对潜规则做出相似阐释,国内学者自吴思首先提出潜规则这一概念后各学者从不同角度的研究,唐绍欣的非正式制度的研究、朱力的社会形态角度研究,吕小康从社会文化角度研究。最后给出笔者对潜规则的认识,认为潜规则是一种对目的价值追求而导致权力滥用的隐蔽规则。分析潜规则与规则、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及法律规则之间的差异,认为潜规则具有隐蔽性、普遍性以及实际效用性。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本文从法律、社会、经济、政治四方面具体分析潜规则产生的原因,并给出潜规则对社会的消极影响。第四部分做潜规则的可行性分析,从客观的法律制度建设方面即从立法、司法、法律程序三方面进行完善以及主观方面从改进人们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及重塑人情关系网三方面给出潜规则的治理方法。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迪丽娜尔·阿布里孜;试论人性与人的本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2 胡亮,罗昌瀚;“潜规则”演进的博弈论解释[J];当代财经;2005年06期

3 黄友md;;潜规则探源及对策思考[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李霞;樊翠英;;当代社会道德信仰及其重建[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 梁碧波;“潜规则”的供给、需求及运行机制[J];经济问题;2004年08期

6 金燕;解析自私心理[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7 刘海涛;反腐败:人性预设、制度负激励与制度变迁[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8 李菁毅;权力潜规则的腐败效应及其防治对策[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虞崇胜;;潜规则下的熟人社会[J];人民论坛;2006年10期

10 李锡海;;权力文化与腐败犯罪[J];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本文编号:14048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shilw/14048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9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